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闯关东人

闯关东人

  • 字数: 20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作者: 曹保明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052318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闯关东人》闯关东文化记载着当年从中原地区到达东北的中原移民的整体迁徙活动过程和生活民俗艺术特征,它是一次重要的人类文化的交流。在《闯关东人》中,作者把这种文化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对人类在与自然、历史和文化的互动当中如何形成的这种文化类型进行了探索、思考和归集。
作者简介
曹保明 汉族,1949年9月11日生,文化学者、民俗学家。中国文联全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第七、第八届副主席,中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中国民间文艺优选奖“山花奖”成就奖获得者,2000年中国民协德艺双馨会员。已出版《松花江河灯》《最后的渔猎部落》《最后一个猎鹰人》《东北亚丝绸之路》等专著140多部。
目录
第一章 寻找闯关东的足迹
第二章 关东与复杂的土地制度
一、何谓关东
二、复杂的土地制度
第三章 我的胶东之行
一、发大水俺们也去闯关东
二、当年,孙家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三、亲兄弟棉花街分手
第四章 闯关东其人其事
一、三十八岁累死关东
二、闯关东成了山里“野人”
三、闯关东沦为娼妓
四、闯关东被逼成匪
五、闯关东尸骨还乡
六、小山东找爹
第五章 闯关东留下的技艺
一、艾家大车店
二、兴隆山陶窑
三、吴家剃头铺
四、关东木车
五、于家粉坊
六、张家纸坊
七、董家豆腐坊
八、功成玉钱庄
九、谷家染缸坊
十、关东瓜王
十一、老茂生糖果
十二、宋家油坊
十三、田家当铺
十四、关东窑匠
摘要
     第二章 关东与复杂的土地制度 一、何谓关东 闯关东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移民现象,这是由一种重要的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形成的。历史上,在清朝的顺治年间(1644),清王朝入主中原,百万满人有90万“从龙入关”,那时的东北“沃野千里,有土无人”,而中原地区由于战事多,人口急剧减少,气候寒冷的东北对关内农户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清王朝把东北作为自己祖先的发祥地,要守卫这块“龙兴之地”,就必须驻军,而驻军就必须有粮草,无奈之下,顺治九年(1652)清廷发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大量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原人到东北开垦种植。这是闯关东的重要原因。当然,此前东北历史上就有大批的流人和朝廷罪犯被流放,已同这里的土著民族生活、融合在一起了。顺治年制定的《辽东招民开垦条例》经过大约十几年的实施,东北军等的粮草已得到解决,而这时,清政府又怕中原汉民来东北多了,侵扰了自己的祖宗发祥地,于是,于康熙七年(1668)宣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作废,从此汉人移民关外就成了非法。 可是,人口流动应该是一种自然的生存现象。从顺治年到康熙年,中原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战争的平息,中原人口不断增加。而土地没有变化,加上一年接一年的连年的自然灾害,使许多破产农人流离失所,这使得许多家庭只好四处谋生,这期间很重要的一条谋生之路就是奔往北方,奔往大清闲置的黑土地、自然的山林和大清的草场。 “关东”这个词,是来自“关”,“东”是指方位,今天“关东”这个词已泛指东北了,也是指东北这个地域,这就像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州”,以山东为中心的“齐鲁”,以四川为中心的巴蜀,以两湖为中心的荆楚,以福建为中心的吴越,以山西为中心的秦晋等等,是一种大致的地域概念。所以“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域。 而关东这个地域,是和古老的长城有关。长城,中华民族在它的周边不知演出过多少生动的历史活剧,比如走西口,也是指山西人越过长城上的“雁门关”和“杀虎口”到内蒙古草原去谋生。早在战国时期,地处北方的燕国为防御“东胡”内侵始筑长城,这段长城,约自今张家口,东北经内蒙古多伦、独石等境,东经河北围场县,自赤峰,进入今辽宁省境,历建平、北票、阜新、彰武、法库、开原,跨越辽河,再折而东南,经新宾、宽甸,向东直达鸭绿江畔。 对东北区域的界定,最有影响的就是修建山海关城。北齐将长城修至渤海,在此基础上,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在此创建关城,设立山海卫,驻重兵守御。其关城与万里长城连接,浑然一体,背山临海,虎踞龙盘,所谓“襟连沧海枕青山”,山海关之名,即源出此意。山海关的位置,恰好处于辽西走廊西端的咽喉之地。从辽宁锦州直抵山海关下,长约400里,背靠医巫闾山,前临渤海湾,于山海之间仅一线之通。这一狭长地带,位辽河以西,故称为河西走廊。山海关像一把大锁,牢牢地锁住了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上通道。在军事与交通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它的确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雄关。后来的事实接近证明了这一点。像努尔哈赤、皇太极那样雄才大略,武力那样强大,其生前都无法打破这座雄关,只能望关兴叹,驻足却步,无功而返。难怪古人称颂它:“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明朝视山海关如命运攸关,正如明人所说:山海关“内供神京,外捍夷虏,最吃紧处”。山海关城的修建,第一次把华北与东北截然分开,自此便成为两大区域的天然分界。迄今,辽宁与河北两省大体仍按关城及其连接的一段长城为分界,河北省界至山海关,至多不过外延数十里而已。“关东”之名,亦自山海关建成后,才逐渐叫开。开始,明人把山海关以东叫“关外”,关以西叫“关内”,或称“畿东”“京东”,都是指今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这些叫法,在明清官书如《明实录》《明史》等书中已成为通行的习惯称呼。有时也称为“关之东”,也表示“关东”之意。 当时,还习惯称“辽东”,此为历史沿革下来的传统名称,又独称之为“辽左”,盖指辽地居京师之左侧,视同人之左臂,不可或缺,足见辽地在明统治集团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如前述,元朝时,东北与内地本无关隘之限,则称东北为“天东”。入清后,清代不修长城,但它保留山海关,一则稽查商旅,二则更主要的是严禁内地人进入东北,以保护其“龙兴之地”免遭破坏。山海关成了内外之分的严格界限。大约自此时起,“关东’’始成通行称呼,不只民间如是称,就是在官方文件、史书或时人笔记及其他著述中,都使用“关东”的名称。如《清实录》记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江苏太仓县一艘商船前往“关东载豆”。四十九年、五十年,多处记关东事,皆以关东名之。《清史列传·李金镛传》中,把身任吉林省长春厅通判的李金镛誉为“关东循吏”。官至黑龙江省都督的宋小濂,在其《北徼纪游》中,亦使用“关东”的名称。是时,已至清末,还称东北为“东省”“东三省”,如同今天泛称东北。 事实表明,“关东”这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