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人饮

一人饮

  • 字数: 77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作者: 董全斌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5381371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一杯一壶里,读懂美是什么 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一条视频等媒体纷纷报道的当代知名陶艺家董全斌的造物美学随笔,关于美、器物、创作、风格、生活的深度思考,系列代表作品高清收入,李宗盛、杨葵作序推荐。 ◆一人饮,是独立的思考,更是大道至简的生活艺术 一人饮的本质并不是喝茶,而是思考。通过一个场景,营造出一个精神的容器,去除表面多余的器物,追问生活,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借陶艺家的视角,重新认识日用之器,发现寻常之美 “器物对我来说就是我的思考,也是我的生活。” “美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深度;一件器物的成形,也一定是对美的理解的成形。” “凝视自然,想象力会扩大。我作品的一些表现,都不是我创造出来的,我只是发现了这些美。” ◆器物从0到1的创作现场实录,陶艺家居于景德镇的日常真实写照:制作前的准备、如何择土、需要用到的工具、烧制作品的工序等。 "
内容简介
《一人饮》全面记录了当代知名陶艺家董全斌做陶、饮茶和思考的日常,高清呈现其百余幅代表作品,由李宗盛、杨葵作序推荐。在景德镇七年,董全斌推出了“九十九只杯”“从一片荷叶开始”“坐忘”“变化”“小小的壶”“一人饮”“与接为构”等重要作品系列或展览。他从饮茶出发,通过深入传统文化的根基、观察自然的规律以及对美的辩证思考,创作出具有多元美感的器物。在这本图文集里,饮茶的日常、造物的哲学和创作的实录相互交织,清晰呈现陶艺家的思考轨迹:从喝茶的过程中体会器物的细节变化带来口感的差异,由植物的形态之美联想器物的造型设计,想象古人的生活来获得创作的灵感等。《一人饮》不仅是一次关于创作与美学的思辨之旅,更是提供一种审视自我与生活的全新角度。
作者简介
董全斌,陶瓷艺术家,现居景德镇。 在北京从事了十多年的设计工作,2012年来到景德镇开始学习制作茶器至今,已推出的重要系列作品包括“九十九只杯”“从一片荷叶开始”“有风”“变化”“一人饮”“与接为构”等。
目录
序一 得心思澄明 李宗盛
序二 反义词董全斌 杨葵
自序 接近真实

第一篇 遥远的事物也有帮助
不得不
准确
时间与变化
连接
宽度

看见不可见
内用与外形
古代的美
植物笔记

变化系列

第二篇 器物之先
泡茶


煮水器

第三篇 手上的功夫
漫长的积累
壶于我的趣味
未知
三分的不同
择土
温度与萃取
器物的通道
制作
工具

有风系列

第四篇 认知就是风格
交叉、分支与回到根本
系统
关于风格
有限与无限
意识
如何对待错误
善刀而藏
生存而美
认识的两个方面
关于确定
关于不确定性的方向
朴素

第五篇 器物所连接的
茶的进化
今日适越而昔至
与接为构
思考的容器
一人饮

第六篇 问答录
奇数的花瓣有活的感觉
院子里的精彩
做壶就是为了泡茶
摘要
     不得不 因为时刻受到必须共同遵守的常量的制约,在感受上要面对一样的共同性,有同等的条件,所以你我相通。 人的生存受制于不得不,时问也不得不流逝,而自由,美的自由,取决于认识到这些不得不的事情的本质后,减少固化偏执,从而使自由变大。美的自由是在有限的规则下创造出无限的关系,又通过内在的不得不的必然,将之合为一体。 认识到不得不对于制作器物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一定会有某些常数在制约着事物,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的存在,了人的臆想,打破了人的虚妄。想象出的可能性必须要在常量的制约下运行。比如自然里面,万有引力常量,被称为G,它在亿万年的宇宙星系的演化中恒定统一,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不会发生变化。另外最常见的就是光速了,它也是一个常量。你从火箭上向前发射的一束光,其光速也不会比在地面上静止发射的快。而且你永远无法超过光速。这些常量从不依赖时间,也不依赖位置,是绝对的亘古不变和统一的。这是构建一切的基础,事物在这些不变的物理常量中,用尽各种组合发生着变化。 如果只是置身在事件之中,行为就会沿着具体的事件形成的轨道行进,就会随着局部的变动而变动,思维就会被当下俘获。如果可以跳脱出来,不被卷入到事件中去,通过自我观看,认识到身处其中的不得不,认识到更大的法则和不可违背的不得不,然后转身回到这些具体事件里重新理解,就会获得意识的自由。 准确 植物经过漫长进化所拥有的姿态,是与这个大世界同一脉搏的。生命活在此刻,稍微放大一下尺度进行比较,就能看到一个物种明显的变动,它的形态以及行为的方式不是过去的,也不是未来的,而是属于此时此刻。花朵卷曲的朝向,枝干不同的样子,叶片旋转对称的方式,枝条在物理空间中各个角度的密度和排列方式,一切都会透露出这个统一大环境里生命此刻的真实信息。回到作品上,如釉色反射出来的光,那种乳浊度、透明度、亮度、熔蚀程度,只有达到那个准确的点,合拍于当下这个共同世界的脉搏,器物才会变得鲜活,才会动人。这一切都是精密运转的。想创造这种美,需要的是准确。 时间与变化 时间是否可以被理解为物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关系?时间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参考系中,时刻是可以不同的。时间的概念是基于世界不断地向前变化而提出的。现代物理的定义:一秒就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之间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时长。现代人把时钟的振动调到无限接近这个周期,便于更准确地共同行动。 地球公转自转、日出日落的景色仿佛亘古如一。一个变化催动了另一个变化。人过去常常选取某些变化来衡量时间,比如又日落了,下雪了,月亮又圆了。而在当下,感受时间似乎更多是通过看一下手机上变动的数字,人们很少再去对应一下日头,看一看影子。如果总待在屋子里,甚至都不会注意到天色将黑。时间似乎只体现于墙上的石英钟。 我会刻意强调出器物的变化。比如做一把紫砂材质的壶,这种材质的表面会留下使用过的痕迹,磨损磕碰,茶水浸润氧化形成的光泽,这些痕迹承载了过往的经历,凸显了时间的存在。从器物开始,放大生活中的种种变化,这些被创造出来的变化就是想把人对时间的感受“源”从数字中解放出来,回归到事物本身,使得计时器的数字不再是权威且专享的时间辨识符号,试图重新建立起身边的“变化”与时间这对逐渐模糊、逐步远离的关系的直观对应。 P12-1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