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就是我 童年期自我意识的惊人顿悟

我就是我 童年期自我意识的惊人顿悟

  • 字数: 1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荷)多尔夫·科恩斯塔姆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071701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一本列满一条条育儿实操、拿来即用的实用工具书,而是一本指引你的自我觉醒之书。当你一页页翻看它的时候,你会被深深地吸引,这种吸引源自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回忆起了童年时的自己,渐渐和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的主人公一起,开启追溯最初的自我、重新发现自我的奇妙旅程。
内容简介
你可曾记得经历这样的时刻——在那一时刻,你突然清晰地意识到:“我就是我,我是独立于他人的独特存在!” 本书是发展心理学中有关自我意识诞生的第一本研究专著。荷兰有名心理学教授多尔夫·科恩斯塔姆(Dolph Kohnstamm)研究了童年期自我意识的现象学发现。通过收集、挑选一系列不同的人对童年的回忆,他追踪了自我的建构,幼儿的自我意识萌发,以及其对时间、空间和其他事物的关系的影响。科恩斯塔姆博士探究了这一现象对自我认同的重要性,对童年经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人类心灵地图上揭示了开创性的明暗关系。
作者简介
多尔夫·科恩斯塔姆(Dolph Kohnstamm),荷兰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荷兰莱顿大学社会科学院前院长、发展心理系主任,多年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组织并领导七个国家的心理学家,首次尝试对儿童早期的人格特点进行跨文化研究,出版了《父母描述的儿童人格》(Parental Descrip-tions of Child Personality)、 《婴儿到成人期气质与人格的发展结构》(The Developing Structure of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等专著,在国际儿童人格及儿童个体差异的发展研究领域非常具有影响力。曾于1997年首次访问中国,并通过北京金色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资助了几名家境困难但有学习能力障碍的学生。
目录
第一章 从文学中的自我意识顿悟案例开始
第二章 “我就是我”:自我与他人的分离
第三章 “这是我的身体”:对身体的自我察觉
第四章 镜子:通过镜像建构自我意识
第五章 光明与黑暗:室内
第六章 光明与黑暗:室外
第七章 共情:知觉相对性的顿悟
第八章 空间:突然,我看见了我自己
第九章 时间:自我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第十章 不寻常案例:其他类型的童年自我意识发现
第十一章 超验体验:自我作为精神总体的一部分
第十二章 科学观点: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
第十三章 赫伯特·斯皮格尔伯格(1904 -1990)
第十四章 自我意识发生机制:我们大脑中的备用网络
第十五章 问与答
摘要
     在一些小说和自传描绘的场景中,有一些和荣格的描述很相似的例子。例如,有名的指挥家布鲁诺·沃尔特在他的自传《主题和变奏曲》(Themes and Variations)①中呈现了特别美的描述。除此之外,我的内心既汹涌澎湃,又平静如水。被内外现象的激流冲击转动的所有车轮,最终在保持毫无条理的状态下停止转动时,成长中的男孩也经常表现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状态。我仍然记得,这样的平静最初是如何表现为一种忧郁的情绪的,我仍然能体会到我当时的感受,当时我作为一个10岁还是11岁的男孩所体验的那种精神上震颤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我已经忘记了我为什么独自站在学校的院子里——我可能被罚关在里面——但是当我往外走到一个大广场,听见男孩们嬉笑玩闹的声音时,我备感空虚,觉得自己被遗弃了。我可以看到自己站在那里,被深深的寂静淹没。在寂静中,风轻轻吹起,我感到孤独感之中有一种莫名的、强大的东西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这是我第一次有这么一个模糊的概念,我是一个“我”,我有一个灵魂,它在某个地方通过某种方式被触动了。 布鲁诺·沃尔特出生于1876年,10岁那年,他举办了人生中第一场钢琴音乐会。也是在那时,他萌发了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在他的余生一直陪伴着他。显然,他早年的天赋和音乐才华并不意味着他放学后就不会被留校——恰恰相反,他本人在回忆录中说:“我音乐活动中的高昂、暴躁和激动的情绪……自然也反映在我的个人行为中。” 这段记忆中有突如其来的“I-am-I experience”(“我就是我”的体验)的某些典型元素。首先,男孩独自站在校园里,通常来说,校园里是挤满了跑来跑去玩闹的学生的,空虚猛然袭来,令人惊讶。平时,他的注意力通常会集中在他的同学身上,但此时直接指向了他自己。正如他所写的,这种内省对他来说并不罕见;但这是他第一次想到这一点——正如我们在相同年纪的C.G.荣格身上看到的那样——我是一个“我”。荣格记得一些“极其重要的东西”,布鲁诺·沃尔特说的是“一种莫名的、强大的东西”抓住了他的心。对于荣格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触发因素,他只是像往常一样,独自一人去上学,然而,对于沃尔特来说,有一个具体的原因。在这两种情况下,最终结果却是相同的。 在回顾我从“普通人”那里得到的记忆时,很值得注意的是,操场总为自我意识提供背景。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看到这些记忆的例子,其中许多发生在操场上。 萨特在关于查尔斯·波德莱尔的书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能观察到,在童年时自我意识是偶然间来临的,也是具有冲击性的。吉德在《如果种子不死》中描述了这种体验,在他之后,玛丽·哈杜因夫人也在《黑色面纱》中描述了这种体验。但谁也没有休斯在《牙买加飓风》中描述的那么好。④ 与萨特不同,我不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童年体验。也就是说,我所认识和询问过的大多数人根本不记得此类任何事件。但至少萨特注意到了他那个时代的心理学家未能解决的一个现象。他将其概括为一种普遍的人类体验,并在他的哲学和人类图景中给予这种体验一席之地。 萨特引用了休斯小说中主人公在本质上“发现了自己”的一段话,我遵照了他的模式,只不过我引用了英文原版中的内容,而他引用的是法语翻译版。萨特省略了部分段落,我自己引用的文本更少,重点放在与“我就是我”的体验有关的元素上。 然后,在艾米丽身上的确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是谁。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