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魔法王国的诞生 迪士尼乐园与美国文化

魔法王国的诞生 迪士尼乐园与美国文化

  • 字数: 13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日)能登路雅子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7158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大名鼎鼎的“迪士尼频道”,开播的初衷是为了给迪士尼乐园筹措资金?赫鲁晓夫因未能前往迪士尼乐园而大发雷霆?“加勒比海盗”竟然是1962年就有的游乐项目?什么是迪士尼乐园里的“好表演”和“坏表演”?童话王国里为什么有很多丛林探险项目?…… ★讲述天才华特·迪士尼如何建起迪士尼乐园,这座主题公园又是如何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回顾迪士尼乐园的起点。这里浓缩了马克·吐温时代的美国田园梦、欧洲的童话世界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是属于成年人的终极乌托邦。 ★从主题设置、道路规划、建筑比例到游客互动心理等多个方面,情景重现式详尽解析迪士尼乐园,体验华特·迪士尼“隔离现实的魔法”。 ★日文原版加印40次。作者能登路雅子为美国文化学者、东京大学教授,留学期间曾在加州迪士尼乐园任职,后受华特·迪士尼制作公司委托,参与东京迪士尼乐园建设项目。
内容简介
生于1901年的华特·迪士尼,在美国开拓时代的尾声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密苏里的乡村小镇上,他亲身体验了人与自然的艰难对抗,也见证了人类的进取与探索。“创造没有自然威胁的乐园”成为这位天才创造者的毕生梦想。1955年,第一座迪士尼乐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诞生。这里有来自欧洲的童话王国,有马克·吐温笔下属于美国少年的田园,还有飞向无限宇宙的探索旅程。蒸汽船与蒸汽机车带着人们回到文明在广阔荒野上急速拓展的黄金时代,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使这里成为美国人的精神故乡。今日,这座“魔法王国”已像当年的开拓者一样,走出美国,去探索欧亚“新大陆”。它将一个非日常的“美国派”世界推向全球,带给人们靠前的新奇文化体验。 东大教授能登路雅子将从文化人类学视角,为读者讲述这一历程。
作者简介
宋爱,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博士,庆应义塾大学媒体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序章 与迪士尼乐园初相遇
"魔法之国" /"这全都是假的"/华特·迪士尼的传记/内部的视线,外部的视线
第一章 迪士尼乐园的诞生
黑色星期日/美国的埃菲尔铁塔/迎接国宾的外交舞台/冷战下的童话王国/地球上最快乐的地方 /基于电影的构想/乌托邦的入口/比例/何谓主题公园/中央大街USA/中央广场/在南加州开天辟地
第二章 奇才华特·迪士尼
孩子们的守护神 /化为泡影的"米奇乐园"/迪士尼王国/财政负责人:哥哥罗伊/电视与资金源/一幅画/解开谜题的钥匙藏在成长经历背后/迪士尼的家谱/在乡村度过的少年时光/中西部的人与自然/安全又洁净的世界
第三章 营造怀旧气氛
美国的美好往昔/所有美国少年的故乡/父亲的残影 /送报童/消失的童年时代/孩子与大人的分界线/英雄复活/从死亡沉睡中苏醒过来的公主/童话是一座金矿/作为民间信仰的迪士尼/ 终极乌托邦
第四章 迪士尼乐园的超真实主义
纽约世界博览会/科技开创未来/ 发声机械动画人偶/林肯复生/加利福尼亚朝圣之旅/迪士尼乐园的第二阶段/加勒比海盗/法外之徒的生与死/迷宫中的感官/超越真实的模拟体验/不真实的真实世界
第五章 英雄们的过去和未来
"迪士尼还活着"/魔法与科学的分界线/快乐的幽灵公馆/沙漠中的丛林巡航/共情体验非洲探索/远东的异域风情之国日本/开拓美国大陆的疆域/克洛科特的勇武传奇/面向未来的挑战/逐步神话化的迪士尼乐圆/圣地的构造
第六章 佛罗里达、东京与巴黎:迪士尼乐园的世界战略
第二个魔法之国/佛罗里达的迪士尼革命/在玩乐之心外/总统殿堂/幻想中的独立王国 /迪尼王国的入关手续/东京迪士尼乐园 /"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日元强势的象征/巴黎的迪士尼乐圆/在法国人中毁誉参半/欧洲新版图与迪士尼王国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
     基于电影的构想 如果想要理解迪士尼乐园的本质,一定不能忘记一个事实:乐园的构造者华特·迪士尼,本职工作是一名电影制作人。迪士尼乐园是以他 30 年来在电影制作生涯中学到的“技法”为基础创作的“作品”。将迪士尼乐园创作成一个立体荧幕的华特·迪士尼,将人们邀请到他讲述的故事中来,从一个场景穿梭至另一个场景。 美国的科幻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指出,迪士尼乐园是将电影和戏剧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全新的娱乐形态。制作一部电影时,制作人可以要求编剧、导演、摄像及演员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可以充分反映制作人水准的完整影像作品。这么做的问题是,电影画面与观众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戏剧则通过不断在观众面前表演营造出临场感,构建与观众的一体性。但是,戏剧的演出总是受到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永远是不完整的,在多次演出中,可能只有一次能让制作人满意,有时甚至一次都没有。布拉德伯里认为,能够将电影的完整性和戏剧的临场感融合在一起的,就是迪士尼乐园。 从这个角度看,迪士尼乐园正是一个不在平面银幕上,而在立体世界中的舞台,它由活生生的员工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这一点跟戏剧的世界是相通的。园内客人目所能及的地方都是“舞台”,此外则是“后台”,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迪士尼乐园具有剧场的特性。但是,戏剧的偶然性对华特·迪士尼这个完美主义者来说,是一个必须回避的严重风险,所以他非常关心如何能让演出人员的每一次表演都完美。开始规划时丛林里会出现野生动物,为此后来都换成了机械动物。园内的游乐设施也都逐渐变成由机械主导的电子化空间,这也反映出迪士尼对完美、准确、可重复表演的要求。可以说迪士尼乐园就是将制作电影时所需要的统合控制能力应用到现实的一个宏大实验。 如果从空中俯视迪士尼乐园,就会发现它被设计成倒三角形。四周围有城墙,从构造上来讲,从园内是看不到外面的景色的。这里的围墙,跟电影院的黑暗环境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它是将虚构的世界与日常世界分隔开来的分界线。 所有美国少年的故乡 往昔美好时光里的中央大街,无论是在迪士尼乐园里,还是在美国大众的乡愁中,都处于中心位置。它还能唤醒人们脑海中对乡村小镇外围的纯净自然和绿色田园风光的回忆。在原野上赤足奔跑的少年,围着少年雀跃不停的小狗,钓鱼、野营、棒球和调皮的小恶作剧,小镇上内心温暖的人们,还有初恋……这些正是美国插画家诺曼·洛克威尔于 1910 年开始,在杂志《星期六晚报》(Saturday Evening Post)的封面和日历上刊载了半个世纪的、好看好的少年时代的景象。迪士尼和洛克威尔祖父辈的作家马克·吐温在自传式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也描绘了这些意象。这些故事的背景舞台就是密苏里州的汉尼拔,马克·吐温在这个密西西比河畔的小镇度过了 4岁到 18 岁的少年时代。现在这里也被称为“所有美国少年的故乡”,成为这个国家一个神话般的地方。 迪士尼、洛克威尔、马克·吐温,这三个人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所表达的东西,不仅本质上是共通的,还能看出现实生活中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华特·迪士尼少年时代沉迷马克·吐温的小说,对于迪士尼来讲,吐温就是他心中一辈子的英雄。他度过幼年时代的乡间小镇马塞林,又恰巧离汤姆和哈克的少年冒险故事的舞台不远,这大概也是令迪士尼对吐温抱有亲近感的一大原因。后来建设迪士尼乐园的时候,在给航行在“美国河”上的蒸汽船取名字时,他没有使用“棉花皇后号”“大密苏里号”这类的常规船名 ,而是将其命名为“马克·吐温号”,这也体现了迪士尼对这位国民作家非同寻常的赞赏之情。据说这艘重达 150吨的豪华客船在建造的过程中一度陷入资金不足的窘境,最终是由迪士尼本人自费出资完成制造。另外,河上还有一座名叫“汤姆·索亚岛”(Tom Sawyer Island)的沙洲,上面的“冒险世界”据说是整个迪士尼乐园里专享一个全部由迪士尼本人亲自设计的地方。来到这里的孩子们,会通过爬上“汤姆与哈克的木房子”和石头小山,探索“印第安·乔的洞穴”和城寨,进而变身为吐温小说中的主人公。 对于画家诺曼·洛克威尔来讲,密西西比河沿岸汉尼拔小镇的风景,也带有黄金之乡的气息。小镇上至今保留有吐温少年时曾居住过的房子,房内墙上挂着几幅描绘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重要场景的大型油画,这都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处于创作鼎盛期的洛克威尔为《汤姆·索亚历险记》典藏版所创作的插画。迪士尼和洛克威尔两人生于同一个时代,同样对吐温所描绘的世界有着强烈的乡愁般的怀念和憧憬之情,自然也相互尊重和敬爱。实际上,早在迪士尼乐园建成很久之前,华特·迪士尼尝试制作可动人偶的时候,他脑海中的背景就是洛克威尔的绘画。另外,洛克威尔也曾经向迪士尼赠送自己的大型油画。在好莱坞北边的伯班克市有一座迪士尼工作室资料馆,洛克威尔的油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