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 字数: 14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英)弗兰西斯·培根
  • 出版日期: 2010-02-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4922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方面成就显赫,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被誉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
培根的《随笔集》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总共五十八篇短文,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成为世界文学目前伟大的散文作品之一。英国大诗人雪莱曾在他有名的《诗辩》中称誉道:“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又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的文章的调予,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泻,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
蒲隆先生翻译的《培根随笔》不但包括了“解析版”《随笔全集》,对每篇随笔逐一解析,还增加了对培根另外两部重要著作《新工具论》和《新大西岛》的节译,名之日“新工具论选粹”和“新大西岛掇英”,一册在手,思接千里,神驰八极;既能满足我们的智慧,又能愉悦我们的感官。
作者简介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有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出身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接受律师训练,成了律师,之后进入政界,1618年任大法官,获封男爵,1621年罢官乡居,5年后去世。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巨人中,培根被视作哲学史和科学目前划时代的人物。他崇尚科学与知识,同时,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等领域也颇有建树。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广泛的人生问题,并以诗人的语言,写了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 《真理是一颗日光下的珍珠》是一本谈论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教育、伦理的随笔集。培根作为英国随笔文学的鼻祖,其随笔行文紧凑,文字隽永,警句迭出,兼具哲思与诗意,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很好书”之一。
目录
译本序
随笔集
一 谈真理
二 谈死亡
三 谈宗教统一
四 谈报复
五 谈厄运
六 谈作假与掩饰
七 谈父母与子女
八 谈结婚与独身
九 谈嫉妒
十 谈爱情
十一 谈高位
十二 谈胆大
十三 谈善与性善
十四 谈贵族
十五 谈叛乱与骚动
十六 谈无神论
十七 谈迷信
十八 谈旅游
十九 谈君权
二十 谈诤谏
二十一 谈拖延
二十二 谈狡猾
二十三 谈利己之道
二十四 谈革新
二十五 谈快捷
二十六 谈假聪明
二十七 谈友谊
二十八 谈花销
二十九 谈国家的真正强大
三十 谈养生之道
三十一 谈猜疑
三十二 谈话语
三十三 谈殖民地
三十四 谈财富
三十五 谈预言
三十六 谈野心
三十七 谈假面剧与演武会
三十八 谈人的天性
三十九 谈习惯与教育
四十 谈幸运
四十一 谈放债
四十二 谈青年与老年
四十三 谈美
四十四 谈残疾
四十五 谈建房
四十六 谈园林
四十七 谈协商
四十八 谈随从与朋友
四十九 谈求情办事者
五十 谈学养
五十一 谈党派
五十二 谈礼貌
五十三 谈赞扬
五十四 谈虚荣
五十五 谈荣誉和名声
五十六 谈司法
五十七 谈愤怒
五十八 谈事变
新工具论(节译)
[论假象]
新大西岛(节译)
[所罗门宫]
摘要
     一谈真理 (1625年作) “真理为何物?”彼拉多①戏言相问,但并不指望回答。诚然,总有人喜欢朝三暮四,认定固守信仰无异于枷锁加身,所以无论行为思想均追求随心所欲。虽然此类哲人俱已往矣,但仍有巧舌如簧之士跟他们一脉相承,然而气血之刚烈已远逊于古人矣。 但人们依然偏爱虚假,究其原因不仅由于寻求真理得不辞艰辛,也不仅由于发现真理后反而使人的思想作茧自缚,而且还来源于人们的一种劣根性:嗜假成癖。晚期的希腊哲学流派中有一派人考察过这个问题,②对人们为何喜欢虚假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诗人弄虚以寻欢,商人作假为牟利,那一般人就只有为虚假而爱虚假了。个中缘由我也难以相告,也许真理恰如磊落的天光,所有假象、盛典在烛光下显得典雅堂皇,但经它一照,则难免穷形尽相。真理也许等价于一颗珍珠,只有在日光映照下才尽显璀璨,但却赶不上钻石、红玉,它们在光怪陆离中大放异彩。掺假总能增添乐趣。倘若从人的头脑里除去愚蠢的见解、媚悦的憧憬、错误的估价、自欺欺人的幻想之类的东西,那么所剩的只是一些卑微贫乏的意念,充斥着忧郁、恶意,甚至自己也感到厌恶,对此恐怕无可置疑吧?有位先哲尖刻地将诗歌称为“魔鬼之酒①”,因为它填充人的想象,用的只不过是虚假的影子而已。然而有害的并不是掠过心田一晃而去的虚假,而是上文所说的沉积心底、安如磐石的虚假。 尽管这些东西浸透了人们堕落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自身专享仲裁者的真理却教导说:追求真理,是向它求爱求婚;认识真理,是与它相亲相依;相信真理,是用它尽兴尽欢,所以真理才是人性的至福至善。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数日内,他最初的造物为感性之光,最后的造物是理性之光;尔后,他安息日的工作便是以其灵昭示众生。②起初,他将光明吐向万物混沌的表面,继而又将光明吹入世人的面庞,如今他依然将光明向其选民的脸上喷射。有一位诗人③给他那一派人增光不少,从而让该派不比别派逊色,他的话非常精辟:“伫立于岸边遥望舰船颠簸海面可谓乐事,据守在城堡凭窗俯视两军将士鏖战脚下亦属乐事;然任何快乐与登临真理之巅(一座雄视万象的高山,空气永远清新、宁静)俯瞰下面谷中的谬误、彷徨、迷雾和风雨相比,皆会黯然失色。”但观望此景须怀悲天悯人之心,切勿现顾盼自雄之态。当然,如若人心能动于仁爱,安于天意,围绕真理之轴旋转,那人间就无异于天堂了。 从神学和哲学真理转向为人处世的真诚,即便那些并不按真理办事的人也会承认,做事光明正大乃人性之荣光,弄虚作假犹如金币和银币中的合金,它可以扩大金银的流通,但却贬损了它们的价值。这些迂曲拐弯的行径犹如蛇行,蛇不用脚走,而靠肚爬,行状甚为卑劣。人若被发现有阳奉阴违、背信弃义之嫌,那可是无以复加的奇耻大辱;蒙田①在探讨谎言为何可耻可恶时说得真好:“仔细想来,说人撒谎就等于说他蔑视上帝,惧怕凡人。因为谎言是直面上帝而逃避凡人的。”有人预言:基督再来时,他在世上将难遇诚信。②因此谎言是吁请上帝审判人类的最后钟声。此言对于虚伪和背信的劣迹真可谓描述得再高明不过了。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