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礼与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国

礼与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国

  • 字数: 28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齐鲁书社
  • 作者: 张士闪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53334255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7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十余年来深入田野进行民俗学研究的学术文集。共分为“理念与方法”“民间视角”“国家视角”及“附录”四个部分,从理论到个案,从微观到宏观,试图从不同方面与层次关注民俗文化所连带起的中国社会生活实践。
目录
在田野中理解中国(总序)
前言
理念与方法
礼俗互动与中国社会研究
一、“礼”“俗”话语的传统建构
二、“礼”“俗”意蕴的现代发掘
三、“礼俗互动”的田野发现
结语
当代村落民俗志书写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
一、近现代中国村落问题的发生
二、中国村落研究传统中的“主体缺席”现象分析
三、村落里的民与俗
四、注重村民的文化阐释
五、村落民俗志书写实验:学者与民众的视域应怎样融合
结语
眼光向下:新时期中国艺术学的“田野转向”——以艺术民俗学为核心的考察
一、现代性与本土化:新时期艺术学“田野转向”的逻辑起点
二、艺术民俗学及艺术人类学等近邻学科的逻辑贯通与学术分工
三、近十年来艺术民俗学学术实践总结及反思
结语
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
一、贯穿于传统与现代的民族志书写中的凝固幻象
二、乡民艺术的流动性特征
三、现代民族志书写应有的“流动化”追求
结语
民间视角
“借礼行俗”与“以俗入礼”:胶东院夼村谷雨祭海节考察
一、渔村经济:从近海捕捞到远洋作业
二、谷雨节祭海:渔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达
三、国家里的乡村
四、谷雨祭海:从“借礼行俗”到“以俗人礼”
结语
村庙:村落叙事凝结与村际关系建构——冀南广宗县白刘庄、夏家庄考察
引言
一、白猫与黑狗的传说
二、记忆凝结:庙门对庙门的“隔空斗法”
三、叙事选择:村民对基于村庙建构起来的村际关系的阐释
结语
京西幡会:一个追求“天人吉祥”的联村仪式
一、京西幡会
二、对于幡会活动的多视角解读
结语
从故事到事件——围绕山东淄博市淄河镇孟姜女故事产业开发的讨论
引言
一、被“产业板块化”的乡村
二、从故事到事件
三、故事与现实生活
结语
当代民间工艺的语境认知与生态保护——以山东惠民河南张泥玩具为个案
一、火把李与河南张:村落之间的分工与互动
二、摊主、商品与顾客
三、庙会与泥玩具:民俗与艺术的合奏交响
结语
灵的皈依与身的证验——河北永年县故城村梅花拳调查
一、村落社会生活
二、村落信仰空间
三、梅花拳:村落民俗文化的强化机制
结语
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以小章竹马活动为例
一、村落语境中马氏家族对于竹马的三次选择
二、小章竹马的“现在时态”
三、来自家族的传承动力
四、西小章人对于竹马的选择
五、西小章人精神生活的选择性
六、竹马:西小章人家族一村落文化的理想载体
七、正在远离村落语境的小章竹马
结语
国家视角
温情的钝剑:民俗文化在当代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一、世纪回眸:民俗之剑如何变钝
二、大剑无形:民俗温情的力量之源
三、剑魂归来:民俗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乡村社区发展——以鲁中地区“惠民泥塑”“昌邑烧大牛”为实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社区发展研究的“东亚经验”及借鉴意义
二、从“抢救濒危遗产”到“融入社区发展”中国非遗保护十年来的理念转变
三、对鲁中地区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实践个案的考察
结语
附录
学术访谈:礼俗传统与中国艺术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十四
一、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趋势
二、地理、生计与艺术类型
三、在礼俗互动中理解艺术
四、走进田野,秉持艺术研究的整体视角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