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蜀粤闽征信录校注

蜀粤闽征信录校注

  • 字数: 3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5311393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65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国二十七年(1938)胡永南纂修的仁寿县煎茶溪揽祥埂《新修胡氏族谱为底本,对谱中所收的四川、广东、福建、江西四地胡氏宗亲通信集,内括:蜀粤通信记;永南致广东陈叔颖函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凡例

导读:民国仁寿《新修胡氏族谱》社会文化价值浅析

蜀粤通信记

永南致广东陈叔颖函

永南致广东胡氏宗祠函

永南再致广东陈叔颖函

广东陈培玮覆永南函

永南覆广东陈培玮函

永南致广东胡氏宗祠函

广东胡俊谋覆永南函

广东陈培玮覆永南函

永南覆广东胡俊谋函

永南等覆广东俊谋函

永南致威远胡素民函

永南覆广东陈培玮函

永南等覆广东俊谋函

广东胡俊谋覆永南函

永南致福建汀州府胡氏家庙函

永南致福建汀州府胡炳堂函

福建胡炳堂覆永南函

永南等覆福建胡炳堂函

永南托福建胡炳堂转湖雷乡族人函

威远胡素民致永南函

永南等致广东胡俊谋弟兄函

福建胡炳堂覆永南函

福建胡(义)[莪]汀等致永南函

永南覆福建胡莪汀等函

威远胡素民致握纲函

永南覆(广东)[福建]胡梦瀛函

永南致福建胡光墀函

威远胡素民致永南函

威远胡素民转寄福建胡志安等函

永南致威远胡素民函

永南致广东胡贻孙函

永南致福建胡光墀函同时并致函福建胡梦瀛

福建胡梦瀛致永南函

福建胡梦瀛致永南函

永南等致广东胡贻孙弟兄函

永南致福建胡梦瀛函

永南致福建胡少云函

福建胡少云覆永南函阴历六月初七日奉到

永南致威远胡素民函

福建胡少云覆永南函阴六月廿日收到

广东胡贻孙弟兄覆永南函

福建胡瀛覆永南函

永悦等致广东胡贻孙弟兄函

永悦致福建胡少云函

福建胡梦瀛覆永南函

福建胡荣光致永南函

广东胡贻孙弟兄致永南函

永悦覆胡素民函

附录一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新修胡氏族谱·蜀粤闽征信录》书影

附录二清代泸州胡建章移川禀呈及与原乡往来信函

移居四川禀呈(雍正十二年)

顺生、俊生、兰生致广东长乐函

广东长乐下湖寨恭文、裕文致四川泸州胡建章函(嘉庆十四年)

附录三胡氏家族发展史文存

民国仁寿煎茶溪揽祥埂新修胡氏族谱序

新修揽祥埂胡氏族谱序

族规小引

迁蜀记

揽祥埂胡氏开基始末记

揽祥埂开基以前社会状况

揽祥埂开基以后学风通塞状况

补志科祖圹记

揽祥埂胡氏祠记

煎茶溪理嘉坝老宅记

揽祥埂新修族谱记事

揽祥埂先今丁口产业盈虚纪略

佚闻汇记

揽祥埂族自治会缘起

附录四胡氏家族重要人物传记

胡铨列传

补志明南京兵马司副指挥胡公诚家传

科略子灿英附

汉潮湘海四公小传

仁泰府君家传

仁昭公家传

仁恺仁昭仁富仁贵仁山五公合传

象州府君家传

清教谕胡公元第府君家传

永端永恬永杰永森永衡合传世家附

秀升别传

胡永南小传

胡梦瀛小传

胡素民小传

附录五胡氏家族墓志碑记

宋故资政殿学士朝议大夫致仕庐陵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封一百户赐紫金鱼袋赠通议大夫胡公行状

晓垣府君行状

清胡公仁德府君墓志铭

封翁元珍胡君墓志铭

士胡君秀升墓志铭

资政殿学士赠通奉大夫胡忠简公神道碑

胡忠简公跋

胡忠简公经解跋

九世祖忠简公经解后跋

胡时疑案

后记
摘要
     导读:民国仁寿《新修胡氏族谱》社会文化价值浅析 胡证川 张宇 苏东来 清雍正五年(1727),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葵岭乡塘尾胡登科携子胡灿英及子媳谢氏,“一肩行李,别无长物”,踏上了艰难的迁川之路。来川数十年间,佃耕为业,居无定所,先泸州,再新繁,又龙泉,最后定居仁寿县揽祥埂。“至道光末年,合族丁口渐众,产业达六干亩”。有清一代,仁寿胡氏,人丁二干,科甲蝉联,遂为仁寿一大望族。 胡永南(1852—1925),胡登科六世孙,胡元鼎长子,号绶珊,别号溪隐老人。清光绪乙酉科(1885)拔贡,庚寅年(1890)任镶黄旗官学第三馆汉教习,五年后丁忧归乡,专事教育。民国初年在他的主持下,经过十多年努力,完成仁寿煎茶溪揽祥埂《新修胡氏族谱》(以下简称仁寿《胡氏族谱》)的编修工作。时任四川省参议员胡素民称赞该谱“条例谨严,序次有法”,“编纂多年,卒成信谱”。 通过研读仁寿《胡氏族谱》,深深感受到族谱中的家族文献,尤其是汇集蜀、闽、粤三地的48封信件的《蜀闽粤征信录》,是一部闪烁着移民文化精神内涵的文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宗族演变史和清至民国时期蜀、闽、粤三地社会史的宝贵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蜀闽粤征信录》及仁寿《胡氏族谱》的内容、特色及价值,笔者不揣浅陋,以该谱所载文献为依据,对文献本身的社会与文化内涵试做解读,以期抛砖引玉,希望引起专家学者及谱牒文化爱好者的关注与研究。 一、别具特色,谱本范式的创新价值 正史、方志、族谱,历来都被视为“文化宝矿”和“信息智库”。《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认为:“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并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不可替换的特别功效。”中国人在千年的迁徙过程中,无论世事多么艰难,一旦安定,便会聚族修谱,以续血脉。他们把族谱敬若神明,视之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纵然族谱“迭遭兵燹,家族文史资料荡然无存,不容易稽考,然以其人能靠历代口头的传述,其子若孙,于前代源流世次不致忘怀。” 由于家族重视,准备充分,经族中几代文人的不懈努力,仁寿《胡氏族谱》不仅体例完备、内容丰富、装帧精美,而且在体例、内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皆具典范性,为后世编修族谱贡献了谱本范式。 (一)取众家之长构体例 仁寿《胡氏族谱》虽由序、正文、跋三大传统版块组成,但在体例结构上别具一格。在《凡例》中,编者明确提出:序文部分“首重服制,崇祀典,谨录通行五服图于前”;正文部分“宗牒宜法欧阳氏之例”;跋文部分“佚闻志之嘉言懿行,采及三族,用清人严氏谱例”;“谱末附载《蜀粤通信记》,仿明人欧阳氏谱例”,“使子孙开卷一目了然”。 卷一采用图文结合的编写方式,除载胡素民所撰新序与广东旧序、凡例、族规、科公以上一气连珠图、胡氏世系源流图、祖居地与现族居地区域、祠墓图外,突出载明本宗合祭分祭日期规序、五服图、宗祠祭祀图暨典礼、坟前祭祀图暨典礼等图典文献,是极为珍贵的宗族祭祀史料。 卷二至卷五为正文部分。先载明本宗复拟行派六十字、迂川始祖胡登科以下世系,然后按汉、潮、湘、海四大房派,分别以“世系”为经,以“排行”为纬,先用吊线图,再用行传,对家族中男丁及妻室的身份归属、主要事迹、生卒时间、墓冢地点、子嗣繁衍情况等分条进行记述。 卷六为《文献录》。共收录家族文献38篇,尤其保存了族人的记、传、状、志、铭等丰富史料,是研究胡氏家族及煎茶溪社会史的重要资料。《蜀闽粤征信录》中收录1918年至1923年间蜀、粤、闽三地胡氏宗亲往来信函48封。在一部家谱中如此集中地保存大量信函,颇为罕见。书信除讨论家族世系中的疑难点问题之外,重点介绍了三地家族人丁、风气、仕宦、职业等状况,并对各区域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进行通报,完整地提供了以“湖广填川”为背景,以成都平原东部为舞台,以一个盆周边缘的偏僻乡村为视点,清晰的勾勒出晚清至民初年蜀粤闽三地民间社会各方面世态百业的民俗画卷,对于蜀粤闽三地的地方社会经济与宗族文化史研究极具史料价值。 (二)别具一格建谱局 民国二年(1913)春,时值民国初建,世风大变,人心不安。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胡氏宗族恐族中青年子弟为西学所惑,难以教导,进而影响家族和谐与事业发展。胡永南虽是旧式人物,但具有新思想。为适应社会新变化,他将近代选举和议会制度引入宗族管理,创设胡氏宗族自治会,并订立自治会简章,其宗旨在于“扩生计、维礼教”。全族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正副族会长,胡永南当选首任会长。胡永南依托宗族自治会,在宗族人丁会的基础上,聚集资金,放贷生息,以作为修谱经费来源。 由于管理得当,经费充裕,民国七年(1918)起,胡永南主持新建宗祠厢堂三间、后堂三间。同时鉴于揽祥埂胡氏迁川已200余年,族谱辗转传抄,错讹百出。胡永南便以族自治会雄厚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