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荒野之旅

荒野之旅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杨世泰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232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荒野是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家园。社会学家认为荒野提供了人类精神自由;心理学家则认为走进荒野,可以让文明造成的过度复杂的生活简单化并慢下来。 ☆ 这是首次以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详细记述全球十条兼具人文与探险精神的经典路线。是作者继历时半年穿越太平洋屋脊步道后的又一次深度分享,是户外爱好者的心灵圣经。 ☆ 四大洲,21条步道,170幅照片,探寻“荒野哲学”这一核心概念,展现荒野的绝美风光,追寻生命中的光。 ☆ 《荒野之旅》不仅是一本旅行指南,更是以徒步、自驾、登山等不同方式对“荒野美学”这一核心概念的探寻。探寻神秘、自由、人类文明尚未涉足之境,远离日常熟悉的生活——作者曾徒步走过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脉,躺在营地的帐篷仰望亚利桑那州的星空,自驾于冰岛环岛公路领略荒凉废墟,驻足西班牙西部海岸线的“世界尽头”小镇……回归自然,深度感受自然的美好。更重要的是,这些美景不仅仅留在相机的图片中,更将留在人们心里,拓展生命的广度与宽度。 ☆ 作者杨世泰与戴翊庭是一对夫妻,结伴踏上世界各地的旅程,他们曾携手走过全球几十个国家,既有彼此亲密的陪伴,又各自保持独处的自由,旅程如此,人生也如此。在本书中,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展现荒野的绝美风光,展现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家园和梦想之地。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万里跋涉的故事,也是一场内心的旅程。以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深度记述了全球十条兼具人文与探险精神的经典路线。四大洲,21条步道,136幅照片,巴塔哥尼亚高原、苏格兰西高地、安第斯山脉、西班牙朝圣之路、美国西海岸国家公园、阿尔卑斯山脉、泰北穿越……在荒野中找到抚慰人心的力量,重建与自然的联结。堪称户外爱好者的心灵圣经与路线指南。 杨世泰与戴翊庭夫妻二人结伴踏上世界各地的旅程,以徒步、自驾、登山等不同方式对“荒野美学”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探寻——神秘、自由、人类文明尚未涉足之境、远离日常熟悉的生活——他们徒步走过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脉,躺在营地的帐篷仰望亚利桑那州的星空,自驾于冰岛环岛公路领略荒凉废墟,驻足西班牙西部海岸线的“世界尽头”小镇……展现荒野的绝美风景,追寻生命中的光。
作者简介
杨世泰,生于彰化,住在海边鹿港。25岁前玩乐队,25岁后玩户外,单车、登山、慢跑照单全收。跟随父亲的脚步走入山间,上山信心满满,却因高反狼狈收场。嘴巴喊着再也不要爬山了,身体却很诚实地拜倒在高山美景之下。本书作者杨世泰(文字)、戴翊庭(摄影)是一对夫妻,他们结伴踏上徒步之旅。;.;戴翊庭生于花莲,长于奇莱山下,热爱登山、摄影。
目录
自序
有时,离开只是想看清楚离开之处
自序
日常
01·爱唱山歌就开声——樟之细路
02·水的足迹——泰北徒步
03·旅行的旨味——美西国家公园之旅
04·废墟情节——冰岛公路即景
05·今日的雨是明天的威士忌——苏格兰西高地步道
06·我选择攀登——阿尔卑斯山脉
07·树懒的微笑——安第斯山脉
08·失语——巴塔哥尼亚高原
09·归零——西班牙朝圣之路
10·从零开始——你家就是登山口
后记——折返
摘要
     这是记忆中,我在台湾经历过的最寒冷的冬天。不是在海拔优选的山巅,也不是在大雪最深的冰斗,而是在冬雨中新竹县关西镇的街道上,刺骨穿髓的寒冷至今让人心有余悸。此后每逢遇到如鬼魅般寒气逼人的天气,我总会以这场冬雨作为比较的基准点:现在有“当时”那么冷吗?不,差远了。那仿佛是一场惨烈的战役,得挂在嘴边一二十载才能释怀。然而,那也是我在台湾走过的最温暖的旅程,成为不可复返的生命痕迹。 准确地说,这条路是一条由北向南的长距离徒步路线,名字叫作“樟之细路”。它全长约400公里,大致沿着台三线公路(沿线主要分布着客家聚落)延展,跨越桃园、新竹、苗栗和台中四个县市,不仅纵向串联起昔日的古道,还结合了现今仍在使用的农路、小径和郊野步道,是台湾千里步道协会经过近50多次探访、勘察,一点一滴建构出来的长距离徒步路线,这次我们取其中一段,由新竹县关西镇到苗栗县狮潭乡,约100公里,以徒步的方式深入客家人的传统生活空间。 若从字义来解析“樟之细路”这四个字,“樟”代表“樟脑”,“细路”则是客家话中小路的意思。它的英文名是“Raknus SeluTrail,“Raknus”由泰雅族群语言中的“knus”和赛夏族群语言中的“rakes”组成,意指“樟树”;而“Selu”则是客家话“细路”的发音,一个名字巧妙地融合了三个族群的音韵。樟之细路是一条兼具文化内涵与美丽自然风光的徒步路线,道尽了台三线往昔不平凡的历史。 现今一般人熟知的台三线公路,其沿线的山地在明清和日据时期曾是汉人与少数民族彼此互不侵犯的分界线。此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汉人(尤以客家人为主)为了扩大开垦范围并获取更多生活物资,与当地民众纠纷不断。康熙年间,清政府沿袭以往划分的汉人与少数民族生活区域的分界线,在各重要山口设置了界碑或关口,同时将极有经济价值的樟脑生产收归国有,实行专卖制度,严禁民间私自“炼脑”,严重影响了以此为生的客家人的生计。为躲避官府缉查,也为了适应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压力,客家人不得不向更偏远的山区迁移,这再度引发了汉人与少数民族的冲突。乾隆年间,当地政府以挖沟堆土的方式建了一条沟渠,以此作为实质性的分界线。因当地俗称“土堆”为“土牛”,所以这条沟渠也叫“土牛沟”,在历史上被称作“土牛线”。 清末至日据时代,台湾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有三种:蔗糖、茶叶和樟脑,其中茶叶和樟脑的产地大多分布于现今台三线一带。作为独占专卖产业,台湾地区樟脑的出口量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0%,是备受依赖的经济来源。 因樟树粗重不便于运输(据记载,提炼4斤樟脑需用200斤樟木),所以必须在原地设置“脑灶”来提炼樟脑。这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需要寸步不离地守在高温灶旁,同时还要提防少数民族。但是,由于产量高,收入也相当可观,很多被称为“罗汉脚”的单身汉因此得以成家立业,提炼樟脑这项工作也逐渐转为以家庭为单位经营。随着人口增多,一个又一个内山客家聚落形成了。 为了便于将所产货物通过水路运至台北,然后经台北大稻埕码头销售至世界各地,当地客家人着手修建了多条通往渡口的道路。可以说,樟脑不仅让客家人在异地安身立命,也提升了其社会经济地位。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