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风暴前线 二战中的拉丁美洲

风暴前线 二战中的拉丁美洲

  • 字数: 3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新西兰)玛丽·乔·麦克科纳希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20311522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全方位展现二战时期,美德两国为争夺人心、财富在拉美进行的激烈角力。 ★被遗忘的“巴西远征军”在欧洲战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同盟国与轴心国的情报人员如何在拉美暗中交锋? ★欧美二战历史迷激赏推荐:“这本书绝对令人着迷,对于所有对二战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推荐阅读佳作。”
内容简介
二战时期,对于战争双方而言,能否控制拉丁美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整场战局的演变。同盟国和轴心国都不遗余力地想要控制拉美的海上航线和重要自然资源,并且力争影响这片大陆上民众的思想。两大阵营中的各方力量,尤其是美国和德国,在拉美上演了一系列商业、文化、外交等层面的激烈对决:美英与德意政府间的对抗转化为大型跨国公司间的角力,美国政府借助好莱坞的力量在拉美塑造自身形象,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与纳粹“阿博韦尔”间谍展开情报战……作者依据历史文献以及对知情者的大量采访,展现许多关于二战时期美洲大陆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墨西哥空军“阿兹特克之鹰”远赴亚洲参战,巴西境内发起的“橡胶之战”,美国为了进行人质交换,对拉美各国的大量日裔、德裔平民展开秘密抓捕和拘禁。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幸存者的个人回忆,通过回顾战争中个体的命运,展现了这场世界大战的残酷及复杂。
作者简介
玛丽·乔·麦克科纳希,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作为一名独立记者报道拉丁美洲事务。她游历过70个国家,从孩提时代起,就对二战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之前的作品包括《玛雅之路》《两个女战地记者》和《烈火中的友谊》等。
目录
序章 风暴前线
第一部 奖赏
第一章 南半球空域的战斗
第二章 黑色黄金,助燃战争的石油
第三章 白色黄金,橡胶士兵们的故事
第二部 不受欢迎的人
第四章 “他们不能进入的地方”:犹太人的生活
第五章 白蝴蝶之地上的纳粹与非纳粹
第六章 在印加国度抓捕“日本人”
第七章 囚犯也是家中事
第三部 魔术师
第八章 诱惑
第九章 间谍与间谍大师
第十章 玻利瓦尔行动,德国在南美洲的间谍活动
第四部 战士
第十一章 大西洋之战:南方海域
第十二章 抽烟的眼镜蛇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摘要
     第九章?间谍与间谍大师 拉丁美洲的间谍之战是两个“间谍大师”的决斗,再没有谁比他们更加与众不同了。一位是神秘的海军上将威廉?卡纳里斯(Wilhelm Canaris),来自纳粹德国的情报机构阿博韦尔,他是个见多识广的人,既有技巧又行事大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中作风有条不紊的埃德加?胡佛,则是美国打击犯罪的一张铁面,他从未出过国,却最终铺下一张卓有成效的FBI特工国际网络。这两个人都掌控着数以百计的特工,而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国人掌握的力量最为强大。 当希特勒在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并入侵波兰后,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优选的担忧便是纳粹在拉美实施的颠覆和破坏活动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然而,此时并不存在任何正规的间谍网络来追踪纳粹在该地区的一举一动。“无畏者”威廉?史蒂芬逊领导的英国安全协调局——其任务是说服华盛顿参战,在南北美洲搜集情报并进行宣传——直到1940年5月才在洛克菲勒中心设立自己的机关。 部分是出于过时的礼貌客套,美国在开展对外间谍活动方面远远落后。1929年,国务卿史汀生(Henry L. Stimson)关闭了美国密码局,该局又被称为“黑室”(Black Chamber)。作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前身,“黑室”负责破译其他国家的外交密码。“绅士们不会互相去看他人的信件。”史汀生表示。 希特勒的间谍却没有这样的愧疚。 1936年,卡纳里斯的“阿博韦尔”特工与他们的日本同行在墨西哥会合,三年之后,纳粹在拉美的谍报网络开始运转起来。 想象一下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某个晚上墨西哥城里的沙龙聚会:打扮入时的男人和女人,交谈中混杂着西班牙语、德语和英语,开怀畅饮,放声大笑,间或喃喃细语。环顾室内,你大概不太可能看见美国或英国的特工向墨西哥的上流人士或外国外交官打探情报。 但你一定会看到为卡纳里斯的“阿博韦尔”工作的其他人,譬如活泼的金发女郎——电影演员希尔达?克吕格(Hilda Kruger)。在德国,克吕格曾是纳粹宣传部部长戈培尔的情妇,据传闻她前往美洲是由于被戈培尔可怕的妻子玛格达(Magda)赶出了局。 克吕格在旧金山停留了很久,时间长到她足以和一位啤酒大亨的继承人发展出感情,并且拒绝了他的求婚,之后她便继续向南前往好莱坞。克吕格希望能在美国电影里出名,可她糟糕的英文让她无法得到好的角色。不过她在好莱坞遇见了亿万富翁、石油大亨约翰?保罗?盖提,盖提很快成了她经常性的陪同,他们一起前往墨西哥城。在那儿,这位富于魅力的德国人成了整个城市备受赞誉的人物,也成为不止一位墨西哥内阁成员的情妇,包括即将于1944年被选为总统的米格尔?阿莱曼。枕边谈话成了值得传递的情报。 克吕格的纳粹特工同伴们,其经历一样多姿多彩。“阿博韦尔”在墨西哥的负责人是身材高大、一头金发的格奥尔格?尼古拉斯(Georg Nicolaus),代号“麦克斯”。身为柏林德意志银行高管的儿子,“麦克斯”曾在哥伦比亚的银行工作,也在厄瓜多尔担任过工程师,能说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在德国,他接受过电报通讯以及调配制造的化学配方的训练。然而在墨西哥城,格奥尔格?尼古拉斯不太可能接收到实施爆炸的任何指令,无论该指令是来自卡纳里斯上将,还是正对可能削弱拉美国家中立立场的秘密暴力活动心烦不已的德国外交部。不过他的电报技术倒是大派用场。 “麦克斯”从墨西哥城很熟练地与遍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德国间谍接上线。他同时还掌控着“阿博韦尔”在美国的两处机关,他们负责挑选有用的公开出版物,搜集并翻译其中的资讯,并交由麦克斯发往德国。在对“北部边境”又进行了四轮接触后,麦克斯向柏林报告称,他获取了大量用于制造美国轰炸机和战斗机的机密原料:达到量产级别的石油、铝以及钢铁。 尼古拉斯的副手是弗雷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布吕格(Friedrich Karl von Schlebrügge),代号“莫里斯”,作为普鲁士男爵的他曾于1938年在墨西哥生活了一年,伪装成销售缝纫机的商人。而实际上,这位男爵的专长是向墨西哥军方售卖瑞典产的装甲车、坦克以及通信设备。 “莫里斯”戴着单片眼镜,脸上还有一道像是因击剑造成的伤疤,周身显露着贵族气派,他与墨西哥官员很熟络。“莫里斯”此前率领纳粹空军一支俯冲轰炸机中队参与了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的行动,但鉴于在西半球有经验的间谍十分匮乏,他很快接受了电报和隐形墨水的训练,并被派回了墨西哥。在当地,他招募了两名特工人员,其在搜集和发送情报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瓦尔特?贝克(Walter Baker),一名船务公司雇员,负责为墨西哥湾港口内的商务船只、油轮和战舰提供航海日程表;卡洛斯?雷泰尔斯多夫(Carlos Retelsdorf),代号“格伦”,一名商人,在他位于韦拉克鲁斯的咖啡农场里有一台功率强劲的无线电发射机,当地的间谍网络正是用它与德国方面取得联络。 埃德加?维斯伯拉特(Edgard S. Weisblat),一位有着波兰血统的优雅绅士,也身处墨西哥。他不是为“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