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

中国"问天第一人" 竺可桢

  • 字数: 18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6806629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一套值得全国青少年珍藏阅读的榜样故事丛书。2.汲取榜样力量,谱写青春华章。3.他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行者。4.他在浙大倡导“求实”精神,“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教学主张,使浙大被世人誉为“东方剑桥”。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中国气象事业的史册上,镌刻着一个熠熠闪光的名字——竺可桢。这位早年留美的气象学博士,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为避免浙大被日寇的铁蹄践踏,以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带领浙大四次西迁。因忙于勘察第三次迁校新址,他无暇照顾患病的妻儿,后来妻儿相继去世,令他悲痛不已。新中国成立后,他以坚忍的毅力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踏遍全国山河,为中国的气象学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他以严谨的学风,阅尽浩瀚的历史文献,刻苦攻关,著书立说,为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奉献了一生。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立志报效国家
1.聪明好学的小儿郎
2.气象兴趣的萌芽
3.新式学堂的启蒙
4.“智体并重”的榜样
5.化国之屈辱为动力
第二章 学成归国
1.留美榜上有名
2.从农学到气象学
3.哈佛气象学博士
4.告别哈佛回国
5.潜心教书育人
第三章 为中国气象事业奠基
1.建立北极阁气象研究所
2.研究中国气候变迁
3.筹建全国气象测候所
4.培养气象科研队伍
5.气象科研“大丰收”
第四章 振兴浙江大学
1.临危受命接手浙大
2.融贯中西的办学思想
3.完善学校职能
4.给浙大学子的“两个问题”
第五章 浙大的艰难西迁路
1.首迁开创导师制
2.再迁修建浙大堤
3.流离中丧妻失子
4.三迁立“求是”校训
5.四迁办“东方剑桥”
第六章 黎明前的黑暗
1.一场政治风波
2.保护爱国学生
3.浙大回迁与重建
4.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5.留守迎接新时代
第七章 投身新中国科学事业
1.参与中科院早期建设
2.科学考察保生态
3.物候“曲谱”奏新章
4.厚积薄发的《物候学》
5.与的“天地”谈
6.古稀之年的新党员
7.一生锻炼不辍
第八章 熠熠生辉的科学精神
1.坚持不懈实地观测
2.善用古代典籍方志
3.外国经验为我所用
4.以科普向愚昧宣战
5.最后的论文
6.嵌入生命的气象事业
附录1 学习和继承竺可桢先生的宝贵思想和学术遗产
附录2 竺可桢大事年表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立志报效国家 竺可桢从小酷爱读书,求知欲极强,在进入新式学堂后,科学启蒙知识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渴望接触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吸收更多的优选知识。此时,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横行霸道,各种各样的救国兴国理论应运而生,竺可桢抱定了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开始脚踏实地走上他的科学救国之路。 1.聪明好学的小儿郎 如果说世界上有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地方,那会是哪里呢?浙江绍兴一定是榜上有名。 绍兴,古称越,又称会稽、山阴,地处宁绍平原的西边。连绵起伏的龙门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是它的脊骨;纵横交错的浦阳江、曹娥江、甬江,是它的血脉。绍兴融“中国山水”和“诗画江南”于一体,人称“东南山水越为首,天下风光数会稽”。 据考证,在距今约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小黄山文化。春秋时期,大禹后裔於越族在绍兴一带建立了越国。千百年来,绍兴的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富庶和繁荣。从古至今,绍兴这座有着2500多年深厚历史的文化古城,孕育了数不尽的传奇人物和英雄故事: 大禹曾在这里宣布治水成功,在茅山会集诸侯,论功行赏。 越王勾践在这里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耻。 王羲之在这里写下千古名作《兰亭集序》。 王阳明在此开坛讲学。 …… 近代,这里又出现了秋瑾、蔡元培、周恩来、鲁迅、马寅初等名垂青史的伟人,其中也包括本书的主人公——有名气象学家竺可桢。 1890年3月7日这一天,竺可桢诞生在美丽的水乡——绍兴县东关镇(现绍兴市上虞区)。这时正是清朝光绪年间。1840年,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国门,使闭塞自守的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思想及世界格局都产生强烈影响。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决定派出一支80人的庞大使团给乾隆皇帝祝寿,以敲开与中国进行自由贸易的大门。 1792年,这支由3艘船组成的使团船队从英国朴次茅斯港出发了。英国使团以马戛尔尼勋爵为代表,成员包括外交官、贵族、学者、音乐家、画家、科学家等各界精英。他们带着可以体现西方近期新工业成果的马车、天文仪器、枪炮以及蒸汽机、织布机等礼物,希望以此“震惊”中国,使清廷取消对外贸易的种种禁令和,从而进入中国市场。 此时的中国正值乾隆年间,固有的“天朝上国”观念使皇帝视中国为“天下专享的文明国家”,外国不是“藩属国”就是“蛮夷之邦”。因此,英国使团来到中国后,就因一个重要的礼节——磕头,与清朝接待官员交涉多次,因为他们不愿意像奴隶一样下跪。 “番邦”前来朝贡竟然不行清朝之礼,这让乾隆皇帝勃然大怒,当即下令:“朕无求于任何人,尔等速速收起礼品,起程回国。” 为了出使成功,马戛尔尼最终向乾隆皇帝行单膝下跪礼,并转达了英王对清朝皇帝的问候。为了让中国人大开眼界,英国使团把英国近期新的发明介绍给中国,如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等;英王还特意赠送了当时英国优选并装备有110门大口径火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他们以为这些东西会让中国人惊叹,但是乾隆皇帝及臣属却丝毫不感兴趣,认为这些不过是无用的奇技淫巧,几乎拒绝了马戛尔尼的全部要求。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