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互联网使用的社会效应研究:基于非工作上网行为的本土化视角

互联网使用的社会效应研究:基于非工作上网行为的本土化视角

  • 字数: 28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吴金南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255998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7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对国际非工作上网行为研究的可视化分析表明,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学者最近十多年一直关注非工作上网行为,该研究主题涉及“商业&经济学”、“心理学”、“心理学-交叉学科”、“应用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相关研究已经发表在AMR、AMJ、ASQ、MISQ、ISR、JAP、JOB等国际很好期刊。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以下核心问题:国内外非工作上网研究有何异同,非工作上网行为研究的本土化趋势是什么?在中国情境下如何评价非工作上网行为?在教育情境中,非工作上网是否对大学生学业成绩产生非线性影响?在组织情境中,非工作上网是否通过资源恢复和损耗两种竞争机制对员工心理健康和活力产生非线性影响。
作者简介
管理学博士、博士后,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第三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在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管理科学学报》等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目录
第一部分非工作上网行为研究历史回顾
第1章 非工作上网行为研究进展
1.1 概念界定
1.2 员工非工作上网行为的理论结构
1.3 非工作上网行为的影响因素
1.3.1 个体特征因素
1.3.2 工作情境因素
1.3.3 社会情境因素
1.4 非工作上网行为的影响结果
1.4.1 对组织的影响
1.4.2 对员工的影响
1.5 非工作上网行为研究的未来方向
第2章 非工作上网行为研究: 时空特征与热点主题
2.1 数据来源
2.2 分析软件及数据分析程序
2.3 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2.3.1 学科类型
2.3.2 期刊来源
2.4 非工作上网行为研究的时空特征
2.4.1 时间分布特征
2.4.2 英文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分析
2.4.3 中文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分析
2.4.4 英文期刊论文国家分析
2.4.5 英文期刊论文研究机构分析
2.4.6 中文期刊论文研究机构分析
2.5 非工作上网行为领域高被引文献分析
2.6 非工作上网行为研究的热点主题
2.6.1 英文期刊论文关键词共现以及研究热点分析
2.6.2 中文期刊论文关键词共现以及研究热点分析
2.7 国际非工作上网行为研究知识演化路径
2.7.1 引文网络分析
2.7.2 网络闲逛主路径分析
2.8 结论及研究启示
2.8.1 研究结论
2.8.2 未来研究启示
附录: 国外非工作上网研究文献列表
第二部分教育情境中的非工作上网行为研究
第3章 大学生非工作上网行为: 本土量表、现状评价及干预对策
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3.2 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3.2.1 量表开发过程
3.2.2 样本收集
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3.4 我国大学生非工作上网行为现状及个体差异
3.5 大学生非工作上网行为的干预对策
3.6 本章小结
附录1: 初始问卷
附录2: 最终问卷
第4章 非工作上网对学业成绩的差异影响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变量测量
4.3.2 数据收集和参与者
4.4 结果
4.5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4.6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第5章 非工作社交媒体使用对学业成绩的倒U形影响
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5.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5.2.1 非工作社交媒体使用
5.2.2 心理脱离和放松体验
5.2.3 非工作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脱离和放松体验
5.2.4 恢复体验的中介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与程序
5.3.2 变量测量
5.4 结果
5.4.1 信效度分析
5.4.2 假设检验
5.5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5.5.1 理论贡献
5.5.2 实践启示
5.6 本章小结
附录: 调查问卷
第三部分组织情境中的非工作上网行为研究: 社交媒体视角
第6章 非工作社交媒体使用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
6.1 研究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6.2.1 理论基础
6.2.2 非工作上网
6.2.3 非工作社交媒体使用的资源恢复机制
6.2.4 非工作社交媒体使用的资源损耗机制
6.2.5 心理脱离的调节作用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6.3.2 变量测量
6.4 数据结果
6.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和信效度分析
6.4.2 假设检验
6.5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6.5.1 理论贡献
6.5.2 管理启示
6.6 本章小结
附录: 调查问卷
第7章 非工作社交媒体使用与员工活力: 恢复体验和疲劳的中介作用
7.1 研究问题的提出
7.2 文献综述
7.2.1 恢复体验研究
7.2.2 员工疲劳
7.2.3 员工活力研究
7.2.4 文献述评
7.3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7.3.1 工作需求—资源模型
7.3.2 努力—恢复模型
7.3.3 自我损耗理论
7.3.4 理论分析框架
7.4 研究假设
7.4.1 非工作社交媒体使用对活力的影响
7.4.2 非工作社交媒体使用的工作恢复路径
7.4.3 非工作社交媒体使用的自我损耗路径
7.5 研究设计
7.5.1 变量测量
7.5.2 问卷发放与回收
7.6 数据结果
7.6.1 信效度分析
7.6.2 相关性分析
7.6.3 结构模型检验
7.6.4 中介效应检验
7.7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7.7.1 理论贡献
7.7.2 管理启示
7.8 本章小结
附录: 调查问卷
第四部分非工作时间上网行为: 非工作上网行为的对比研究
第8章 技术入侵生活对工作焦虑的影响及边界条件
8.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8.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8.2.1 技术入侵生活对工作焦虑的影响
8.2.2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8.2.3 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作用
8.2.4 组织支持感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调节作用的调节效应
8.3 研究设计
8.3.1 变量测量
8.3.2 数据收集
8.4 数据结果
8.4.1 信效度检验
8.4.2 假设检验
8.5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8.6
摘要
     第3章 大学生非工作上网行为: 本土量表、现状评价及干预对策 近年来,非工作上网行为已引起西方教育管理领域的关注,成为理解互联网影响学习效能的重要概念。然而,我国教育领域对其关注度不高,中国本土化的大学生非工作上网行为维度及量表仍然是一个空白,这不利于有效设计我国大学生非工作上网行为的干预机制。本书的目的是构建大学生非工作上网行为的本土量表,据此对中国大学生非工作上网行为的普遍性和依赖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和建议。 3.1研究问题的提出 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随心地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网络已经深刻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新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提升至98.3%,而且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网民群体之一,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然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人们更多地关注它在帮助大学生获取及时、相关和近期新的信息与资料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却忽略了其潜在的负面作用[119]。比如,由于很容易在教室或者其他地点接入互联网,很多学生频繁使用各类休闲、社交和娱乐等移动服务,这增加了他们对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并导致其学习和生活边界日益模糊,很多人都会在听课的同时使用手机上网[120]。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学生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手机上网从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已经形成一种非常隐蔽的“非工作上网”现象,这种行为对学生的学业专注度、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均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121],并且这一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因此,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编制符合中国大学生的非工作上网行为量表,及时准确掌握大学生非工作上网行为动向,制定有效干预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自主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工作上网”概念最早来自组织行为学,是指员工在工作场所自发地使用公司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互联网活动,比如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接收或发送私人邮件、玩网络游戏和朋友圈互动等[2,3]。最近国外已有学者开始关注高校大学生 “非工作上网”行为[113,122124]。Baturay等[123]研究了土耳其高中生非工作上网行为,提出其维度包括个人商务、新闻追踪和社交活动,并发现在性别、互联网技能、互联网使用和互联网经验等方面,土耳其高中生非工作上网行为呈现显著个体差异。Yilmaz等[122]认为非工作上网包括个人、搜索、社交和新闻四类活动; 他们还发现土耳其大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中的非工作上网处于中等水平,而且男生比女生表现得更为明显; 此外,每天上网时间越长的学生, 越会更多地从事非工作上网行为YILMAZ F G K,YILMAZ R,ZTRK H T,et al.Cyberloafing as a barrier to the successful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5(45): 290298. 。Akbulut等[113]编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非工作上网量表,涉及分享、购物、实时更新、获取在线内容和游戏/赌博五个维度,并以土耳其的中学生数据进行了量表信效度检验。还有学者探究了影响非工作上网的关键因素,比如美国学者Gerow等从内外两个视角分析了影响教室内非工作上网的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互联网技术的认知吸收和多任务处理[119]; 外部因素包括社会规范、他人非工作上网导致分心、教师监管意识 。Taneja等[124]对美国一所公立学院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非工作上网意愿受到个人态度、主观规范、描述规范和个人行为控制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其中个人态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消费主义、注意力缺失、非工作上网焦虑及他人干扰等因素。 综上所述,大学生非工作上网是一种新近出现的更加隐蔽和普遍的注意力分散行为,国际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其对学习效率和学业表现的消极影响,但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主要是在美国和土耳其等少数国家开展,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教育情境中非工作上网行为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但是,一方面,不同国家的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和动机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在非工作上网行为上得到体现,这意味着不同国家大学生非工作上网行为表现形式 也不相同。因此,已有研究中的非工作上网行为量表不能直接用于研究中国大学生非工作上网行为。另一方面,中国是全世界互联网技术发展最快、网民规模优选的国家,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但至今没有学者对中国大学生非工作上网行为实施调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还没有适合中国大学生的本土化量表。基于此,本书基于中国大学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