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山大学法学院口述历史——法学学科复办前期纪实

中山大学法学院口述历史——法学学科复办前期纪实

  • 字数: 3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60693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主导、参与复办中山大学法律系及其前期建设的退休教授以及中山大学法律系建设早期培养的部分毕业生为采访对象,以口述历史的方式编写的、多角度体现法律系的复办背景、早期教师队伍建设、办学理念、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风貌的史述性著作。旨在通过述说中山大学法学院创建之初的前辈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年轻的学子不忘历史,同时更好地弘扬中山大学法律人的精神。
作者简介
曾东红,男,1962年5月生,梅州市人。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经济法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理事。
目录
第一编 教书育人,辛勤耕耘
江振良——我的教学理念是教、研、学互动
李宣汉——法科学生除了实践还要加实践
钟永年——我的底线是正确和准确
李斐南——法学英语是首创原著研译见真章
罗伯森——从懂事起我那爱国心就很浓
李启欣——法律系(法学院)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林华——法科学生应当重视传统基础理论教育
黎学玲——改革开放弄潮头涉外仲裁展新章
鲁英——执着于妇女权益保护与立法推动
王仲兴——原本一介教书匠
程信和——心迹铸宏章
慕亚平——专业要执着和持之以恒
黄建武——回望在法学院走过的几步
林祥平——只有设身处地为师生着想才能做好工作
赵文杰等——话说当年法律系办公室
黄文俊——法律系复办、刑法学硕士点与张仲绛教授
刘杰——我与张仲绛教授
唐乐其——我的父亲唐表明先生
第二编 我与母校共成长
韦华腾——首届80级求学时代的经历与感悟
王建民等——81级1班对母校法律系的集体回忆
蔡海宁——相伴四十年,砥砺再前行
杨建广——法治系统工程与中山大学的缘分
黄思周——在康乐园里幸福成长
陈福华——母校教育给我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信念的法律意识
李焕新——母系82级:迎接新宪法的新同学
陈秋彦——母校与做人、做事
章勋——如歌岁月:母系学习生活的片片画面
江亚芳——律师行业志愿者是我职业生涯的优选境界
陈东茹——母校强化了我对匡扶正义的向往与理念
第三编 多形式办学育英才
曾东红——中山大学干部专修科法学专业干部班的由来
陈晓朝——我与政法干部专修班82级
陈达成——我与干部专修科法学专业90级
曾东红——课堂不只是在校园:寻访中山大学夜大学法学专业的足迹
吴树坚——奋斗的岁月感恩母校
陈国辉——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
李焕江——法学“澳门班”与服务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
后记
摘要
     江振良 ——我的教学理念是教、研、学互动 受采访人:江振良老师 采访人:曾东红 采访时间:2018年lO月28日(第一次);2018年1 1月16日(第二次) 采访方式:直面访谈 采访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园蒲园区江振良老师住处 整理人:郭绮钿 受采访人简介 江振良,男,1928年10月2日出生,广东台山人,中山大学法律系教授,法制史学家。1952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律系。195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曾先后执教于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从事高等学校教育工作40年。1980年至1988年任中山大学法律系副系主任,1987年开始兼任中山大学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直至1991年退休。先后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检察学会副会长等。曾担任“法学理论”“中国法制史”“中国刑法史”“中国法学文献选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中国证券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82年开始担任法制史专业中国刑法史、中国法制史方向硕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六届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广东省教学优秀奖。著有《中国历代刑法》《广东经济特区涉外经济法研究》(主编)等论著及发表70多篇学术论文,著作及论文合计近200万字。 采访人前絮 “曾忆当年创业难,从无到有谈笑问。学科拓展长谋划,阵势增强苦登攀。法史挥毫神曲慕,特区走马凯歌还。良师九十精神爽,美酒干杯贺大山。”这首由本院程信和教授于祝贺江振良教授90大寿聚会献上的诗,由中山大学法律系复办首届80级学长——深圳有名资深律师梁赤,以功底深厚的草书写成一幅字,精心裱起,挂在江老师住家客厅主墙的正中央。当我登门采访江老师时,他先是邀请我瞻阅这首诗作,采访完毕告别时,又邀请我以这幅字为背景合影留念。也许正是这首诗情真意切,写出了这位老人的心声,触发共鸣,才得到他的高度认同。从另一角度看,程信和教授的诗也代表了江老师当年法律系同事对他为法律系复办尤其是学科建设所做重要贡献的赞可。 谈到法律系的复办,这位老人感慨万千。现如今,最早参与复办工作的人就只剩下他、鲁英老师等人。中大法律系法学专业的第一个教学规划和课程设置是由江振良老师具体负责设计,并由他和端木正教授及马传方书记共同审定的。他既是制定者,也是监督执行者,某些情况下还是事务性工作的服务者。比如,他谈到有时候需要出面与兄弟院校联系购买讲义,否则某些课还开不成。在复办初期,江老师在学科建设方面很有远见卓识,他与马传方书记等达成共识:在全国法学教师都紧缺的情况下,必须尽早培养师资。1981年,由张仲绛教授牵头的刑法学专业硕士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的。当时江老师等人对张仲绛教授给予了优选力的支持,他还专门给当时的刑法硕士生新开设了刑法史课程,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钻研和备课。后来,江老师以当时的讲义为基础,写成了专著《中国历代刑法》,由香港东方时代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了强化师资培养,1984年,江老师还根据系里的决定亲自拟定青年教师的进修计划,使当时刚刚分配到法律系工作的一批青年教师按照专业分工得到了系统专业进修的机会。 专业方面,他首先是法制史学家,但也曾花不少精力搞特区经济法律制度研究,而且有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他主编的《广东经济特区涉外经济法研究》,他撰写的论文《论经济特区的“特”与“不特”》,都在当时的学界被广泛引用。就其中的缘由,我趁这次采访请教了他。他认为,作为个人的研究专业,他的主攻方向无疑是法制史,但是,作为法律系的创业者之一(虽说是复办,实际上是从无到有),还有个办学方向和办学手段的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的问题。积极参与广东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特区建设,从中吸收教学、科研营养,培养人才要体现改革开放前沿的特色,是大多数法律系参与复办者的共识。因此,很多老师亲身参与了广东省以及深圳经济特区的立法、调研和决策研究咨询工作。后来一些老师还组织起来,共同申报了一个国家重点项目——特区经济法研究,这是法律系复办以来第一个国家重点项目。江老师说:“我们也需要用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我们服务改革开放的整体能力。”另外,为了支持、配合经济法硕士点,他还给该专业研究生开设过“中国证券法”课程,这都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新起炉灶备课的。全系一盘棋,服从安排,其他一些老师也曾上过非本专业的课程。这是由当时的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法律系复办初期老师们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体现。 作为一名出色的法学教育家,对于教学理念,江老师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讲课“讲得好”不一定就是教学水平和质量高。因为一味迎合奇异的思想潮流或者学生的叛逆心理等做法,也可能会赢得学生一时的掌声。(按我的理解,他这里说的讲课讲得好不是实质意义上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