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寂静的微世界

寂静的微世界

  • 字数: 18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冉浩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2436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文津奖得主、《蚂蚁之美》《动物王朝》作者新作,为你讲述人类与微观世界的百年纠葛  细菌、病毒、寄生虫与人类是怎样的关系?它们是人类的敌人吗?它们改变了人类历史上的哪些进程?在新时代,它们对人类有了哪些不同的意义?我们要如何与它们相处?  四色印刷,几十幅彩图还原一个你未见过的微生物世界  病毒和免疫学者胡毅推荐 "
内容简介
从早期的智人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受到细菌的侵袭。这一点我们从化石中就可以找到一些证据。但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远古人类所遭受的疾病困扰要比今天少得多。早期的人口密度不大,人们居无定所。生活虽然艰苦,但也避免了大量生活垃圾和粪便的堆积,也基本不太可能暴发大规模的疾病。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贸易的全球化、人口流动的全球化以及人口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涉足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真正的“世外桃源”。随之而来的是更多隐藏在自然界中的病原体与人类相遇,它们有些原本只寄存于动物之中,有些是我们的祖先在演化过程曾经摆脱过的,而如今,它们重出江湖,一系列的新现疾病也不断出现。它们的暴发往往可以波及整个人类世界,其中的一些已经给我们带来了烦,而另一些,我们还不清楚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者简介
物种网站长,动物学者,作家,广西师范大学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基因组学课题组 成员、顾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研究方向为社会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已合作发表动物学SCI论文16篇,科学类CN期刊文章超过700篇,出版独著或第一作/译者图书20余册。其代表作《蚂蚁之美》获国家图书馆第十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2016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2018少年中国·科技少年应读作品。2017年,报道恐龙尾巴中琥珀的文章入选全国成人高考卷阅读材料,此外,文章多次入选地方中考题阅读材料。2018年,《不想和你说再见》获大鹏童书奖十大自然童书,《发现纳勒迪人》获中国科普作协优秀作品奖青年短篇银奖。
目录
序言    / III 很久很久以前……    / 001 第一部分 人与动物之间的博弈 造病之毒    / 007 重返 1988    / 007 病毒的最初发现    / 011 由毛蚶引发的甲肝流行    / 016 破防的登革热    / 019 传染病演化的五个步骤    / 022 席卷全球的艾滋病    / 026 DNA的前世今生    / 029 DNA结构的发现之旅    / 032 DNA密码与中心法则    / 037 致命的逆转录    / 041 关键的R0    / 046 看似“平静”的潜伏    / 050 肝炎病毒的发现    / 052 比病毒更小的结构    / 055 环伺之菌    / 061 一截穿孔的恐龙肋骨    / 061 黛玉之死与结核病    / 063 免疫战争与抗生素    / 068结核病的预防与治疗    / 073外毒素与内毒素    / 076美国炭疽攻击事件    / 080野味不宜吃    / 083让人纠结的取舍    / 087不可小视的真菌    / 092侵入之虫    / 097异常的红细胞    / 097致命疟原虫    / 102青蒿与寻找治愈疟疾之路    / 107寻找猫的老鼠    / 113赤壁之战与血吸虫    / 120扭动的“白面条”    / 125如何消灭蛔虫    / 128第二部分 改变历史进程的瘟疫大流行伤寒:战争的交流与气候变化    / 135鼠疫:三次大流行与口罩的发明    / 145天花:斑点恶魔与疫苗的诞生    / 161流感:预防是关键    / 175霍乱:战争之罪    / 185肺炎:新世纪的流行病    / 197第三部分 新阴霾与自我防护参考文献    / 229
摘要
     造病之毒 重返1988 1988年1月1日,上海市民正在喜气洋洋地迎接新年。然而很快,这种气氛就被恐慌情绪所替代。 从上午开始就有一些人开始腹泻,医院里的肠道病患者的人数开始显著增加,马路上、公共汽车上开始出现一片又一片的呕吐物。下午3点,普陀区防疫站传来了消息,该区有数百人腹泻,而这些人都食用过一种叫作毛蚶的贝类海鲜。随后,其他区也相继传来了类似的消息。在那个时候,毛蚶是上海人餐桌上常见的食物,用开水一烫,然后用硬币撬开外壳,加上酱料,吃起来非常美味。这一年正好有大批的新鲜毛蚶乘船运到上海,货源非常充足。根据上海卫生部门后来的抽样调查,在这一年1月最初的几天里,大约有160万~220万上海市民食用了毛蚶。于是,毫不意外,更多的案例出现了。在之后短短的4天里,全市35家医院共收治因食用毛蚶而中毒者10254人,几乎遍布市区。此时,整个防疫系统已经启动了,人们注意到,与往年来自山东潍坊的养殖毛蚶不同,这一年的毛蚶货源是来自江苏启东的野生毛蚶。而早在1982年12月一1983年1月,上海就曾经因为毛蚶而发生过食品安全问题。 这批货可能也有问题。 上海市政府迅速采取了措施。1月4日,上海禁售毛蚶。随后,交通、渔港监督、公安、市场管理等诸多部门协同行动,围堵、收缴进入上海的毛蚶。至1月6日即封堵了正在进入上海的毛蚶300吨,并销毁60吨。同时,上海市政府了解到,这批毛蚶除了运往上海以外,还有一部分已运往了福州。 上海市政府紧急致电福建方面:毛蚶有毒,不能食用。还在海浪上颠簸的毛蚶尚未到达目的地,福建政府就已经做出了响应。凡是已经签订合同购进的毛蚶,依据合同收货,就地销毁;凡是其他渠道进入福建的毛蚶,一律不准登岸,不得上市。根据事后的统计,1987年年末至1988年年初,江苏启东共打捞毛蚶4000吨,其中约1/2运往上海,共被市场消化800吨,剩余的则主要流向了福建。福建人民惊险地躲过了一劫。 福建安全了,但更大的风暴还在等着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人民。 已经有人意识到,上海有可能重现1983年因毛蚶而引发甲肝的情况。1983年,上海发生了小规模的甲型肝炎流行,感染人数约3万人。但更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6周,平均时间为30天,最多可以达到50天。 1988年1月11日,这次流行病的苗头首先在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出现了。紧接着,这家医院开始接诊越来越多的甲型肝炎患者。 1月15日,媒体已经开始关注有可能发生甲型肝炎流行的问题,并且引起了上海政府一定程度的关注。 1月16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慢性肝炎专家们也在会议中放弃传统的乙型肝炎议题,转而焦急地讨论起了甲肝问题。 然而,它仍未得到充分的关注,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所有人都没有对这次疫情的发生规模做出准确的判断。当然,我们不能苛责谁,当时的数据确实不足以支持得出准确的判断。不过,一些媒体的反应确实过于缓慢,甚至在1月20日,还有媒体“辟谣”说,上海市近20天的甲型肝炎发病率没有异常。但是很遗憾,这位“辟谣”的记者在第2天就因为患甲型肝炎住进了医院。 1月21日,甲型肝炎开始暴发。这一天,甲肝患者的官方统计人数为380人。 1月22日,808人。 1月23日,1447人。 P7-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