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春节 阖家欢乐过大年

春节 阖家欢乐过大年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五州传播出版社
  • 作者: 苏槿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0854493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春节,是中国人很重要节日,春节,也是中国节俗很丰富的、气氛热门热的节日。春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标识之一。源于原始崇拜和祭祀自然神明的春节,早已世代相承中形成了独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观、亲情观,成为流淌在华夏子孙血脉里的一种文化基因。正是这样的传承与延续,春节才成为人们很为看重的传统节日,成为承载回家团聚这一伟大主题的重要载体。
作者简介
苏槿,资深媒体人,行摄作家、专栏作者。《走遍中国》系列作者,《迷藏——藏地秘境·大穿越》、《摄友爱的100摄影胜地》(中国篇、外国篇各一卷)等。
目录

第一章中国人的过年情结
PART01·传统年,传统味
PART02·新年俗,新年味
第二章古老又长青的春节
PART01·春节,从何处来?
PART02·那些关于春节的传说
PART03·春节发展简史
第三章热热闹闹准备过年
PART01·腊月年飘香,从腊八粥开始
PART02·祭祀祭祖,过年过节的头等大事
PART03·置齐年货过好年
PART04·扫房子、洗福禄,收拾干净过大年
PART05·贴春联、写福字,吉祥喜图图吉祥
PART06·年画,过年的民情画意
第四章欢欢喜喜过大年
PART01·除夕,辞旧迎新团圆夜
……
摘要
     腊祭说:岁终祭祀新年祈福 腊祭说是现行最普遍为人们接受的观点。 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这是《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对“膳祭”给出的定义。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肯定了春节源自上古时期的腊祭风俗,历史极为悠久;二是认为腊祭是上古先民为了祭祀众神,感恩神明保佑;三是指出了腊祭的时间在每年农事完毕之后,即与庆祝丰收有关。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腊祭最早源于炎帝神农时期的“索鬼神而祭祀”的传说,而这一活动的时间就定在“岁终”。“腊祭”一词,据《康熙字典》,夏代称之为“清祀”,殷代称为“嘉平”,周代称为“蜡”,秦代称为“腊”。可见,“蜡”与“腊”就是一种祭祀名称。为什么中国的上古先民这么重视腊祭,每逢年终岁末就要如此大费周章祭祀一番呢? 上古时期,源于大自然的灾害常常让先民们束手无策,稍不注意便有灭顶之虞,他们将这不可抗力且神秘莫测的力量视为鬼神作怪,而对付鬼神的专享办法只有求助于天,求助于神,而求助的方式便是祭祀。有名民俗学家段宝林先生说,当时先民们祭祀的神可谓五花八门,除了天神、农神,甚至还有猫神、老虎神等。因此,祭祀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日常行为。久而久之,祭祀更是由一种流行的民俗活动演化为先民们面对灾害时的一种求生本能。过去的这一年如果灾害频仍,颗粒无收,一定是来自鬼神的惩罚,只能在“年终总结”时通过献祭牺牲让鬼神息怒,以期来年风调雨顺,繁衍生息得以继续。如果这一年风调雨顺,喜获丰收,那一定是神明庇佑,到年终时当然要感恩戴德,殷勤祭祀,祈求来年继续丰衣足食。原始的信仰、朴实的愿望让祭祀世代相传,演绎成一种不可替代的民俗。 腊祭的场面盛大而热闹,先民们载歌载舞,其中有唱词大意为:“风沙、泥土不要作恶,返回它的原处;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昆虫不要繁殖成灾;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可见腊祭的主要诉求都是与自然灾害和农事有关,而这种且歌且舞的氛围也与后来春节的热闹气氛别无二致。 据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记载,秦汉时期的岁末祭祀增加了“猎取禽兽以祭先祖”的内容,因此改“蜡”为“腊”,而年终最后一个月也被称为“腊月”,可见每年最后这一个月的核心主题就只有一个一腊祭。当时的祭祀对象除先祖之外,还有“五祀”,也就是五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神邸。 隋唐以降,腊祭尽管依旧隆重,但对天地鬼神的祭祀却逐渐被淡化,其核心内容则融入新年祭祀,一方面感恩先祖,一方面为新年祈福。 祭祀、祭祖的习俗至今仍然广泛存在,尤其是祭祖,仍然是现代许多中国人过年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许多农村地区,每逢家宴开席前,摆上酒菜“请祖宗”的习俗至今常见。也就是说,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然中国人祭祀的对象不断变化,但通过祭祀表达感恩的行为从未改变过。尤其是对先祖的祭奠和缅怀之情,自秦汉以来,至今两千多年,始终如一。 P14-1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