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命是一部书

生命是一部书

  • 字数: 12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 作者: 蒋述卓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3609185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大千世界,众生皆有自己的一本生命之书,各具情节,各有风姿,才有这世界的丰富多彩。
本书收录了评论家蒋述卓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书中包含了近四十篇散文随笔,既有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时间空间的追问与思考,在日常生活和旅行过程的生命情趣,还收录了蒋述卓与文学前辈、文界朋友的交往及其回忆,对作家、艺术家作品的诗意短论。
蒋述卓以书喻人生,用“言、行、事”为线,与读者进行了崇高的精神对话、真挚的生命交流。
作者简介
蒋述卓,男,1955年生,广西灌阳人。文学博士,师从有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二级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文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曾任《暨南学报》主编、文学院院长、学校副校长、党委书记。学术兼职有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外审专家、《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文艺学基本问题现代视野下的文艺研究与文学批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史;佛教与中国文学、宗教与艺术关系;文化诗学、文学与文化关系;中国当代流行文艺、城市诗学和文化产业诸领域。出版《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在文化的观照下》《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诗词小札》等著作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广东省委宣传部项目多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社科重大基金子项目一项,是广东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文艺学教学团队”负责人。
目录
第一辑生命情思
谁晤浯溪?见字如面
站在那高高的布达拉宫
你若爱上,便是家园
静思短章
赤水情缘
问向苍天“红军井”
生命是一部书
戒台读松
观鹰随想
过年与梦
雪泥鸿爪忆七七
不饮而醉
心灵的绿地
第二辑怡心情趣
汕尾四日
走入草原深处的秋
在槟城的温风暖雨中穿行
一个“给你点颜色看看”的国度
五大连池随想曲
给书斋起个名
东郊寻趣
花开时节又逢君
我们看海去
平生难解山水缘
活水源头在生活
湾区的足音
第三辑文海情缘
王元化师:大象无形大爱无疆
刘醒龙:他给自己创造了又一座文学里程碑
付秀莹:轻风掀起乡村的衣角
陈村:落入思想之网的日子
张翎:担当与端庄
也斯:文化眼睛里的文化风景
杨克:喧哗声中的纯美追求
钟晓毅:沉潜·感悟与文化视野
朵拉:自在听香款款行
刘国玉:别是一家春
张钺:以象传心,造意追神
林若熹:这只独立特行的“乌鸦”
桂馥兰馨,金声玉振:我眼中的《文学评论》
怀念与感激:我与《文艺研究》的学术缘
附录:南园放马,北山种菊——蒋述卓印象

摘要
     谁晤浯溪?见字如面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个充满魅力与魔力的地方了。一个地方值得人多次到访并流连忘返,肯定是有它的理由的。浯溪,正是这样可以一访再访的所在。 浯溪何在?在湖南省祁阳县城西南的湘江之滨。在爱好书法的人那里,浯溪是可朝圣的地方,它与西安碑林、桂林桂海碑林齐名,都藏有重量的摩崖石刻。浯溪就保存了自唐以来的历代名人诗词书画摩崖石刻505方,其中由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而在浯溪留下诗文墨迹并赫赫有名的文人,除元结、颜真卿外,还有刘长卿、皇甫浞、郑谷、黄庭坚、米芾、戴复古、徐照、张孝祥、李清照、秦观、陈与义、汪藻、范成大、杨万里、张拭、杨维桢、解缙、董其昌、沈周、顾炎武、王夫之、王士稹、袁枚、吴大潋、何绍基等等,达400多人。这么多文坛宿将或亲到浯溪观瞻留诗,或未至浯溪而闻名和诗并镌刻于崖石之上,真可谓星河璀璨,令浯溪山水在湘南山水中胜人一筹,清代神韵派诗人王士稹就曾赞誉“楚山水之胜首潇湘,潇湘之胜首浯溪”。 对书法有兴趣者,自然是冲着颜真卿、黄庭坚、米芾、何绍基等书法大家的墨宝而去顶礼膜拜;而在我,不仅是去看书法,更多的是去看那里的环境,去了解那里的故事和故事背后的奥秘,正如去看欧阳修所筑的醉翁亭一样,要去那里领略古人筑亭造园的言外之意。 浯溪之园为唐代诗人元结所造。它本是一无名小溪,是元结在两授道州刺史并三过浯溪,才将家安在浯溪之畔的。这期间他还被罢官一次,去了衡阳又再返回道卅I的。也就是说,元结是在经历过官场的风波磨难之后才萌生退意、决意老隐于兹,才开始精心经营此地的。定居浯溪后的第二年,他在石上刻下《浯溪铭》和《唐顾铭》,其中便说道:“吾欲求退,将老兹也”,“年将五十,始有唐□,惬心自适,与世忘情”。 在盛唐向中唐转变之际的特殊时期,元结萌生退意也是无奈之举。其实,元结是一个忠烈正直的官员,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想做一个“有言、有行、有才”的社稷忠臣,是一个以民为本、积极济世的政治家。他在初次担任道州刺史时,曾两度宁愿被免官也要为道州人民请免赋税,其诗作《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都是他在道州刺史任上的杰作。《舂陵行》真实地道出了当时赋税繁多、人民不堪重负的惨状,反映了他对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此诗曾博得有“诗圣”之称的伟大诗人杜甫的激赏,并作《同元使君舂陵行》以呼应,称元结的诗是“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贼退示官吏》更是直接批评官吏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甚至还不如攻城造反的“贼”尚能体谅道州人民的苦难,“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