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丝路骑手:红柯评传

丝路骑手:红柯评传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 作者: 韩春萍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6601811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陕西作家红柯是近年来公认的拥有创作实力的作家之一,2018年2月突然去世让文坛惋惜,书写红柯评传就是对红柯及其创作的系统梳理和研究。红柯曾在新疆生活十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致力于对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书写。除了诗歌和散文集《绚烂与宁静》《龙脉》之外,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有《美丽奴羊》《金色的阿尔泰》《跃马天山》《黄金草原》《古尔图荒原》《莫合烟》《狼嚎》《复活的玛纳斯》等;长篇小说主要有《西去的骑手》《天下无事》《老虎!老虎!》《大河》《百鸟朝凤》《好人难做》《乌尔禾》《生命树》《喀拉布风暴》《少女萨吾尔登》《太阳深处的火焰》等。曾获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连续入围四届茅盾文学奖前十名;被评论界视为继柳青、杜鹏程、陈忠实、贾平凹、路遥之后的陕西第三代标志性作家;同时,作为西部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红柯的小说创作实绩也进入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等有关文学史著。本专著以著名作家红柯以及作品为评论对象,以作家的成长年谱努力勾勒出红柯的创作与生活全貌,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
韩春萍,笔名韩翼之,汉族,1981年生,青年评论家,文学博士。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文学与文化叙事,并担任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在《光明日报》《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与评论50多篇,部分作品被光明网、人民网、中国作家网等多家有影响力的网站转载。
目录
上篇

第一章故乡与母亲:第一篇作品

一、少年红柯的旷野意识

二、第一篇作品《手》

三、神性从猛烈的语词中显露

四、凤鸣岐山:圣贤梦想还是权力情结?

第二章文学与人生:阅读史即成长史

一、初心寄于诗心中

二、历史小说强化了他的英雄情结

三、在探险文学中踏上英雄之旅

四、移动的书房

五、《金蔷薇》是防毒面具

第三章诗人与周原:女神于诗歌中诞生

一、女神于诗歌中诞生

二、周原的复杂不可以诗歌言说

第四章谁是骑手:从黄土地走向马背

一、文化多样性与文学创新

二、荒漠的另一种读法

三、《西去的骑手》张扬的生命力

四、谁是骑手?

第五章浴火重生于西部高地

一、“杂种人格”作为参照

二、大自然与大生命

下篇

第六章觉醒者型文化人格意象:红柯的文学贡献

一、河流:水的语法结构

二、鹰、骏马、骆驼:力与美的显现

三、牛与羊:善良的力量

四、生命树:生命之树长青

五、燕子:构筑家园的女性力量

六、喀拉布风暴:情感与欲望的风暴

七、太阳:太阳说,朝前走

八、“永远的少年”与女神

九、文化人格是一种免疫系统

第七章红柯的现代派文学及意义

一、灵性之人的救赎之旅

二、捍卫自我的灵性

三、灵性的诗学

第八章给我以火:红柯的付出

一、救赎者的呼救

二、守护精神之火

第九章“我抓住了两个世界”

一、“看见”新疆

二、激活民间文学资源

三、“跨界”的空间思维

四、打通文化的龙脉

五、拉近文学与人生的距离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故乡与母亲:第一篇作品 我十七岁那年就真正意识到母亲那跟旷野长风一样无边无际的独白。然后是那双手,被无数艺术家所描写过的劳苦大众的树皮一样的手.眨眼间变成实物。 ——红柯《我的第一篇作品》 一个人生活的天地到底有多大?如其居所?如其院落?对于大多数城里人而言,一个人的隐秘天地就是或可度量的几十平方米。想想天地浩瀚,而我们却如此拥挤不堪,这种自我设限也是生存的需要吧,就像蚂蚁。那些把文学艺术作为隐形的翅膀一次次临空飞翔的人大概是想摆脱蚂蚁的命运,去做一次蝴蝶,做一次蜜蜂,甚至做一次鹰,翱翔在天空,红柯就是这样的一只鹰。拥有了飞翔的能力,世界就开阔多了。不论是经历何等丰富的人,他的人生经验也仅局限于他的圈子。有无数人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甚至生死别离等生命体验融入了文学之中。每当翻开文学作品,那些有温度的文字让我们思载古今、情接中外,我们终于突破了时空和身体的局限。心里有大干世界,才不会囿于方寸之地鸡毛蒜皮。身居闹市而不闻车马喧嚣,心开了,心远地自偏。文学把人带往辽阔,让人宁静,谦卑,与天地万物相濡以沫。红柯读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有文学,有旷野。这样的出身可能曾经给他造成些许的自卑,但从今天来看,这正是红柯的幸运之处。 一个想要描述旷野的人如果没有旷野一般的心胸,又如何能够体味这开阔呢?不得不承认一个人所生活的空间,尤其是小时候的生活空间会塑造人的情感和认知模式,这在心理学上早有证明。岐山对于红柯而言,从两个方面塑造了他,一方面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权力崇拜情结及其阴影给他造成沉重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由神话、民间传说和旷野交融在一起的旷野意识,使他走向更开阔的生命空间,其中有以母亲为代表的善良女性给红柯精神上的抚慰和引领。塑造了红柯的这两股力量,前者指向男权文化,后者指向女性、生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两种力量之间的张力,给红柯的一生带来了强烈的内在冲突.使他难以安于生活现状,总要不断地探索和突围。他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激发了蓬勃的创造力,他的八百多万字的作品就是他生命力和创造力燃烧的结果。不得不说红柯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非常有灵性,他能够捕捉到我们的集体人格中也有这两种力量的冲突。大多数人因其钝感对此不易觉察,而红柯因为自身的灵性和痛苦。逼迫着他从小就开始去探索,去思考,去觉知。此处摘录一段2001年1月红柯与批评家李敬泽先生的对话: 红柯: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本身就是人性退化的历史。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网络化过程中的人,基本上变成了虫子。不是大自然中的虫子。 李敬泽:就是在这一点上凝聚了你与这个世界的紧张关系,所以我说你的信心其实是没信心,肯定其实是否定。 红柯:确实是一种紧张的关系,但我对紧张的反应是一种反抗,否定正是有信心,没有信心没有梦想的否定真正是的否定。 李敬泽:好吧。但我觉得你有一种危险。你是草原上的马,而不是草原上的狼,不够狠。这无关善恶,而是说生命意志中绝对有这种东西,非常狂暴的一面。你的危险是走不到这一面,深入不下去,总在太阳底下,不能进入黑夜。比如写马仲英,你提到了斯文·赫定。实际上我觉得斯文·赫定对这个人看得比你深,他注意到马仲英杀人如麻的毁灭性力量,而你把这个东西回避掉了。也许你难以直视这个问题,你直视它,你的人文知识分子的禁忌就起作用了,你不能像成吉思汗那样对待它。所以,严格地说。你身上有自己那个“野”的传统,但我们共同的大的文化背景也在起作用,这两方面是冲突的,对你的作品来说这是有害的冲突。 李敬泽先生指出这一点毫无疑问对红柯帮助巨大,优秀的批评家与优秀的作家,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红柯把李敬泽先生当作他一生的知己与伯乐。同时也体现出了红柯开阔的思维与心胸,他不怕批评家指出他的要害。2006年。在我还是一名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时,就写了多篇红柯评论,包括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红柯小说的生命诗学》,对红柯作品多有肯定,但也不乏尖锐的批评,红柯看见后依然视为重要的研究,此后保持了长达十几年亦师亦友的文学情谊。在和李敬泽先生这次对话之后的十几年中,红柯每一部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其实都是在深入这种内在冲突。红柯是个真诚的性情之人,他不能不面对自己的内心。他2010之后的长篇小说《生命树》(2010)、《喀拉布风暴》(2013)、《少女萨吾尔登》(2014)、《太阳深处的火焰》(2018)接近走进了人性的黑暗当中,并且一直努力尝试用神性和光明之美照耀这黑暗,甚至不惜将这神性之美变成一束火焰去燃烧,成就了最后一部小说《太阳深处的火焰》,小说出版一个多月之后他就去世了。红柯说三十岁之后他信命,信天,现在当我们回顾他的创作时,也不由得惊叹这可能就是他的天赋使命所在。召唤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 P6-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