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儿童青少年沟通心理学

儿童青少年沟通心理学

  • 字数: 17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
  • 作者: 钱荣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1510782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沟通即为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和物品形式的交流,本书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呈现了儿童青少年在成长方面遇到的沟通问题,本书想告诉家长如何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如何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 非言语的沟通,家庭中的沟通,生活中的沟通,学习中的沟通,同伴中的沟通,手机、网络的沟通,挫折中的沟通等7大亲子沟通领域,尽在本书中展现,让家长学习并懂得如何收获亲密的亲子关系,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要跟孩子建立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用心倾听孩子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儿童青少年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从七个主题入手,分析各个年龄阶段沟通的特点,辅以大量生活案例,使读者能更好的与儿童青少年进行沟通,创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作者简介
钱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职业指导师,江苏省少儿心理专委会委员。专攻儿童青少年心理,现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心理辅导员。
目录
第一章 非言语的沟通:陪伴式沟通
第一节 哭泣:沟通从第一声啼哭开始002
第二节 笑容:从无意识到有意识010
第三节 对视:从“看”到看见017
第四节 拥抱:依恋关系的建立023
第五节 蹬腿:情绪的宣泄还是身体的发育030
第六节 副语言:从声音听人心037
第七节 倾听:无条件积极关注042
第二章 家庭中的沟通: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第一节 忽视:先为夫妻而后为父母050
第二节 我爱你:爱意的表达与传递056
第三节 冷漠:冷暴力也是一种伤害062
第四节 家庭暴力:无法挽回的创伤067
第三章 生活中的沟通:规则的建立和社会角色的认知
第一节 害羞:躲在妈妈身后的孩子074
第二节 抢占:走开,这些都是我的080
第三节 听我的:规则?权威?尊重086
第四节 角色扮演:我也想当爸爸/妈妈092
第四章 学习中的沟通:引导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节 动机:学习内驱力的激发106
第二节 畏难:放弃还是坚持112
第三节 拖延:半夜睡觉因为作业多118
第四节 成绩:第一名才最棒124
第五节 厌学:除了学习,别无他路130
第六节 博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136
第七节 辅导班: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心安142
第五章 同伴中的沟通:帮助孩子找到自信
第一节 友情:同伴是成长的必须150
第二节 冲突:矛盾化解与友谊的维系156
第三节 别人家的孩子:有选择的比较162
第四节 争宠:孩子间关系的缓和168
第五节 榜样:寻找榜样与成为榜样175
第六节 异性朋友:杜绝还是引导181
第六章 手机、网络的沟通:一念亲近,一念成恨
第一节 手机:沟通?学习?游戏188
第二节 网游:坚决杜绝还是一起玩耍194
第三节 网络成瘾:戒断沉溺200
第四节 流行语:缩小代沟的媒介206
第七章 挫折中的沟通: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一节 孤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214
第二节 霸凌:孩子如何自我保护220
第三节 离异:父母的问题,与孩子无关226
第四节 挫败:如何摆脱持续的挫折感232
第五节 死亡:敬畏生命、仪式告别239
摘要
     第一节哭泣:沟通从第一声啼哭开始 婴幼儿期的哭泣 “哇——” 一声啼哭,孩子降生,这声啼哭是孩子与世界沟通的开始—“我来啦!”也正是从这声啼哭开始,父母开始了与孩子的沟通。 孩子降生,还未掌握言语表达的技能,父母担心无法与孩子沟通,但其实,婴儿虽然还没有学习语言,但他们已经有了实现沟通的能力。新生儿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还能够区分声音的音高、音响和持续时间,能准确分辨出熟悉的照料者,尤其是妈妈的声音。1个月大的婴儿能看清30厘米以内的东西,6个月至1岁的婴儿视力已经达到成人水平。 “呜哇哇——” 过一会儿,同样的循环,再来一次,在反复尝试中,我们终于知道: 哭泣时,伴随着嗍嘴、蹭脸,说明宝宝饿啦! 哭泣时,伴随着跷腿、翻身,说明尿不湿让宝宝不舒服了! 哭泣的同时伸出双手,说明宝宝要抱抱! ………… 孩子通过啼哭,表达他们的需求,当需求得以满足时,哭泣终止,沟通得以实现。 【沟通心理解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沟通的基础和关键,而亲子沟通也是建立和维系亲子关系的过程。婴儿期的啼哭是婴儿与父母沟通的主要形式,也是建立早期亲子关系,即亲子依恋的关键。依恋是婴儿与照料者之间积极的情感联结,也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主要是妈妈,也可以是与婴儿有着密切联系的其他照料者。 如果孩子的哭泣经常得不到及时的反馈,甚至被有意的搁置,那么孩子早期的依恋关系就很难建立。哭没用,大声哭没用,长时间地哭也没用,外界和自己的沟通是断开的。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甚至会表现出“无欲无求”的状态,与父母的沟通也就越来越少。 妈妈发现孩子哭累了,确实不哭了,虽然最初的几次,一次比一次哭得久,也哭得更大声,但坚持几次不搭理,孩子哭得就少了,不过,好像也不那么活跃了,跟自己的互动也少了。下班回家,孩子看一眼自己,没有任何表示,继续着自己的活动,而自己出门,孩子也没有任何反应。 这样的孩子未形成依恋,属于回避型依恋,也称“无依恋儿童”。 另一类孩子,平时就比较爱哭,也不太容易被安抚,父母与他们沟通的耐心容易被耗竭,孩子不停地哭泣,妈妈也很烦躁,沟通难以在平和的状态下实现。 妈妈发现自己要出门之前,孩子就会很警惕,出门时强烈反抗;妈妈在身边时,孩子又表现出发怒的表情,排斥与妈妈的接触。这样的孩子形成的是反抗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都是不安全依恋,这两种类型的孩子容易形成无回应、不搭理式的沟通,愤怒、埋怨式的沟通,他们很难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长大后也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父母该怎么做】 新生儿出生的第一种行为表现就是哭,1个月内的新生儿,哭声是未分化的,哭声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引起哭的原因有好几种,需要父母在悉心照料中仔细观察孩子哭声伴随的不同的需求,并根据孩子的作息解读他们的哭声,以回应他们的需求,实现沟通。 幼儿早期的哭泣与需求的满足,是形成亲子沟通连接的基础。若孩子的每次哭泣都能得到及时回应,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感,也更容易与照料者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这对孩子形成最初的信赖和性格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 若父母对幼儿的哭泣都能及时地、积极地反馈,幼儿与妈妈在一起时能处于比较平和的状态,这样亲子之间就形成了健康的、积极的沟通状态。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