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巨变 石仲泉谈新中国的发展

巨变 石仲泉谈新中国的发展

  • 字数: 17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石仲泉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2191109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1.有名中共党史专家毕生研究党史、新中国史的总结之作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张树军真情推荐——一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创造性地研究新中国史的上乘之作。 3.党员干部学习“四史”不可或缺的指导读物 4.专业研究人士的重要参考书,广大读者的“四史”普及读物 有名中共党史专家石仲泉,毕生研究党史国史的总结之作。党员干部学习“四史”不可或缺的指导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名党史专家石仲泉毕生致力于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思考和研究的结晶。全书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角度切入,概括性地论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全貌和各个时期的特点,探索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和路径,深刻独到地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理论脉络。其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分析,对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研究的真知灼见,对当今读者科学认识、正确把握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有特殊意义。
作者简介
石仲泉,1938年生,有名中共党史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主管中共党史的研究和编修等业务。长期从事党的理论和历史研究,曾参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党的重要文献起草工作,直接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直接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八年。
目录
第一篇总论
新中国的历史发展50年
一、新中国50年及其历史分期
二、当惊世界殊:50年的历史巨变
三、挑战与机遇:21世纪的艰辛使命
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60年
一、赶考:过好60年执政关
二、辩证地认识前后两个30年
三、60年发展进步的基本经验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的70年
一、为什么新中国能够站起来
二、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够富起来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走向强起来
第二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抗美援朝推动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
一、列宁的时代概念
二、稳定两大阵营的均势状态
三、推动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四、展现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前奏曲
——1956年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思想解放下探索任务的提出
二、1956年前后的探索
三、辩证认识1956年前后探索的局限性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看
一、新中国成立后29年的历史
二、如何理解29年探索中的挫折
三、29年历史发展与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三篇改革开放新时期
哲学的“核爆炸”和“核动力”
——纪念真理标准讨论30周年
一、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与真理标准讨论
二、真理标准讨论的“核爆炸”和“核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愈益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不断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不断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不断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的提出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思想
三、习近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
“伟大的试验”:改革开放新时期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看
一、“两大四小”的历史分期
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28年
三、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理论成果: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
一、挑战不可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飞跃是怎样实现的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国梦: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伟大引擎
一、中国梦:点石成金的巨大能量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
三、五大发展理念: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发展
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内涵
二、怎样认识社会新的主要矛盾
三、新的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
摘要
     新中国的历史发展50年 在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历史的悠悠长河中,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是,这段在民族文明目前仅占约百分之一的岁月,却使作为这个民族载体的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铸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盛世辉煌。在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之际,回顾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展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前景,不能不成为我们党史工作者的庄严责任。 一、新中国50年及其历史分期 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这2000多年的封建生产方式,一方面,使我们这个国家成为创造过灿烂古代文明的泱泱大国;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这个国家到近代走向了贫弱。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帝国主义列强一次又一次地侵略和欺凌,使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封建反动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国家濒临灭亡。为了救亡图存,改变苦难中国的命运,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图强,砥砺前行,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从根本上说,是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和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50年。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怎样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此进行着艰辛的探索。在中国,如同不能由资产阶级领导革命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一样,也不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解决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在获得解放之后所作的理论的和实践的选择。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近代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所遇到的困难比预先想到的要大得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一段时间的指导思想上并不十分清楚,甚至步人误区。这样,在新中国发展的50年内就有了一段曲折的经历。 这段曲折经历,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里,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期。对这29年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历史阶段的情况很不一样。最初8年的发展甚为顺利,而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的历史道路比较坎坷。在这29年里,一方面,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空前提高。另一方面,犯过两次严重的错误,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一次是1958年开始的三年“”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三年严重困难。再就是1966年到1976年的“”,造成十年严重灾难。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事实上结束了“”。但由于“两个凡是”指导思想的影响,还经历了两年徘徊。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是新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新中国50年历史发展的第二阶段,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1年。这是党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20多年的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顺利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转变到各方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转变到对外开放之后,全党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搞改革,搞开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从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最引人注目的时代内容。在新时期,我们党继承过去积累的一切好的和比较好的经验,纠正长期犯的“左”的错误,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在理论上,继承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纠正的晚年错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创立了被称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