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用年表读通中国近代史

用年表读通中国近代史

  • 字数: 3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焦润明,焦婕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10114760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一、本书结合“大事年表”与“历史事件叙述”,兼顾工具性与趣味性,可查询,可阅读。
二、全书上起1840年的鸦片战争,下迄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依时间顺序分为十一章,每一章前有一总说。
三、版面左、右两栏以编年方式呈现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用年表贯穿全书,标示公元、朝代、帝王年号及民国纪年,其后的“事件”栏以朝代兴衰、政权更替、改革、政争、中外交往、战争、战役、媾和、文化成就、重要人物等的概述作为主要内容。
四、版面中间两栏以纪事本末的形式,介绍近代中国的重要史实,对事件的发展脉络、人物生平贡献等作完整的叙述。标题醒目,叙事清晰,可与年表相呼应。
五、世界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在年表中与中国历史相对照。
六、目次中依时间顺序,详列历史事件的标题。
七、全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人物为纬,表现近代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是一部方便查询、适合学生与一般大众阅读的近代中国历史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辽宁本溪人,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社会文化史、东北近现地方史、史学理论。著有《中国近代文化史》《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傅斯年传》等,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期刊发表文章百余篇。焦婕,女,历史学博士,辽宁大学近现代社会文化史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近现代史。已公开发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朝野对“中日亲善”言论的反应》等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国门被开:鸦片战争001
马戛尔尼使华的礼仪之争005
“朝贡国”英吉利的“贡品”008
怡和行:“广州十三行”中的代表010
鸦片走私与禁烟问题上的论争013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准备与实施017
“虎门抗英”英雄关天培的悲壮020
签订《南京条约》与清廷的“永相和好”023
魏源写《海国图志》及其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反应026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031
洪秀全科场失意导致与科场功名决裂035
“拜上帝教”的创立与金田起义037
“永安封王”组成“上帝之家”040
曾国藩与《讨粤匪檄》043
英、法借“修约”重启战端047
张乐行与“雉河集会盟”050
洪杨矛盾与“天京变乱”052
洪仁玕的经历及西学认知058
西方人眼中的太平天国060
从《天津条约》到《北京条约》063
第三章自强运动:近代化开端069
辛酉政变与“两宫垂帘”073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076
赫德主持总税务司079
重视“制器之器”的江南制造总局082
马克思眼中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吞085
中国近代第一个民营企业:轮船招商局088
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091
《万国公法》传入与影响094
容闳与留美幼童的派遣097
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100
第一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出使获罪103
第四章体制崩溃:从中法战争到甲午战争107
左宗棠抬棺西征111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中法战争113
甲午战争与黄海大战116
日本逼签《马关条约》119
日本割占台湾与强索“赎辽费”123
瓜分狂潮兴起126
清朝宗藩体制的崩溃127
第五章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131
“公车上书”推动维新运动135
光绪皇帝“不欲为亡国之主”与百日维新138
围绕着要不要变法的新旧斗争141
袁世凯和维新派的微妙关系与变法失败143
“戊戌六君子”之死146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49
八国联军侵华与清政府宣战153
主张“和洋”的五大臣被杀157
《辛丑条约》订立与“洋人的朝廷”160
第六章辛亥革命:以民主共和取代封建帝制163
孙中山与兴中会167
陆皓东: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人169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72
同盟会成立与三民主义176
秋瑾:妇女解放的先驱179
武昌起义前后:民主共和的肇始181
中华民国:一个终结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新政权184
清帝退位: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18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190
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193
第七章北洋时期:民国初年的政治与社会197
轰动民国初年的“暗杀宋教仁案”203
“二次革命”205
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208
袁世凯复辟帝制211
蔡锷与护国战争214
北洋军阀派系斗争及“府院之争”217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220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223
外交家顾维钧与巴黎和会226
火烧赵家楼与五四运动229
第八章国民革命:黑暗中国的曙光233
南湖游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236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那些年工人运动的往事238
国共合作:同样的渴望走上了同一条路241
黄埔军校:国共军人的摇篮244
“中山舰事件”247
北伐战争中的那些事250
《国民革命歌》:唱响半个中国的旋律253
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分裂256
第九章十年较量:寻找自己的路261
国民党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264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267
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270
中华苏维埃:人民当家做主的尝试272
国民党的“安内攘外”政策275
大规模“围剿”与反“围剿”278
重塑全民道德的新生活运动280
挑战人类极限的漫漫长征路283
共产党建立了延安红色政权286
第十章十四年抗日战争:铸就中华民族之魂289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295
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298
十四年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301
东北抗日义勇军蜂起303
国内舆论界对抗战英雄的塑造307
《义勇军进行曲》源于东北民众抗战310
东北抗日联军战斗在白山黑水间313
长城抗战延缓了日军向华北腹地进攻步伐315
“一·二八”抗战:谁说日军不可战胜318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321
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抗日324
“七·七事变”:十四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327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329
南京大屠杀:抹不掉的罪证333
滇缅公路:二十万老幼妇女的心血之作336
喋血异乡: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338
那些激励我们的抗战歌曲341
二十二次大会战:正面战场的巨大牺牲344
全民皆兵:敌后战场的抗战功勋347
欢庆胜利:对日本战犯的审判350
第十一章历史的选择:得民心者得天下355
三种道路:中国向何处去358
空降天兵:从大后方来到了日占区360
重庆谈判:从传说中走出来的362
纸比钱贵:怎能让我再爱你365
参军保田: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去打仗368
大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370
解放南京:百万雄师过大江373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376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378
开国大典:中国人民站起来了380
摘要
     1840年的中英战争,是由鸦片贸易问题引发的战争,所以习惯上称为鸦片战争。这场战争的实质,是早已完成工业革命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了本国工业资产阶级扩大工业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要,急于向外扩张,而与闭关锁国的古老封建国家中国所发生的战争冲突。由于当时清王朝的贸易体制是垄断经营方式,并没有形成面向世界的与西方相适应的贸易制度,这是两者必然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再者,鸦片贸易本为清王朝所禁止,所以,英、美等国商人采取了非法走私的不正当贸易方式,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谋取高额利润。这种被禁止的、通过走私而输入的大批量鸦片,已对中国产生了实质性冲击,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使国内银价上涨,经济秩序紊乱;吸食鸦片戕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军人吸食鸦片还会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低下。银荒兵弱关系到清王朝统治的根本大计,不可能不采取严行禁止的措施。1839年6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集中销毁不法外国商贩手中的鸦片,从而使中英冲突白热化。英国决心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英国想打开中国大门的想法,早在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时就已付诸实施了。之后又有1816年阿美士德的使华。本章从马戛尔尼使华讲起,可以看出,企图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完成了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的一贯做法。尽管当时由于“礼仪之争’’问题,无论是马戛尔尼还是阿美士德,均不受清廷待见。从当时的情况看,即使英使按照清廷的礼仪规则行三跪九叩首之礼,清廷也是不会按照英国的想法进行通商的,所以他们的命运注定是无功而返的。 在鸦片战争前,英国对华贸易只能通过广州十三行进行,这当然是无法满足英国的商业要求的。“怡和行”是广州十三行中的代表,它的发迹是与垄断贸易联系在一起的,其兴衰也是如此,从中可以大致窥见当时的贸易情形。 由于鸦片走私使内外商人获利丰厚,导致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境内,造成了严重社会问题,清廷内部围绕着鸦片“禁”和“弛”曾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当时,禁烟派的观点更符合清王朝国家治理的需要而被采纳,林则徐被派往广州查禁鸦片。另一方面,英国殖民者早有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战略,这次由于林则徐在广州厉行禁烟,“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而获得了发动战争的借口。 英国为了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经过了充分准备。不仅有前期的情报收集,还经过议会下院的讨论,并通过报纸舆论的宣传形成了上下共识,最终派出了最优选的战舰,并主动挑起战争。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的前线将士奋勇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军事大员关天培、葛云飞、郑国鸿、江继芸、裕谦、祥福等皆为国捐躯。然而,前线将士们的浴血奋战,终究扭转不了整个战局的发展态势。最终,清王朝战败求和,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40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清廷战败,封闭锁国的国门被强行打开,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渐解体,中国社会发生了靠前的变化。 鸦片战争的失败,引发了部分优选中国人的觉醒,崛起了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群体,产生了一批介绍、研究域外事物的史地著作,其中以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最有代表性,推动了优选中国人击向惜界的讲程。 马戛尔尼使华的礼仪之争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为了满足资本扩张的需要,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他希望同清帝国建立经常的贸易关系。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正式派遣了以马戛尔尼勋爵为正使、斯当东男爵为副使的庞大使团,以祝寿为名,载着送给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的贺礼访问中国,顺便讨论以后两国的商务利益。 马戛尔尼使团经过九个月的航程,终于在1793年6月21日到达中国澳门外万山群岛的珠克珠岛抛锚。广东地方官紧急用快信向皇帝报告了使团到达中国的消息。信中讲英吉利夷人是为给大皇帝八十万寿叩祝和进贡而来的。消息传到皇宫,乾隆皇帝格外高兴,命令沿海各省督抚做好接待工作,并且对接待规格作了明确的规定。接待规格很高,到达地一般都由当地优选行政长官接待,使团到登州府时,即由知府上舰拜会;到达天津时,天津道台、直隶总督特地来会见。使团在华的一切食宿费用、领航员和登陆后的交通工具,均由中方承担。因使团成员不习惯中餐,还特意准备牛肉、面包及水果等……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