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日本美学三部曲(全3册)

日本美学三部曲(全3册)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日)大西克礼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6829089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7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内容透彻,全新译本:系统梳理日本美学的源头与发展,快速深入掌握日本美学的精髓,以发现美的眼光看待日本文化。全新译本无删节,语言通顺流畅,符合年轻读者阅读习惯。 三册精装,内含彩插:3本精装套封,收录34幅彩插,涉猎文学、绘画、建筑、插花、摄影、能剧等领域,展现代表性日式美学。 精美封面,环保护眼:内外双封面,呈现更具日本气质的封面设计,体现“幽玄”的深邃、“物哀”的唯美与“侘寂”的简朴。内文纸张柔软不伤手,健康护眼。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关于日本三种美学的理论书籍,分成《幽玄》《物哀》《侘寂》三册,系统阐述日本美学的概念和发展渊源。《幽玄》“幽玄”起初用于传统歌论、能乐论中,包括具有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和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在平安时代后的镰仓时代,禅宗传入日本。它逐渐将美的感性深化为精神内在,并产生了“幽玄”的审美意识。《物哀》“物哀”一词起初的来源是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他评价《源氏物语》是对周遭的人事和自然,怀抱有细敏微妙的感受力,并由此将这一特质提炼为“物哀”,将日本文学的本质归纳为“在于物哀”。本居所指的“哀”,是人的各种情感,“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称为“哀”,所谓:心有所动,即知物哀。《侘寂》中的“寂”最初体现于“俳谐连歌”这样的文体中,而“侘寂”之美则由日本茶圣千利休以“和、敬、清、寂”为本发扬光大,以千利休为代表的茶人,掬清水、抟粗泥、修草庵,凭借纯粹和简朴,制定出一套属于日本的、新的审美系统。
目录
《幽玄》
一 作为艺术的歌道和作为美学思想的歌学
二 作为价值概念与样式概念的“幽玄”
三 中世歌学中的幽玄概念的展开
四 正彻、心敬、世阿弥、禅竹的“幽玄”概念
五 “幽玄”和“有心”、“幽玄体”与“有心体”
六 样式概念的价值意义和记述意义
七 作为美的概念的幽玄内容及考察的视点
八 “幽玄”概念审美意义的分析
《物哀》
一 “哀”的概念的多义性及美学考察的困难
二 “哀”的语 、其积极与消极意味及其他意味的价值关系
三 本居宣长关于“物哀”的学说
四 感情上的深刻、对哀的主观主义解释
五 “哀”从心理学向美学的展开,从一般审美意味向特殊审美意味的分化
六 作为审美体验的“哀”的构造
七 美与“哀”、悲哀与美的关系
八 美的现象学性格与哀愁
九 平安朝时代的生活氛围和“哀”的审美文化发展
十 知性文化的缺陷,唯美主义倾向,“忧郁”的概念
十一 平安时代的自然感情与“哀”
十二 “哀”的相关用例研究,“哀”的五段意味
十三 特殊审美意味的“哀”的用例
十四 情趣象征的问题及其直观契机
十五 审美范畴的“哀”的完成及其用例
《侘寂》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一)
第三章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二)
第四章 俳谐的艺术本质和“风雅”概念
第五章 “寂”的一般意味和特殊意味
第六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一)
第七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二)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三)
第九章 “寂”的审美界限与茶室的审美价值
摘要
     《日本美学三部曲(侘寂)(精)》 第一章 绪论 和“幽玄”及“物哀”等概念一样,显然“寂”也是一种审美概念或者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特殊的美的形态,一方面体现在日本的某个时代、某种艺术或日本人的某种艺术生活方式中,比如在俳谐和茶道等“风雅”之道中作为一种理念和目标表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寂”通过俳谐与茶道这种方式得以实现和具象化,并且在这种艺术生活方式中,也在我国国民的审美体验中,被把握、被欣赏。而且,这种特殊的艺术生活方式之中所包含的国民性,加之当时的特殊文化潮流,都令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美的趣味性,为“寂”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寂”这个概念所代表的特殊的美,天然地就和日本或者说东方的民族趣味相契合,而且毋庸置疑的是,对这种特殊的美的体验与感受造就了我国国民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仅如此,据我所知,对于作为一个审美概念的“寂”的理论探讨,较之于“幽玄”和“物哀”等其他审美概念则相对贫乏一些,甚至可以说从未有过相关的研究。当然,日本的诸多传统审美概念,大都有着靠前不合理的审美内容。而且日本自古以来在美学的研究上并不发达,所以没有专门关于“寂”的研究和考察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幽玄”和“物哀”这样的概念,即使研究很贫乏,也有像中世的歌论和近世的本居宣长等人的尝试性研究。而在俳谐方面,“寂”作为一种“艺术”中的根本问题,以芭蕉门下诸人为代表,很多俳人都在其俳论中对此阐述过自己的观点。但是在这些俳论之中,对于“蕉风俳谐”的考察,强调的还是“寂”在理念上的意义,基本上看不出对其特殊审美内容的直接考察,更不用提理论上的反省和讨论了。除了那些模糊的只言片语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观点。 这种情况的产生有其必然及偶然的原因,在我看来,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基于以下缘由:“寂”这个概念在芭蕉及其门人的著作中,基本上是作为俳谐美的一种理念而被使用的,他们赋予了这个词一种非常高深而复杂的内容,这其中的妙趣和真谛,只有芭蕉等深谙此道的人才能领会。但另外,若是只将“寂”限定在“闲寂”这一层意思上的话,问题又变得简单明了起来,那它就只剩下字面上的意思了。“寂”这个概念也因此在明暗两极之间游动,一方面它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不用再刻意添加任何解释便如此明了;而另一方面,它有时却是非常模糊的,以至于除了消极的、否定的说明之外,再也无法添加一些积极的解释。因此,有很多俳人在俳论中,对这个词极尽考究,频频使用,但对其本身所代表的内容并没有加以说明和分析。向井去来在《花’实集》中曾说“像‘寂’‘位’‘细柔’‘枝折’这样的词,是很难用语言去解释清楚的”,他也只是列举了他的老师芭蕉以“寂”来点评的俳谐。(在《去来抄》中他也说过类似的话:“总之,‘寂’‘位’‘细柔’‘枝折’,这样的词只能以心传心。”)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