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初心 国家电网扶贫故事

初心 国家电网扶贫故事

  • 字数: 20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985013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二十三个电力扶贫故事构成。故事发生地涉及国家电网公司供区的21个省(市、区),其中涵盖国网供区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故事主人公基本都是各级供电企业派驻到定点帮扶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们驻村帮扶,为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公司脱贫攻坚任务苦干实干,攻克深度贫困地区最后的堡垒,全力实现定点扶贫地区如期摘帽,在一些地区还打造了行业扶贫的国网样板。这些故事发生的村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是当前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乡村的缩影。电力扶贫干部在经年累月的驻村帮扶中,和贫困村的村干部、村民和贫困户之间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胸怀使命,勇于担当,将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精准地落实到了帮扶村的每个贫困户,将党的关怀送到了贫困群众的心坎上。
目录
前言
初心龙志明周玉娴/001
玛多的碧水蓝天陶锋祁正吉/009
土家山寨的阳光收益李萍/018
喀依尔特村的春天杨梅莹/027
太阳照在青岗岭上王震/036
藏东山谷里的村庄袁宁廷/046
拔向天空的白杨李晓楠/054
出头石村出了头李榕榕/063
张二的人生高峰周英英/067
大官庄的第一书记姜铁军薛克城/076
第一书记的扶贫答卷徐向林吴江/084
金刚台村之变胡晓延王运涛/092
让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周玉娴/101
小河村有面“笑脸墙”魏艳/115
山之南,有个娘娘庙村魏红狄方方/124
明溪村的光亮傅玉丽/132
阿吼村摘帽记龙志明/141
如诗如画中益乡涂吉祥王鹏周睿智/153
检草沟村变了样何佳/161
六人沟村的故事任林举/170
驻村帮扶情意浓张爱萍魏晓丽/178
75公分的扶贫脚步王佳琦/186
扎根扶贫的“老黄牛”吴长宏/195
摘要
     初心 干海子村全貌 罗林/摄 就要进村了,仁青扎西突然停下脚步,把胸前的党徽正了正,神色庄重:“佩戴上党徽,就是在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徽的边缘已经磨得有些旧,但阳光照在上面,仍发出耀眼的光芒。 “干海子村的人见生人比较怯,只有戴着党徽的人进去,他们才会理睬。”也许是觉察到我们疑问的眼神,仁青扎西解释道。走不了几步,他又回头补充:“下次你们再来,帮我带十枚党徽,村里入党积极分子想先准备下。” 一 天高且蓝,白云近在头顶,山牵着山,千沟万壑。 远处,崭新的农家院掩在半山腰的树林里,墙壁雪白,屋顶红艳。 我们一进村,一名老年男子就从山上奔了下来。他叫唐福贵,是村里的党员,刚从山上放牛回来。奔到我们面前,他却连招呼也不打,径自小跑到自来水管旁,在水槽里仔细地洗手,然后擦干净手,再从口袋里掏出手帕,将胸前党徽上的泥巴擦了擦。见我们伸出手,他才把手犹豫地、缓缓地伸了出来。他的手凉沁沁的,是山泉的温度,但双手的关节却是僵硬的。 他在这里住了43年。 说起过去,他声音颤抖,有些结巴。他原来并不结巴,1977年得了麻风病,被送进大山里——那时他还只是一名15岁的初中生。他记得母亲送他来时痛苦的眼神,记得父亲用一双粗糙的大手无助地抱着头。从云南丽江市永林镇来到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小山村,他十分恐瞑。 “原来,这里,不叫村,名字是、是、是‘626麻风病康复站’。”对着生人,唐福贵断断续续说起了很久以前的故事。“626”是个代号,是麻风病康复站成立的时间——1962年6月。病人来自四川和云南,最多的时候,这里有200号人。不少重病患者就在这里离开人世。 15岁的唐福贵来了以后,几乎不说话,他害怕。虽然,给他治病的医生对他很好,但他还是害怕。幸运的是,他的病被治好了,但他还是不愿意与人交流。慢慢地,他结巴了。 仁青扎西到干海子村之前,就知道这是一个特殊的村子。 仁青扎西查阅资料得知: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病症,一般早期无法查出病因,病发后传染性极强。得了麻风病的人大多面容变形、手脚关节变形甚至残废。人们“谈麻色变”,麻风病人家属都会受到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麻风病人被活埋、火烧、水葬的情况很普遍。很多麻风病人隐姓埋名远走他乡。这里是大凉山深处,本就偏僻,交通不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就设立了麻风病康复站。慢慢地,这里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村头一座小桥把康复站和外界分隔开,里面的人不愿出去,外面的人不愿进来。 “一条夹皮沟,全是乱石头。十里不见人,个个麻风病。”唐福贵刚进康复站的时候,天天以泪洗面,后来就麻木了,安心配合治疗。病好后,他的手残疾了。他不愿意回老家拖累父母,就留了下来。后来,他和另外一名同样病愈的女子结了婚,有了健康的孩子,还入了党。这几年,政府帮他建了新房子。靠种植、养牛,唐福贵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还是共产党好。”这是唐福贵和我们念叨得最多的一句话。 2018年,唐福贵带着一家人踏上了回云南老家的路。当年,父亲给他取名“福贵”,希望他一生平安幸福。他觉得已经实现了父亲的愿望,还给父母买了几大包东西。可是,等回到村子,他才发现家没了。父母相继去世,兄弟姐妹都到了外地安家。村里老人认出了他,他家亲戚站得远远的,说他的母亲在他被送走后一直哭,去世的时候眼睛几乎哭瞎了,还念叨着:“福贵啊,福贵啊,你快回来吧。” 二 卑微到尘埃,自爱、自尊和自信就成了奢侈品。仁青扎西从干海子村人躲躲闪闪的眼神里看到了他们对山外世界的神往,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015年9月,木里县供电公司员工仁青扎西以第一书记的身份进村,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博科乡干海子村给他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 仁青扎西在村里转悠了一大圈,没遇到一个人,没看到一缕炊烟。全村35户人家,全部住在平均海拔2200多米的山上。村里13户贫困户的旧土墙房,半数已摇摇欲坠。村里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瓦房,那是曾经的麻风病治疗点和医生住的地方。他挨家挨户敲了半天门,才有三个村民睡眼惺忪地走出来。后来,遇到几个村民,一见他不是本村人,立刻远远地低着头躲开他。 干海子村是2007年国家宣布消除麻风病后不久成立的,村里仅有2名党员,没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党员组织生活只能到邻村参加。全村118人,分属藏、彝、汉、苗、蒙5个民族。村里没有学校,外面也没有学校愿意招收干海子村的孩子。全村20至45岁年龄段的50多名村民几乎都没进过学校。这个村,无电、无公路、无自来水。 仁青扎西第一次进村,村里有位叫格登曲品的藏族老人愿意和他说话。老人80多岁,是五保户,脸和四肢因为疾病落下残疾,双手手指脱落。仁青扎西犹豫了很久,才主动将手伸过去和老人的手握在了一起。他第一次在藏族老阿妈杨祝玛家吃饭。从没有外人在家里吃饭,老阿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