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素与简

素与简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 作者: 宗璞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5461614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宗璞,93岁的中国奶奶,一代文学大家写给大家的极简生活智慧: 人,走着走着,就由繁华满目走向素简从容 2、大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书香名门,被称为最后的闺秀。看一个平凡而又独立的女性成长之路,她的家学传承与婚姻生活,对家人的照顾和自我理想的实现。 3、中国当代最朴素、真挚、和普通女性生活最接近的作者,也最能获得大家认同,给读者带来最温煦的内心抚慰。平实的生活描述却蕴含深刻人生哲理,让人在美与感动中发现生活,从容优雅地去生活。 4、当代文坛罕见的大师级人物,曾获得第六届矛盾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奖,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入选《剑桥国际名人录》。 5、裸书脊装帧,复古典雅、质朴自然,便于翻越,轻灵便捷。 6、封面荷兰特种纸,纹理自然手感柔和,微凸质感内文纸、环保护目,淡雅书香。 7、封面配图,文人画家绿茶倾情配图,雅韵温馨。 8、宗璞近期新、最经典散文精选集,作品多次入选中小学课本、中高考试卷阅读材料。 收录《三松堂断忆》《怎得长相依聚》《哭小弟》《二十四番花信》《那青草覆盖的地方》《紫藤萝瀑布》等名篇。感动千万读者。 9、随书附送二十四番花信明信片。 10、冯亦代、张抗抗、王蒙、袁鹰、李子云等著名学者大力推崇的优秀作家; 宗璞从不挥霍她的幸福,她从优越中提取和过滤艰辛,她咀嚼这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悲欢,将精神之高贵还原于大众。她曾说自己不喜欢政治,但她却深深关注着社会,她说文学不为政治却不能不为人生。 ——前中国作家学会副主席张抗抗 宗璞的文字,明朗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 ——现当代有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
内容简介
真正活得通透得人早已脱离表象的浮华,走向内心深处的素简。这是一本富含人生哲理的生活美学书。宗璞,她93岁了,为我们一一诉说生活:关于生活这回事,关于女人这一生,关于家人,关于读书,关于世界,关于爱情等等,向我们展现了一代大家日常里的获得与失去,自由与羁绊。全书分五个篇章,47篇文章,层层深入地引领我们用爱和美、素与简的生活姿态,拥抱这个变幻的世界,活出直接、痛快又满足的一生。愿我们:内心从容,素简而行。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文坛上的常青树"。宗璞家学深厚,又得外国文化润泽,却是一个非常简单淳朴而天真的人,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她的身上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雅超脱,又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责任与担当。
目录
辑一 我在你身边
三松堂断忆
三松堂岁暮二三事
花朝节的纪念
猫 冢
哭小弟
怎得长相依聚——蔡仲德三周年祭
蜡炬成灰泪始干
心的嘱托
柳 信
辑二 明天花会开
二十四番花信
紫藤萝瀑布
丁香结
好一朵木槿花
送 春
秋 韵
松 侣
报 秋
辑三 一个人的书房
小说和我
恨 书
卖 书
乐 书
书当快意
感谢高鹗
漫谈《红楼梦》
耳读《苏东坡传》
耳读《朱自清日记》
《幽梦影》情结
辑四 简单生活
我爱燕园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废墟的召唤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记清华大学图书馆
风庐茶事
云在青天
三幅画
风庐乐忆
彩虹曲社
从“粥疗”说起
辑五 生命有一种光芒照耀时间
星期三的晚餐
在曹禺墓前
刚毅木讷近仁——记张岱年先生
仙踪何处
没有名字的墓碑——关于济慈
他的心在荒原——关于托马斯·哈代
写故事人的故事——访勃朗特姊妹故居
看不见的光——弥尔顿故居及其他
药杯里的莫扎特
钢琴诗人——肖邦
摘要
     三松堂断忆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快一年了。 去年这时,也是玉簪花开得满院雪白,我还计划在向阳的草地上铺出一小块砖地,以便把轮椅推上去,让父亲在浓重的树荫中得一小片阳光。因为父亲身体渐弱,忙于延医取药,竟没有来得及建设。九月底,父亲进了医院,我在整天奔忙之余,还不时望一望那片草地,总不能想象老人再不能回来,回来享受我为他安排的一切。 哲学界人士和亲友们都认为父亲的一生总算圆满,学术成就和他从事的教育事业使他中年便享盛名,晚年又见到了时代的变化。生活上有女儿侍奉,诸事不用操心,能在哲学的清纯世界中自得其乐。而且,他的重要著作《中国哲学史新编》,八十岁才开始写,许多人担心他写不完,他居然写完了。他是拼着性命支撑着,他一定要写完这部书。 在父亲的最后几年里,经常住医院,一九八九年下半年起更为频繁。一次是十一月十一日午夜,父亲突然发作心绞痛,外子蔡仲德和两个年轻人一起,好不容易将他抬上救护车。他躺在担架上,我坐在旁边,数着脉搏。夜很静,车子一路尖叫着驶向医院。好在他的医疗待遇很好,每次住院都很顺利。一切安排妥当后,他的精神好了许多,我俯身为他掖好被角,正要离开时,他疲倦地用力说:“小女,你太累了!”“小女”这乳名几十年不曾有人叫了。“我不累。”我说,勉强忍住了眼泪。说不累是假的,然而比起担心和不安,劳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过了几天,父亲又一次不负我们的劳累和担心,平安回家了。我们笑说:“又是一次惊险镜头。”十二月初,他在家中度过九十四寿辰。也是他最后的寿辰。这一天,丁石孙先生和民盟中央的几位负责人前来看望,老人很高兴,谈起一些文艺杂感,还说,若能汇集成书,可题名为《余生札记》。 这余生太短促了。中国文化书院为他筹办了庆祝九十五寿辰的“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他没有来得及参加。但他知道了大家的关心。 一九九〇年初,父亲因眼前有幻象,又住医院。他常常喜欢自己背诵诗词,每住医院,总要反复吟哦《古诗十九首》。有记不清的字,便要我们查对。“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他在诗词的意境中似乎觉得十分安宁。一次医生来检查后,他忽然对我说:“庄子说过,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张横渠又说,存,吾顺事;殁,吾宁也。我现在是事情没有做完,所以还要治病。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冶了。”我只能说:“那不行,哪有生病不治的呢!”父亲微笑不语。我走出病房,便落下泪来。坐在车上,更是泪如泉涌。一种没有人能分担的孤单沉重地压迫着我。我知道,分别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希望他快点写完《新编》,可又怕他写完。在住医院的间隙中,他终于完成了这部书。亲友们都提醒他,还有本《余生札记》呢。其实老人那时不只有文艺杂感,又还有新的思想,他的生命是和思想和哲学连在一起的。只是来不及了,他没有力气再支撑了。 人们常问父亲有什么遗言。他在最后几天有时念及远在异国的儿子钟辽和专享的孙子冯岱。他用力气说出的最后的关于哲学的话是:“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他是这样爱中国,这样爱哲学。当时有李泽厚和陈来在侧。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用大字写出来。 然后,终于到了十一月二十六日那凄冷的夜晚,父亲那永远在思索的头脑进入了永恒的休息。 作为父亲的女儿,而且是数十年都在他身边的女儿,在他晚年又身兼几大职务,秘书、管家兼门房,医生、护士带跑堂,照理说对他应该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我无哲学头脑,只能从生活中窥其精神于万一。根据父亲的说法,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他自己就总是在思索,在考虑问题。因为过于专注,难免有些呆气。他晚年耳目失其聪明,自己形容自己是“呆若木鸡”。其实这些呆气早已有之。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往昆明,途经镇南关,父亲手臂触城墙而骨折。金岳霖先生一次对我幽默地提起此事,他说:“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你父亲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这是形容父亲爱思索。他那时正是因为在思索,根本就没有听见司机的话。 ……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