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明与幸福 人类行为的逻辑

文明与幸福 人类行为的逻辑

  • 字数: 1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作者: 肖仲华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771137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从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和教育文化等方面阐释了人类行为的逻辑。
内容简介
人的目标和人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人类行为与人类文明之间有没有内在逻辑?人类一切行为的目标、路径和结果之间有没有关联?本书试图从文明史尤是其科技史、经济史和社会史的视角,发掘人类行为的内在逻辑,为各种价值观和道路选择等问题寻找更具普遍性的解释。全书共分12章,分别阐释人类行为的目标和为了目标而展开的各种科技、教育、文化活动,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及金融、地产等经济活动,价值观和道路选择等社会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揭示人类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作者简介
肖仲华,湖北麻城人,先后毕业于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获得工学学士、硕士,经济学博士。博士后从事经济伦理研究。
目录
第1章 人类的目标 1
幸福是什么 2
幸福的实现 4
体验与感受:百善与万恶之源 9
第2章 人类行为的逻辑 13
作为结果的文明 14
作为工具的文化 17
人类行为的逻辑 18
第3章 需求变化与文明转型 21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欧洲 21
中国传统社会靠什么稳定 29
西方为何从野蛮走向文明 35
第4章 科技人文与文明进步 43
科技创新与需求变化 44
人文诉求与需求变化 48
生产生活方式与文明进步 50
第5章 教育的使命与革命 53
教育的起源 54
教育改变了什么 58
教育需要继续革命 69
革命与被革命 74
第6章 为什么会金融革命 77
金融的本质 78
中国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与社会变局 83
西方优选的几次金融危机 87
再说金融的本质 105
正在酝酿的金融革命 107
第7章 楼价跌下去与经济活起来 111
历史上的楼市泡沫危机 112
谁的需求与谁的满足 116
经济怎样活起来 122
从城市化到逆城市化 123
第8章 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社会 127
何为新经济政策 127
新经济政策导致的新问题 130
美国社会何以撕裂 132
当撕裂变成撕脸 134
撕裂的后果 137
第9章 西方民主的困境与道路的抉择 140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40
成也民主,败也民主 142
民主的痼疾 146
信息革命与民粹主义 157
反“政治正确”的本质 165
“第三条道路” 168
第10章 西方价值的混乱与重构 172
何为正义 173
自由与平等和公平 175
法制与自由 176
重构价值体系 179
第11章 势不可挡的大变局 181
文明的阶梯 181
手工文明时代的大变局 183
机械文明时代的大变局 187
电子文明时代谁执牛耳 189
科技革命加速改变文明形态 192
第12章 普遍过剩与文明和幸福 195
安全感何来 195
爱和归属感在哪儿 198
表达和参与很重要 200
过剩与变革 201
摘要
     第1章 人类的目标 人的目标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每个人可能有各自不同的回答。多数人会说,自己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有健康的身体,然后好好学习争取有个好学业,再争取有个好事业,希望有个温暖的家,希望能发家致富或至少能小富即安……其实,这些大众化的人生目标背后有个抽象的概念,叫幸福。 人类思考和追求幸福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自古就有,而且永远都在。这是因为幸福不只是个人的生活目标,更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以至整个人类,无论在什么样的历史阶段,追逐的目标永远是快乐幸福,绝不可能是痛苦或者苦难。只不过,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或者人类所追求的幸福水平会有所不同。大而言之,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所有文明形态,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追求幸福。只不过,不同文明阶段的目标存在只追求个人幸福还是兼顾他人幸福,是追求少数人幸福还是追求多数人幸福的区别。所以,幸福是文明的内核。 自从人类开始彻悟,把实现“优选多数人优选的幸福”或者实现“人类普遍幸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优选目标,人类才真正迈入现代文明的历史阶段。今天人类普遍追求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以及民主法治等范畴所构建的共同价值体系,其实就是现代文明的价值内蕴,它们共同构成了幸福的价值链条与逻辑。 所以,要读懂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就得从幸福讲起。 幸福是什么 人类对幸福的渴求,其实与人类文明的诞生同步。人类对幸福的理解,应该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步。 鸿蒙时代,人类的一切行为不外乎本能的求生与成长。尽管人们在劳动中逐渐发明了工具,有了语言和交流,但一切依然围绕提高获取食物的效率而展开。此时所谓的幸福就是快乐,即简单的生理满足就是快乐。 劳动和工具的创造,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随着大脑的逐渐发达,思维和情感也逐渐开始形成。基于思维和情感,人类逐渐有了是非和价值判断。从个体简单欲望的满足,逐渐走向关注同伴和他人的欲望与满足,这就有了同情与怜悯之心。原始的食物和交配权的争夺,也随之逐渐走向基于同情和怜悯的协作与分享,于是诞生了理性思维和价值判断。 当人们从基于生理欲望的满足深入到基于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的情感与思想的满足时,就有了不只是快乐的幸福观念。如果说物质和生理欲望的满足就是快乐,那么物质欲望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就是幸福。 人类从神学宗教到世俗伦理时代,对幸福的思考可归结为所谓德性幸福观、感性幸福观和理性幸福观。由于这些思考都基于物质匮乏这个时代的大前提,人类并没有足够尊重物质需要的合理性,更没有足够尊重精神需要,反倒是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以对立的方式表现出来,以精神追求来压制物质的欲望,把理性和德性当成了压制而非张扬欲望合理性的工具。所以,早期神学宗教和世俗伦理时代的幸福观念基本都失之偏颇。在人类有了科学思维之后,对物质和精神的科学分析导致了幸福观念的根本性变化。需求层次理论的出现,为人类幸福理论的重构开拓了视野。当我们意识到人类的欲望和需求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时,我们就懂得了从快乐到幸福,是一个连续的需求和满足过程。人类终于懂得,在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继续实现情感、道德和理性价值诉求的全方位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讲的需求是一般的需求概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要,不是经济学的需求概念(经济学的需求概念专指有购买力的需要)。因为马斯洛在阐释需求层次理论时用的是需求概念,本书在讲需求层次问题时依然沿用这一概念,在讲经济学需求概念时会特别进行区分。 不管你如何理解幸福,对幸福的追求更多偏向物质还是更多偏向精神,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幸福最本质的东西:幸福说到底终归是人的欲望满足,满足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最终表现为各种体验与感受。 抓住这个本质非常重要。这关系到人类社会到底应该干些什么,曾经是怎么干的,以及今后应该怎么干。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