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眼中的慈禧

我眼中的慈禧

  • 字数: 31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作者: (英)濮兰德,(英)贝克豪斯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125123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畅销百年的历史经典作品,与慈禧同时代的《泰晤士报》记者、有名汉学家联合著作,中文秘密档案全面曝光。 ☆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观察家报》盛赞!被称赞为权威之作! 揭秘中国近代目前饱受争议的当权者、近半个世纪皇权实际统治者——慈禧的真正故事 ☆角度新颖,从与慈禧同时代的外国作者的视角,来评价慈禧这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来看待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揭秘清末宫廷和官场的真相。 ☆本书是细说慈禧历史书籍中的权威之作,封面装帧精美,内容经典全面,书中加入了大量的注释和参考的原始文言文资料,以此帮助读者更方便、快捷、深入地了解真正的清末宫廷和官场,了解慈禧这个包含争议的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内容简介
本书由外国记者濮兰德和汉语言家贝克豪斯合作完成,是一本记录清朝末期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清朝末期实际优选统治者——慈禧的历史传记类书籍,也是为数不多的一本由外国人编写、记录慈禧的书籍。
本书反映了外国人眼中对于清朝史事和慈禧统治者的态度、看法。作者贝克豪斯利用宫中档案,与濮兰德合作完成了这本书。两位作者都是与慈禧同时代的人,所依据的事实,全部来自宫廷档案和太后管家的私人日记,讲述清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面记述慈禧的少年时代、与咸丰帝北逃、处置顾命八大臣、与恭亲王反目、戊戌政变、辛丑之变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讲述了慈禧的传奇一生,向世人揭开了慈禧不为人知的一面。
作者简介
濮兰德,出生于爱尔兰。1883年来华,考入中国海关,任总税务司录事司。1896年任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秘书长,兼任《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1898年8月,奉英国代理总领事璧利南之命,设法将逃到上海的康有为送上英国邮船前往香港。
目录
第一章 慈禧的家世和幼年时光
第二章 逃往热河
第三章 载垣逆谋
第四章 首次垂帘听政
第五章 曾国藩和太平天国运动
第六章 慈禧和太监
第七章 礼节问题
第八章 同治的亲政和驾崩
第九章 吴可读的尸谏
第十章 慈禧独揽大权
第十一章 慈禧让权
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
第十三章 百日维新
第十四章 戊戌政变
第十五章 再度垂帘听政
第十六章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第十七章 景善日记
第十八章 纪念两位勇士
第十九章 慈禧的治国方法
第二十章 出京西逃
第二十一章 义和团首领之死
第二十二章 慈禧悔过
第二十三章 两宫回銮
第二十四章 慈禧新政
第二十五章 荣禄遗折
第二十六章 慈禧的最后时光
第二十七章 慈禧之死和她的葬礼
第二十八章 结论
摘要
     第一章慈禧的家世和幼年时光, 叶赫那拉家族属于满洲最古老的部族之一。其家族史可以追溯到那位将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叶赫贝勒杨吉砮。 叶赫那拉家族的部族位于长白山麓,紧邻朝鲜一带,那里是满洲的发祥地。杨吉砮作为叶赫那拉氏的首领,带领着部族中人四处征战,不停地侵扰着周边富饶的区域,使统治疆域不断扩大。疆域增长的同时,他们的侵略欲望也在逐渐膨胀。 遗憾的是,1583年,杨吉砮在奉天的一次战役中被杀。而他打下的那片富饶的土地,最终也落入了他人之手。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杨吉砮死后占领了叶赫那拉族的领地。杨吉砮的女儿被努尔哈赤封为皇后。他们二人所生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清太宗——皇太极。清太宗夺取了原本属于明朝的所有满洲领土,于1626年,受推举继位可汗,确立国号天聪。 1835年11月,叶赫那拉出生。她的一生注定将影响无数中国人的命运。慈禧曾经三次垂帘听政,共掌权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她的父亲名叫惠徵,是一位八旗世袭官员,但他并不得宠,任职优选的官职也不过是道台。 惠徵是在安徽任职时去世的,当时慈禧才刚满三岁。在惠徵去世后,一位名叫穆扬阿的亲戚,对慈禧和她的母亲给予了悉心照顾,慈禧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位穆扬阿,则是后来与慈禧一同垂帘听政的咸丰的皇后——慈安太后的父亲。 近些年来,关于慈禧出身卑微的流言有很多,大多都是无中生有、荒谬至极的无稽之谈。这些流言无非是一些为了博大众眼球,而故意将道听途说的消息添油加醋之后再发表出来的八卦之言。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流言中,有一部分是出自宫廷争斗之中的嫉妒、恶意和仇恨,出自铁帽子王和其他王公贵族之口。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无非就是想要丑化慈禧的家族和品格,想要让叶赫那拉族丢脸。因为这些人身份显赫,说话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出自他们口中的流言,传播力明显要大很多。这就导致南北方大部分人,都对这些流言深信不疑。关于这一点,从康有为以及和他同时期的其他人的一些作品中就能看出来。 在众多流言故事中,有一个出自道光皇帝第五子悖勤亲王之口,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悖勤亲王因为早年被过继给悖恪亲王而与皇位无缘,但在1875年,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被选为皇位继承人。而这件事情最终被慈禧给搅黄了,于是他便对慈禧存了怨恨之意。 据悖勤亲王说,慈禧的母亲在惠徵死于安徽任上之后,一个人要照顾一大家人的生活起居,生活非常艰苦,为了筹得回到京城的盘缠,几乎要沦落到乞讨的地步。幸好在回京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贵人。 一位官员本打算送给他的朋友一笔路费,却错误地将钱送到了慈禧一家人所在的船上。在他打算将钱收回来的时候,发现慈禧一家人生活得十分困窘,心生怜悯,于是便执意将钱留给了他们。 25年后,慈禧大权独揽,垂帘听政。这位曾经对她有恩的官员到京城朝觐时,被慈禧认了出来。为了感激他曾经对自己及家人的恩惠,慈禧命人将他扶了起来,并对他曾经的善意相助表达了感谢。 这个故事确实编得很好,但却不是真的。事实上,确实有一位曾死在任上的满洲官员,且在死的时候穷困潦倒,但这个人并不是惠徵。只是这件事被有心之人刻意安在了慈禧的父亲身上。 其实,在惠徵去世的时候,无论是他的妻子,还是他的家人们,都没有在他的身边,而是早就已经回到京城了。因为惠徵即将被调任到正白旗军中出任他职,所以家人们都提前回京去准备了。 在进一步的介绍之前,首先简单说明一下叶赫那拉家族和皇族长支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慈禧在与怡亲王载垣的这场权势较量之中胜出之后,便已经成为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她身后的叶赫那拉氏族和皇族之问的关系也随之变得敏感起来,二者之间存在着的猜忌和摩擦日益加大。 1898年戊戌政变后,两者关系变得更加剑拔弩张。虽然碍于慈禧太后的“圣威”,皇室一族并未采取任何公开的反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紫禁城中已然暗流汹涌,随时都有可能会爆发麻烦。 就拿最近发生在北京的事情来说,在慈禧太后的葬礼上,直隶总督因为“不敬”之罪而遭到了革职,已经证明了满洲贵族之间有很大的分歧。不仅如此,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了,清政府在失去了慈禧太后的手腕之后,本就内忧外患的情形变得更加不妙。 对于外国人来说,清朝宫廷中的生活和朝廷之上的党派之争是他们无法想象和理解的。错综复杂的族谱、通婚、过继以及宗族之间的纠纷等问题,往往会让他们感到困惑无比。 需要说明的是,皇族是有“黄带子”和“红带子”之分的,分别是指努尔哈赤的嫡亲兄弟的子孙和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叔伯兄弟的后裔。无论是对于他们自己还是对于汉人来说,他们都是公认的、纯正的皇室血统,是清王朝最尊贵的王族。 而对于慈禧及其身后的叶赫那拉氏族来说,虽然他们不具备皇族血统(女子嫁人皇室或嫁给皇上,只能给其带来尊贵的称号,并不能改变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