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卿云缦缦 日月光华 复旦大学恢复研究生教育40周年

卿云缦缦 日月光华 复旦大学恢复研究生教育40周年

  • 字数: 88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914797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2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对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恢复招生40年来的经验、成就、得失等,从发展概况、学科建设、导师队伍、人才选拔、人才培养、教育成果、改革展望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和梳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复旦大学40年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方面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目录
序一1
序二1
前言1
第一篇历史传承与发展
第一章研究生教育的悠久历史3
第一节恢复研究生教育40年回顾3
第二节基本经验与成就16
第二章研究生教育理念回顾(1978—1999年)21
第一节复旦大学校长及研究生院院长的研究生教育理念(1978—1999年)21
第二节原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及研究生院院长的研究生教育理念(1984—1999年)39
第三章研究生教育理念回顾(2000—2018年)48
第一节校长的研究生教育理念48
第二节研究生院院长的研究生教育理念62
第四章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及人员的沿革75
第一节校级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的发展沿革75
……
摘要
     第一节 恢复研究生教育40年回顾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恢复研究生教育40年。40年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所担负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大。复旦大学作为一所拥有百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有名高校,作为新中国重点建设的一所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特别是2000年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组成新的复旦大学以后,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研究生教育总体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40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和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改革开放事业的胜利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国研究生教育的优秀典范。 一、近代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声,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典范 复旦大学历来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开办研究生教育,可谓近代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声。复旦大学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复旦”二字校名,寓意追求光明,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义。创校之初,马相伯、严复等先后担任校长。1913年开始担任校长,一直到1936年。在他长达23年的校长任内,复旦大学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商科、经济、新闻、教育、土木等应用型人才闻名的、有特色的私立大学,形成了从中学到研究院的完整的办学体系。在此期间,1923年,复旦大学心理学院招收金陵大学毕业生文学学士蔡乐生为研究生,标志着复旦大学校目前首次开启研究生教育。在近代中国人自己所独立创办的高等学校中开办研究生教育,复旦大学首开先河。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于1927年,创立时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颜福庆出任首任院长。1932年,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简称“上医”)。院训是“正谊明道”,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早在1943年12月,根据当时教育部制定的《大学研究所暂行组织规程》,在全国33所高校设立了156个研究所。国立上海医学院先后设立药理学研究所、病理学研究所和生物化学研究所。1947年3月,首先在病理学研究所和药理学研究所招收了5名研究生。1948年,生物化学研究所林国镐教授招收2名研究生。1949年,生物化学研究所林国镐和李亮教授又陆续招收了4名研究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凤凰涅槃之后重获新生、脱胎换骨,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949年,复旦大学率先在全国公开招收研究生。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复旦大学以此为契机,锐意发展,实现从多科性大学向文理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据统计,从1949至1965年,全校共计招收、培养研究生651人。这一时期复旦良师济济,虽然建国之初各项条件异常艰苦,但是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和百倍的斗志,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之中。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得益于这些良师,此时的复旦就进行了一系列极富开创性的尝试,为日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在各自领域引领风骚的高层次人才。 以复旦大学数学系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期,便在苏步青、陈建功等有名数学家的带领下,提出“培养研究生主要是培养研究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包括独立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研究生育人理念。在名师指导下,谷超豪、夏道行、胡和生、严绍宗等一批研究牛人才先后成长起来,取得一系列在当时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成果。与此同时,生物系在有名遗传学家、进化生物学家谈家桢等人带领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和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使复旦大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开展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研究及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物理系则拥有卢鹤绂、谢希德两位领军人物,二人先后成为新中国原子能科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分别为培养中国第一代原子科学技术骨干和半导体人才做出重要贡献。根据公开资料,在中国11位“两弹”元勋中,有7位曾接受过卢鹤绂的指导;在1956—1958年,经过谢希德和她的同事们培养的半导体人才有300多名,这批人才先后成为中国第一批半导体科研单位和生产第一线业务骨干,为新中国白手起家建立自己独立的半导体科研和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此时的复旦文科更是大师辈出,先后涌现新闻系陈望道,中文系朱东润、贾植芳,历史系周谷城、谭其骧,哲学系蔡尚思,经济学系蒋学模等有名教授,他们都是儒雅博学、学贯中西之士。由他们所开创的以“手工作坊”式师傅带徒弟精工细作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深深地影响了几代学人。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