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字数: 7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 (德)格哈德·施赖伯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267184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全球的国家实力版图,新的国际格局存在了近50 年:政治上表现为被意识形态隔开的两极世界秩序,军事上表现为冷战带来的恐惧平衡。欧洲仍然居于世界风云的中心,但欧洲各国已从世界政治的主体蜕变成了客体。★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由、战前史以及相关战争进程★引领读者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重要历史维度★史料充实,语言生动,立论深入浅出,要言不烦。★装帧精美,开本小巧便携,可随时翻阅。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本书概述了这场战争的缘由、战前史以及相关战争进程,从全球视角出发,不仅描述了各列强同的战争目标及其军事和政治策略,而且涉及战争中出现的恐怖罪行。本书立足于各项研究成果,引领读者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重要历史维度。
作者简介
格哈德·施赖伯,在位于弗莱堡的军事研究部门从事研究工作多年,曾担任德国和意大利的战争罪行诉讼鉴定员。已出版多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著作,1996年他的《德国在意大利的战争罪行:案犯—受害人—刑事追诉》在贝克出版社出版。
何俊,西南交通大学德语系副教授,2012年获博士学位。长年从事专业德语口译工作及德语教学工作,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如《红楼梦》德语译介、歌德作品汉译等。发表、翻译了多篇德语研究方向的论文,著有《德国大学英语授课对中国德语学习的影响》。
目录
第一章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留?
第二章 迈入战争的漫漫长路
警戒性征兆
决定命运的1938年
发动侵略的决定
战争的策动
第三章 不起决定作用的次要战争
波兰战役
斯堪的纳维亚战争插曲
西线战役
第四章 希特勒主要战争的决策
德国军队的东移
德国战术下的英国
三国协约和欧陆集团
日本向战争的靠拢
有关英美军事联盟
外一篇:轰炸战
意大利的大国主义要求和地中海地区的
实际战况
第五章 世界大战的进程和本质
“巴巴罗萨计划”
罪孽之战和种族屠杀
1941年下半年的世界政治决策
珍珠港之战——二战之始
日本向战略死巷的扩张
远东之战的残酷
欧洲和非洲军事主动权的变化
第六章 全面胜利之路
意大利的“第二条战线”
作为策略共同体的“大战”
欧洲的战争终结
远东的决战
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产
后记
推荐书目
德中译名对照表
摘要
     第一章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留? 1945年,第二次三十年战争终结了吗?回答有时是肯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两次世界大战和其间的战争过渡期构成了一个整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原本就预示了整整二十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回溯历史,这一论断自有妙趣。只是其所言前因与历史无关,尽管以下事实不可否认: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等在内的现象,比如当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主张的修正主义,构成了1914年到1939年间的节点。修正主义拒绝接受一战战胜国1919年到次年间为欧洲确定的现状,也反对参与国在1921年11月12日到次年2月6日的华盛顿会议上通过多个协定确立的远东秩序。 在此背景下,直到1933年,对于遭受打击但并未被实质性削弱的德意志第三帝国而言,最迫切的是在优选上废止1919年6月28日订立的(《凡尔赛和约》。而对那些秉持大德意志帝国神话、要求掌握欧洲领导权的传统领导精英集团成员国来说,这当然只不过是个短期目标。 意大利和日本跻身战胜国之列,但战后和平让它们大失所望,于是两国希望有大幅度的改变。毋庸置疑的是,意大利和日本不像德国那样有颠覆国际社会、实现强权政治的目标,它们追逐的是区域霸权,但其中也不乏对战败国的剥削和压迫。 总体来看,自从20世纪30年代初以来,一种危机四伏的世界秩序形成。这一秩序冲突重重,在东亚、地中海、南欧和东欧地区显露无遗。有目共睹的是,战争一直是政治的工具。不管是国际联盟,还是1928年8月27日签订的、宣布战争非法化的《凯洛格一白里安非战公约》,都无法改变战争作为政治工具的性质。另一方面,该公约也确定,1918年之后任何国家都不会图谋发动新的世界大战。要让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变成事实的话,就需要1933年1月30日这个灾难性的日子——当天,反动势力把阿道夫·希特勒连同他的满脑子妄念推上了执政舞台。这又一次触及了本书开篇提出的那个问题。 纳粹帝国总理的政策是一以贯之的,而战争的意图则为它打了强心针。这一政策的中期目标是占领欧洲东部的生存空间,建立一个欧陆帝国。“元首”就此发表的言论,有些给人贴心之感。事实上,他谋求的是欧陆种族新秩序和充满暴力的强权政治,以此决定到底有谁、以何种方式可以在他统治下的欧洲生存。在这一高压之下,685万犹太人、辛提人、罗姆人和非纯种德国人成为牺牲品。 诸如此类都已超出文化民族向来确立的战争目标范围,也无疑排除了将二战归为一战遗留物的可能性。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历史被耸人听闻的事件打上了罪孽的烙印,而在这一历史中,希特勒及其同僚的真实意图并无传统可循。 第二章 迈入战争的漫漫长路 直到1938年,希特勒的暴力政治仍能畅行无阻,而国际社会对此持允许态度,尽管他建立的是一个充斥着不公正的政权。从1933年起,希特勒政权将成千上万的政治犯囚禁在集中营里,驱逐犹太人出境,剥夺他们的权利和财产——这些暴行一直持续到1938年底。让希特勒受益的原因是,当时各国政府原则上承认他所掌控的国家主权;此外,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头子贝尼托·墨索里尼和日本特别军国主义分子也从中渔利。 尽管如此,我们想问的是,为什么西方国家这么晚才与侵略国的军事扩张展开对抗。起决定作用的可能是:对侵略国的最后通牒在道义上存在争议,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既风险重重又总是斥资巨大,故而为民众负责的政治家在做决定时还是顾虑重重。此外,英法两国对自己在一战中数百万人阵亡的记录心有余悸。与为所欲为的独裁政权不同的是,民主政府肩负着审时度势、服从现实政治命令的义务,行事必须考虑国家利益。 警戒性征兆 1929年到1933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爆发了局部的经济危机,此后又发生了持续性的世界经济结构危机,导致社会动荡、经济混乱,为应对经济危机,各国纷纷谋求经济独立,并大规模扩军。 1931年开始的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占领,就有必要置于这一视角下考察。次年,作为“伪满洲国”卫星城的中国富庶省份已被划归为日本的势力范围。由此一来,原材料贫乏、人口密集和依赖出口的日本,便可坐拥丰富的地下资源、充足的居住空间和巨大的销售市场。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