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在屏与在场:移动互联网与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在屏与在场:移动互联网与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 字数: 22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仇筠茜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25468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书稿围绕“媒介化”与“中介化”的概念,展开思考和研究,探讨公众参与的发生与组织机制。本书的研究对象选取了公益慈善行为,通过对其使用移动社交媒体组织公众行动中,发现“圈子”和“群”两种自组织逻辑以及二者的博弈。从技术与空间层面上,作者发现当下中国公众参与行动的四种模式:积极化、最小化、个人化和因循化。提升到政治层面上,则发现“透明度”与“合法性”对技术影响的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多态结晶”的概念,来解释技术、社会、政策和行动者的互动机制。适合社会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师生、研究者,特别是从社会的角度关心互联网生态的从业者阅读。
内容简介
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特性,将公众参与者从固定终端释放出来;其“互联”特性,促成公众参与组织形态的丰富多样。本书在“媒介与社会资本”理论脉络的视域下,采用实证研究进路(全国分层抽样、深度访谈),从个人参与行为模式、行动组织机制和国家-社会空间三个层面,探讨信息传播技术与公众参与机制之间的角力机制,论证在屏的公众参与实现了行动的连接,在场的参与却是行动的断裂。
作者简介
仇筠茜(qiu yun xi),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科研教学涉及领域包括新兴媒体与社会变迁、数字新闻学、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近年来研究兴趣集中于人工智能与算法的社会影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人工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生产的边界重构与价值观引领研究”,发表SSCI和CSSCI论文共计17篇,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引言在屏与在场:公众参与的媒介化空间
一、在场:口语传播与行动空间限定
二、在频:电子媒介与参与空间抽离
三、在屏:网络行动主义与参与空间重构
四、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一章媒介化与中介化:移动互联网与公众参与的互动机制
一、媒介化与中介化
二、中介化的公众参与
三、赛尔媒体的隐喻:研究问题与研究框架
四、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公益与慈善:温和改良社会的公众参与
一、公益与慈善
二、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三、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群与圈子:媒介偏向与公众参与的自组织模式
一、移动社交媒体的信息偏向与社交偏向
二、媒介偏向与公益行动的两种自组织逻辑
三、流动的群:“随手拍”系列公益的案例分析
四、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行动与表达:公众参与空间的行动模式
一、公众参与的行动空间
二、公益参与的行动模式
三、行动与表达的扭合:“冰桶挑战”案例分析
四、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群落与家国:公众参与的权力空间和社会语境
一、公众监督的调节机制
二、网络化的熟识与认同
三、群落的权力空间:以“双闪车队”为主,结合“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的扩展案例分析
四、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并置与阈限:公众参与组织形态的多态结晶
一、空间并置与重构在场
二、行动阈限:序列组织与界面组织
三、公众参与行动组织的“多态结晶”
本章参考文献
附录A文中所涉公益项目列表
附录B调查问卷
附录C访谈提纲(公益项目领导者/发起人)
附录D半结构访谈提纲(参与者)
附录E部分访谈名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