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插图本)

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插图本)

  • 字数: 35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约翰·布莱恩·斯塔尔
  • 出版日期: 2006-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0069777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出版年份: 2006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政治学的分析方法,从政治概念的界定入手,从“政治教育”、“政治参与”、“政治整合”等九个方面,把握和分析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向人们展示了从另一种角度考察毛泽东政治理论的可能性。例如,把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放在政治学框架下进行分析,将其看做一个“启动-效果-反馈”的政治过程,就体现了不少独到的见解。该书使用西方政治理论框架分析毛泽东政治理论的方法,在西方学者中也受到了批评,但它对于中国学者开拓知识视野,建构问题意识,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书据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译出,并插入了大量珍贵精美的图片。
作者简介
约翰·布莱恩·斯塔尔(John Bryan Starr),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教授,该校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政治学会会员,亚洲研究会会员。1971年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曾受聘于耶鲁大学,讲授当代中国政治理论。《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是他的成名之作。 其他著述有《回顾革命:中国人眼中的巴黎公社》、《意识形态与文化:当代中国政治的辩证法导言》、《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的政治遗产》、《论毛泽东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自我形象》和《中一美关系的未来》等。编译《毛泽东解放后的著作:传记与索引》。近年来斯塔尔又出版了新著《理解中国:中国经济、历史与政治文化指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论冲突
第二章 论知与行
第三章 论权威
第四章 论阶级与阶级斗争
第五章 论组织
第六章 论参与和代表
第七章 论政治教育
第八章 论政治历史
摘要
     论冲突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构成毛泽东政治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冲突或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变化。在毛泽东的政治著作中,他所论及的每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以冲突和变化概念为基础的。在他看来,政治领域里各个方面合乎规律的、恒常的冲突和变化,与自然界的冲突和变化的情形是相同的。由于他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上述核心观念基础之上的,因此,他不只把他的政治理论看成是这种冲突和变化观点的阐发,而且看成是这一观点的例证,从而服从于支配着自然界和政治现象的同一发展规律。因此,为了理解毛泽东有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逻辑,我们必须从探讨冲突这个基本概念出发。 对毛泽东的冲突、矛盾和变化思想,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考察:第一,正如我已经提到过的那样,他把冲突理解成在社会和自然界同样存在的一种既定的、自然的状态;第二,他认为冲突是普遍的;第三,他把冲突看成是这个世界的一种有益的特性,因为它所引起的变化是积极的、进步的;第四,他深信,冲突是社会和自然界一种永恒的状态。从这四个方面人手探索作为毛泽东政治哲学核心的冲突和变化观点的起源、性质及其内涵,系统阐述我的看法,这是本章的目的所在。 冲突的客观性 尽管毛泽东的有关冲突的思想与近代西方社会和政治思想以之为基础的某些根本原则是相背离的,但是,作为社会和自然界正常状态的对立力量相互作用的观点,却依然是十分古老和普遍的。这种观点不仅在现代中国思想的历史渊源中可以找到,在欧洲和美国的现代思想的历史渊源中同样存在。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事实证明:对那些细心观察自然界的人来说,对那些存有人类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并受其变化规律支配的观点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的见解。这种有关自然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我们称之为“前普罗米修斯式”的观点——在欧洲理性传统中的前古希腊思想,在中国传统中的前儒家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为了探讨这种关于对立力量相互作用的早期观点,以及这种观点与毛泽东所使用的冲突概念的关系,我们必须首先作一些基础的语言学的区别。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对立看成是两项若干种可能的关系中的一种;推而言之,也可把冲突看作是对立面之间两种可能的关系类型中的一种。另一种关系类型则是互补的。不管是将冲突还是将互补看成是对立面间关系的适当方式,无论哪种看法都会对人们有关变化的观念和态度产生影响;反之,对待变化的态度和观念如何,也会影响他们对对立面关系的认识。当然。有关对立和变化的思想在概念上是可区分的,但无论在早期古希腊思想中还是在古代中国思想中,它们的出现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两大思想体系中,只要涉及互补性要素内在联系的对立观念,自然都与把变化理解为重复、预定和循环的观念相适应;相反,只要涉及相互冲突要素的关系的对立观念,都导致了把变化理解为直线的、进步的观念。 在艾菲斯的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人们可以看到以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为特征的自然观的证据:“爱与恨,醒与睡,生与死都是同一的,因为它们互相转化着。”赫拉克利特在讨论对立问题时.主要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互补性,而不是冲突。但他强调互补性时,也并没有忽视冲突的发生:“事物集聚在一起……尤其是二极或‘对立面’……在某种意义上是整体或连续性,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又不是整体,而是分裂或对立;在某种意义上,对立的双方倾向于聚合、统一,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们又倾向于分离、多元性。”当赫拉克利特从互补的角度论述对立的因素时,他很自然地把变化看成是循环的:而当他把对立的因素当作彼此相互冲突的东西来看待时,变化这一范畴所蕴涵的性质就不同了:“人们必须懂得,冲突是普遍的,合乎自然规律的,一切事物必然要经过冲突方能产生。” 当古希腊思想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对立力量之间偶尔是相互冲突的关系而大部分时间则是互补关系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被抛弃了,或至少有一部分是彻底地转变了。相反,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中,本性相反之物相成的观点在塑造中国传统中后来的思维模式方面,其影响要比古希腊的传统思想来得更深更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