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牧野地理

牧野地理

  • 字数: 31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赫兴无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7149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1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牧野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主要介绍牧野地区的地理概况。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牧野的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主要介绍了牧野所处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理位置和所辖政区的历史演变;第二部分为牧野自然地理,生动地描述了牧野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第三部分为牧野经济地理,系统阐述了牧野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历史、发展、结构与地域分布;第四部分为牧野人文地理,在介绍境内几处重点文化遗址的基础上,全面展示了牧野的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语言、宗教、城乡聚落、建筑民居、市树、市花、城市精神、特有人文地理现象——“新乡优选群体现象”等内容丰富的人文风情画卷。
目录
新乡赋
第一章 牧野的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 牧野的地理区位
一 自然地理位置
二 政治地理位置
三 经济地理位置
四 文化地理位置
五 交通地理位置
第二节 牧野的历史沿革
一 历史沿革概述
二 分区沿革
第二章 牧野自然地理
第一节 牧野的地貌
一 地貌类型与特征
二 山岭
三 洞穴
四 地质灾害
第二节 牧野的气候
一 气候类型与特征
二 光照
三 气温
四 降水
五 风
六 气象灾害
第三节 牧野的水文
一 河流
二 湖泊
三 地下水——泉水
第四节 牧野的植被
一 乔木林
二 灌木林
三 草甸
四 沼泽植被
五 水生植被
第五节 牧野的土壤
一 土壤的形成
二 土壤的物质组成
三 土壤的功能
四 土壤的类型
第六节 牧野的自然资源
一 土地资源
二 水资源
三 生物资源
四 矿产资源
第三章 牧野经济地理
第一节 牧野的农业
一 牧野农业生产发展
二 牧野农业结构
三 牧野农业地域分布
四 牧野的特色农产品
五 牧野农业发展方向——专业化、产业化
第二节 牧野的工业
一 牧野工业简史
二 牧野工业生产发展
三 牧野工业结构
四 牧野主要工业企业
五 牧野工业发展方向
第三节 牧野的交通运输业
一 牧野交通运输业简史
二 牧野的现代交通运输线路
三 牧野的现代桥梁、隧道
四 牧野的现代交通运输场站
第四节 牧野的商业
一 牧野商业简史
二 牧野商业地域分布
三 牧野商业活动类型
四 牧野商业发展方向
第五节 牧野的旅游业
一 牧野旅游资源的特点
二 牧野的主要旅游资源
三 牧野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四 牧野旅游业发展对策
第四章 牧野人文地理
第一节 牧野的文化遗址
一 新乡市络丝潭遗址
二 新乡县李大召遗址
三 辉县市孟庄遗址
四 辉县市凤头岗遗址
五 原阳县谷堆遗址
六 封丘县青堆遗址
七 长垣县小岗遗址
八 长垣县宜丘遗址
九 凤泉区潞王陵商代遗址
第二节 牧野的行政区划
一 牧野城区行政区划
二 牧野县市行政区划
第三节牧野的人口与民族
一 牧野的人口
二 牧野的民族
第四节 牧野的语言与宗教
一 牧野的语言
二 牧野的宗教
第五节 牧野的聚落与建筑民居
一 牧野的古城遗址
二 牧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三 牧野的城市形态与结构
四 牧野的传统村落(古村落)
五 牧野的古建筑
六 牧野的标志性现代公共建筑
七 牧野的特色民居
第六节 牧野的特色地域文化
一 牧野的市花、市树与城市精神
二 牧野特有的人文地理现象——“新乡优选群体现象”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