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藏彝走廊地区古代人群类别称谓、分布及嬗变研究

藏彝走廊地区古代人群类别称谓、分布及嬗变研究

  • 字数: 22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 作者: 陈东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10515825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民族学与民族史学术上的"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一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北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亦即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在横断山脉地区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由北而南的大河纵贯其间,故习惯上又称这片区域为"六江流域"。但它并非六江流域的全部,而主要指几条江的上游。具体而言,这一区域包括藏东高山峡谷区、川西北高原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以及部分滇西高原区。就行政区域而言,藏彝走廊主要包括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丽江市,西藏的昌都地区等地。
作者简介
陈东(1980—),男、汉族,安徽无为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史、民族学研究,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历史与文化、康藏民族与社会。在《中国藏学》《藏学学刊》《思想战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撰写专题调研报告40余份。平时坚持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学术思路,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前人关注较小、人口较少的族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术调查。现为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民委课题2项、四川省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独著或与他人合作的研究成果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汉代人群称谓及其类别
第一节汉代"西南夷"区域内的人群类别称谓
第二节史籍中归入"夷"之类别的部落及其分布
第三节"氐"类部落人群及其分布
第四节"越"类人群及其分布
第五节"羌"类部落人群及其分布
第六节"邛""徙"的流动与嬗变
第二章魏晋至隋时期人群类别
第一节魏晋至隋时期主要人群类别称谓
第二节"夷"的分布
第三节"羌"的分布
第四节"獠"的分布
第五节"胡"的分布
第三章唐宋时期人群类别
第一节唐宋时期主要人群类别称谓
第二节"蛮"的分布
第三节"羌"的分布
第四节"蕃"的分布
第四章元明时期人群类别
第一节元明时期主要人群类别称谓
第二节"番"的分布
第三节"罗罗"的分布
第四节其他人群的分布
第五章清代人群类别
第一节清代主要人群类别称谓
第二节各人群类别的分布
第六章民国时期人群类别
第一节传统称谓的新变化
第二节学者的民族分类工作
第七章结语
附录1:藏彝走廊示意图
附录2:汉代至民国藏彝走廊地区人群类别称谓演变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