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间清音 张充和的百年人生

人间清音 张充和的百年人生

  • 字数: 47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何晓木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30820127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62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迄今为止最详实、最厚重的张充和传记。 全面完整、立体鲜活地呈现了张充和璀璨的百年人生 呈现不一样的张充和,澄清有关张充和生平的诸多误解
内容简介
作者爬梳史料,重返历史现场,感受时代氛围,还原张充和在诸多历史境遇下的真实面貌,在展现其一生的更多细节,澄清有关其生平的诸多误解之外,更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张充和”,一个与你我一样,有血有肉,烦恼不断的活生生个体。在作者看来,张充和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她能不受现实拘囿,不被生活淹没,一生与诗词、书法、绘画、昆曲相伴共守,成就了一段风雅传奇,还在于她何以能如此。她娴雅而洒脱,温婉而坚韧,恬淡而执着;在她身上,人间烟火、文人雅趣与生命意志,交相辉映。她恰如一曲人间清音,穿越了时空,“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简介
何晓木,本名王荣先,生于山西高平,现居太原,文史爱好研习者,山水沉迷者。2000年,曾策划《走进大千世界——张大千纪念展》等展览十年前始“识”张充和先生,为之着迷,搜求经十载搜求,数易其稿,乃有本作。
目录
引子 “北大女杰”
卷一 合肥时光:1913—1930
抱养前后
◎“我自传的开宗明义第一章”
祖母情深
◎“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还是从天上落下来的”
十年闺塾
◎“在那两棵梧桐树下,我寂寞十年”
儿时玩伴
◎“只可惜我那时没有个最顽皮的春香婢子伴读”
卷二 新旧之间:1930—1937
初归姑苏
◎“我是土包子,从安徽乡下来到苏州,开始什么都不懂”
结缘昆曲
◎“我的兴趣更被导向专业的品味”
海上滋味
◎“四姐一直出眼泪水”
苦乐北平
◎“我自己却把生活过得又骄傲又有趣”
卧病香山
◎“我只望能同谁打一架”
晋级曲迷
◎“过去吹笛子把肺病吹好,也唱好,医生还在做梦呢”
首份职业
◎“半年来写稿手,虽然没有正武做事,但也弄了不少钱”
理想自我
◎“(我)更有一股傻劲,在这个世界中寻找自己”
恼人姻缘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卷三 风云际会(上):1937—1940
烽火逃亡
◎“夜夜日机来//听见烧锅声,就当是飞机来了”
成都寄居
◎“轻云不解化龙蛇,只贴鬓凝成珠饰”
参编教材
◎“北门街的一个临时大家庭是值得纪念的”
弦诵春城
◎“忘情处,命玉龙哀笛,著意狂吹”
呈贡写意
◎“酒罢琴阑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
煮茗老友
◎“平凡的人才结婚生孩子,像四姐这样的人应当好好保护起来”
卷四 风云际会(下):1941—1948
流寓陪都
◎“那时候我们到重庆会朋友,都是到教育部的防空洞里约会”
名师高徒
◎“焉能起吾师而告之曰:今吾知师意所在矣”
北碚纪胜
◎“他们常常过江来找我玩,唱曲、写字、吟诗作画的,很热闹”
纸上雅集
◎“为防又是懊侬词,小字密行书纸角”
晦暗心境
◎“(她)正如何生存在另外一个风雨飘摇事实巨浪中”
胜利歌哭
◎“年年做尽归飞梦,待到归时意转迷”
江南归来
◎“旧日歌声竞绕梁,旧时笙管逞新腔”
北平情缘
◎“四姨,我希望你们天天结婚。让我天天有蛋糕吃”
卷五 加州岁月:1949—1961
人生重启
◎“我做事吧,你再去读一个中文的PhD!”
生计维艰
◎“我们才真是被剥削的”
当家非易
◎“任何国家的主妇都比美国的舒服”
乡愁诉谁
◎“在美国愈过久愈觉得没意思”
一抹亮色
◎“总算我昆曲在好莱坞第一次赚钱”
卷六 全职主妇:1959—1966
定居新港
◎“每次换一个地方,总觉得前途茫茫”
勤俭持家
◎“充和很会弄一个家//我有时候怕她太累”
北美穷游
◎“晚间三人挤在车子里,四季衣服全带着,一次旅馆也没住”
舐犊情深
◎“我对孩子不惜牺牲我的所有工作”
书画遣兴
◎“如能抽出时间来练字画画就是幸福了”
一曲微茫
◎“昆曲之命运如此,亦无可如何了”
五十危机
◎“唾在床上,自己像个镜子,反照过去,总觉得一事无成”
威州教曲
◎“我做昆曲工作亦怕将来亡绝”
初访西欧
◎“我这个半百的老娘尚有雄心去竞赛”
远游东亚
◎“有美一人,吹笙鼓簧。乃眷西顾,邦家之光”
归国梦断
◎“我也是中国人,至今是念念不忘祖国的中国人”
卷七 耶鲁传道:1967—1984
书法课堂
◎“如何使人在最短时期(一学期)了解中国字的美学部分”
小园即事
◎“雅俗但求生意足,邻翁来赏隔篱瓜”
哈佛唱和
◎“横流葭苇总相侵,再整衣冠再陆沉”
姻缘相长
◎“看来嫁与胡儿,未必非才女之福”
写字功力
◎“我练字不是消遣,正如唱曲一般,是用全力的”
归梦重斟
◎“手栽红萼婷婷在,留待归人白发簪”
百战沙碛
◎“说起曲子,近来在此稍稍得时”
故国归客
◎“今天带着我的梦来听你们的歌,把我的梦扶回来了”
卷八 人间晚晴:1985—2015
退休生活
◎“我平时‘行走如飞’,上天山,踏雪泥”
特殊护士
◎照顾汉思,“想不到比小孩子还不容易”
聚光灯下
◎“这样的老太太世间不会再有”
最后时光
◎“先生不废书画,于浊世中留一丝清雅,而其长寿或赖于此”
附录 张充和年表简编
摘要
     抱养前后 “我自传的开宗明义第一章” 约1914年初。襁褓之中八个月大的张充和在上海由二叔祖母识修抱养。不久即被带回全家迁出尚不及两年的故乡合肥。从相对开放、现代的新兴地区。无从自主的她返回那个已然开始消逝、烈度相对和缓的封闭、传统的旧日世界,一住十六余年。这一隔代过继和逆向迁徙行为,使张充和走上了与张家其他九位姐弟及许多同辈人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张充和是在阖家上下、各方亲戚的热切翘望中降生。又在降生后因深深失望而被送养出去的。近五十年后,她总结前半生,自认“我一不是要人,又不要立功立德,不过我的一生事情做得少,可是经得多,也受人褒贬不少,自己还没有回过头来看过”,于是闲暇功夫“写了好几篇与我自身有关系的”、回首往事性质的小故事。其中的第一篇《送礼》,讲述张充和出生前后家人的期盼与失望。张充和认为,此篇可作为将来“我自传的开宗明义第一章”。 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笼罩一切的时代,自1906年嫁给合肥张树声一支的长房长孙张冀牖以来,长孙媳妇陆英的首要任务,是生下能够传宗接代的男丁。 崛起于太平天国和捻军之乱时期的名门望族合肥张家,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土地不多,几代以来,族中偶有几人获得秀才功名,属于下层士绅阶层。至张充和高祖张荫谷一代时,始自发达。张荫谷育有九子,长子张树声(1824—1884),即张充和曾祖,曾中秀才,逢太平天国战乱,与父亲及弟弟多人组建团练,后加入李鸿章麾下,有淮军二号人物之称,战功赫赫,曾任漕运总督、江苏巡抚、两广总督等(两广总督分前后两任,其间曾替李鸿童代理过一段时间直隶总督),谥“靖达”。张树声生有三子,最成器者为长子张华奎(1849—1898),即张充和祖父。张华奎于父亲张树声生前,长期驻京为父打探消息,联络关系。1890年高中进士,任职四川,终于J1I东道台任上。张华奎无子,从张荫谷第五子张树屏一门过继一子,即张充和父亲张冀牖。张冀牖,1889年生,名绳武,字武龄,号冀牖,又号吉友。1906年,张冀牖迎娶了大他四岁、财富地位堪称门当户对的扬州女子陆英为妻。 怀上张充和之前,结婚仅六年的陆英已给张家生了六个孩子,存活三个。活下来的第一个,生于1907年11月,即大姐张元和,虽为女孩,但祖母还是很高兴,因为此时祖母已六十多了,“盼孩子盼得快要发疯了”,因此,“男孩子好,女孩子也好”,“能生女孩,就能生男孩”,因此不论男女,一律欢迎。1909年7月,第二个,仍是女婴,她默默无声地离开娘胎,没有人们预想中的哇哇哭声,“一个没有生命的小东西”。坐镇产房的祖母指挥人们千方百计地救活她。七八个小时之后,各种方法都试过了,仍不见起色,有人建议放弃。但祖母不同意,让人们再想办法。最终,奇迹出现,一个胖女人向这个女婴喷了一百零八袋水烟后,女婴手脚嘴鼻慢慢动了起来,并发出轻微的啼声。靠着祖母坚持从死里复活的这个女婴,即二姐允和。至1910年9月,三姐张兆和降生时,家人的情绪已变得异常的差:还是个女婴。母亲陆英哭了,祖母接近打不起精神。张兆和晚年回忆说,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孩子,跟姐姐们没法儿比,没有人特别宠她,也没有人盯着她。一年后,终于诞下一个男婴,却不幸脐带出血夭折了。之后的几个月。家里都是愁云惨雾的。 约1912年,张冀牖携家眷从合肥迁居上海。先住公共租界麦根路麦根里(今静安区淮安路、康定东路一带),次迁卡德路法奥里(今石门二路),后移住铁马路图南里(今河南北路)。住五楼五底大房子。后进还有上下两层楼。 就在此时,陆英发现自己又有了身孕。家在杭州的亲戚李家太太听闻此消息,对姑妈识修(即张充和的二叔祖母)说,你们张家少奶奶尽生女孩子,我尽生男孩子。她这个肚子里,要认给我做千儿子,就一定生儿子。陆英临产前,李家太太派女仆赴上海送礼,礼物中最有象征意义的是一把黄金打造的长命锁片,作为给未来千儿子的信物。李家女仆在张家附近旅馆住了下来,等候佳音。 P21-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