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 字数: 66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30255013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结构由总论、个体的社会心理、群体的社会心理和应用社会心理学四部分组成,大体上反映了当代社会心理学的轮廓与面貌。 本书在内容上尽量贯彻四个统一,即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此外,本书还对某些经典的实证研究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以便读者从中获得创新研究的启发。"
内容简介
本书大量参考了国内外的同类资料,尤其是近期新的国外社会心理学教材、著作与相关研究,尽量吸纳社会心理学研究发展的新观点、新内容,并在本教材中体现出来。本书在第一章中把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定为“两个基本原理、三个动机原则和三个信息加工原则”,在“两个基本原理”中我们总结认为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社会过程与认知过程这两大过程,而在“三个动机原则和三个信息加工原则”中同时强调了人们社会心理“热”与“冷”的两大方面。在第二章中,把社会心理学的历史细分为七个时期,而不是传统的三个阶段,并以介绍近现代的历史为主;根据社会心理学以“中型理论”见长的特点,我们主要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学习视角、社会文化视角、进化论视角与社会认知视角,而不是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四大理论流派:行为主义理论流派、符号互动理论流派、精神分析理论流派和社会认知理论流派。在第四章的“自尊概念”部分中,重点介绍了更为复杂的低自尊者的特点,以免学习者误认为低自尊者就是与高自尊者有着相反的表现。在第五章“社会认知”中,加入了“具身社会认知”的内容。在第七章“人际关系”中,介绍了较新的自我拓展理论。在第十一章“社会影响”里,加入了源于欧洲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众从(即少数派对多数人的影响)”,并对其主要的依据“皈依理论”与心理机制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等等。另外,每一章除了展示传统的观点外,也不乏有新颖的内容介绍。
目录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简介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争议
二、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分析
三、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与主要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三、文化人类学的社会心理学
四、进化视角的社会心理学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简史和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简史
一、前社会心理学时期
二、社会心理学的黎明时期(1862-1895)
三、社会心理学的早期(1895-1935)
四、社会心理学的成熟期(1936-1945)
五、社会心理学快速扩张期(1946-1969)
六、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和重估时期(1970-1984)
七、社会心理学全球扩张和跨学科研究时期(1985年至今)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视角
一、社会学习视角(sociallearningperspective)
二、社会文化视角(socioculturalperspective)
三、进化论视角(evolutionaryperspective)
四、社会认知视角(socialcognitiveperspective)
五、视角的整合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来源
一、过去的研究
二、个人的观察体悟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
二、人文主义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伦理性原则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二、档案法
三、调查法
四、相关法
五、实验法
第四章自我
第一节自我概念概述
一、相关概念辨析——自我、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
二、自我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自我认识
一、自我认识的动机
二、自我认识的途径
第三节自尊
一、自尊的概念
二、自尊的来源
三、自尊的影响因素
四、自尊的作用
第四节自我呈现
一、自我呈现概述
二、自我呈现的策略
第五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二、社会认知的三要素
三、社会认知的隐喻
四、社会认知的步骤
第二节印象形成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二、印象形成的方式
三、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第三节社会推断
一、背景的影响
二、社会图式及其作用
三、启发式判断
第四节归因
一、归因概述
二、归因理论
三、归因理论的应用
四、归因偏差
第五节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概述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视角解读
第六节具身社会认知
一、具身认知与具身社会认知
二、四种普遍的社会具身效应
三、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
第六章态度与态度改变
第一节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征
二、态度的结构与功能
三、态度的强度
四、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
五、态度与行为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定义与过程
二、态度的来源
三、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
四、通过劝导改变他人态度
第三节态度的测量
一、态度调查法
二、生理测量法
三、行为测量法
第七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及其分析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人际关系与健康
第二节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理论
二、人际吸引的因素
第三节爱情
一、什么是爱情
二、爱情的种类
三、爱情的理论
四、爱情的变化与维护
第八章侵犯行为
第一节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分析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三、侵犯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侵犯行为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二、挫折-攻击假设的理论
三、社会学习论
四、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第三节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二、社会和环境因素
三、学习和经验因素
四、文化因素
第四节侵犯行为的控制
一、增强社会公平感
二、控制媒体暴力及其影响
三、惩罚侵犯行为
四、实施说服教育
五、强化非攻击性榜样的作用
六、重视个人干预
第九章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概述
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及其特点
二、亲社会行为的类型
第二节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
二、社会交换论:助人的成本与报酬
三、社会规范理论:助人的行为模式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