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故宫观止

故宫观止

  • 字数: 29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438800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重磅精品,600年故宫文化底蕴,一场故宫文博视觉盛宴,探寻中国历史的文化根脉与现实的人文交感。一部全面展示,又在细节深掘故宫文化百科全书式作品。四色全彩精装,护封以漆器文物纹理作底,古朴大气。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多年对故宫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内容包涵重新解读故宫的文化价值,记录故宫文物南迁、西迁记及对故宫的文物守护与传承历史的记录,对故宫藏宝的文化密码进行揭密,对故宫文物的修缮与鉴定过程中的匠艺观察与匠心品读,揭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与运营内情。全方面展示600年文化故宫底蕴,邀读者进入一场故宫文博视觉盛宴,探寻中国历史的文化根脉与现实的人文交感、传承。
目录
第一篇\历史与价值
1重新发现故宫的文化价值
《石渠宝笈》特展
被遮蔽的国宝
展览陈列的开启民智作用
互联网+故宫
2盘点:接力完成的藏品总目
藏品多少的纠结
从“天字第一号”到“故00000001”
作为整体的故宫
3回顾:故宮文物南迁、西迁记
4你所不知道的故宮
故宫的家底
皇宫还是博物馆:保护和展示的两难
故宫文物收购:在无价和有价中取舍
第二篇\藏宝
1赵孟頫:时代迭变与他的书画
马画与逸民出仕
江南文人圈、眼界与文人画
“古意”说与“书画同源”
《洛神赋图》卷与行书《千字文》:故宫中的两幅精品
2张伯驹与孤品《游春图》的曲折命运
疑义
流传
价值
3《伯远帖》:江左风华与聚散离合
真伪之辨
晋人之风
离合之缘
4“十全”乾隆的书画情怀
反差:一个观展的背景
先皇遗风与书法启蒙
收藏、创作与鉴赏
“十全”乾隆:艺术与政治
5《清明上河图》:繁华背后的忧思
风俗长卷
超越界画
盛世之忧
6故宫珍藏世纪旧影
宫禁内外
晚清工业和军务
故宫里的皇家天文馆
康熙盛世与西方科技
故宫天文收藏精选
第三篇\守护与传承
1守护者:故宫博物院
2易培基:莫辩清白的风雨人生
3吴瀛:十载故宮尘梦
4传承者: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
入我眼者非我有
从学徒到陶瓷鉴赏大师:耿宝昌“养心”故宫50年
故宫第一代学院派:书画鉴赏专家单国强
吕成龙:从传统到高科技的融合
第四篇\修缮与鉴定
1百年大修
营造之美
故宫西路:被遗忘的宫殿
重修建福宫花园——故宫优选的伤疤
故宫非开放区的概念将长期存在
2孪永革:修故宫的人
第三代工匠
木建筑的门道
修复太和殿
传承之忧
3最后的工匠
断代的传承
“储上木以待良工”
“金砖”传说与旧瓦新釉
彩画行“先生”
4故宫里的钟表师徒
5摹画室里的那些绝活
初进故宮文物修复厂学艺
摹画室里那些有绝活的老人
复制了几千方故宫珍藏印章
第五篇\台北故宫博物院
1台北故宮博物院精品
院选“十大珍宝”
民选“十大珍宝”
2周功鑫:台北故宫博物院女掌门
合璧之展
两岸交流
“合格的博物馆员”
新价值
3人文精神与缠绵乡愁:台北故宮博物院揭秘
4让台北故宫博物院充满人情味儿
摘要
     每天有这么多人顶着北京秋天的烈日在故宫排队6个小时看展览,连“《石渠宝笈》特展”的负责人、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都没有想到。这不是故宫第一次“晒宝贝”,武英殿“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已经展览了7年;这也不是有群众基础的《清明上河图》首见天日,10年前故宫里就“晒”过了,后来陆续在香港和上海也展出过。 这次“爆款”的形成,只有把故宫放在博物馆的坐标系里才能解释。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它并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而是一座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宝库,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全国文物收藏单位保管的一、二、三级珍贵文物里,41.98%都在故宫。作为一座博物馆,除了收藏和研究,它还具备着展示和教育的功能。 如果翻看欧美博物馆的历史,从建立到发展,开启民智的目的和功能贯穿始终,而到了现代博物馆时期,更强调博物馆要在城市生活中占据重要角色。罗浮宫馆长H.瓦路莱特(H.Valorette)说:“今天,博物馆是公民责任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位的创造地,它保存着理解世界的钥匙。它必须有能力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钥匙传递给所有人。” 外部的环境也是衡量博物馆的轴线。再回到世界博物馆的历史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那是大量产生中产阶级的时代,富裕的人们从生活必需品转向对美观和愉悦的消费,而获得知识与品位的途径之一,是对博物馆的膜拜。 《石渠宝笈》特展前排的六小时长队,其实是故宫博物院往现代化博物馆道路上前行的积累,也是社会民众对审美的渴望。放在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点上,“爆款”并不是一个偶然,很多年后它也许会成为描述现今中国社会的横断面。 《石渠宝笈》特展 “咱们干点什么事儿?要不去看看这座城市的文物?”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里的这段话如今也有指导意义。《石渠宝笈》特展开幕一个星期后,广西的同学在朋友圈里晒了4张故宫的照片,直到那时我都不相信她人已在北京,毕业那么多年,她从没回来过。可她真的是为了看这次展览专门飞回来的,8点15分赶到午门时,网上预约门票的队伍已经几个迂回,横着午门城楼的宽度,队尾排到太庙门口了。执勤的师傅告诉她,其实排队是没用的。果然开始检票后,所有排队的游客像鱼一样涌向检票口。 受文化熏陶前的等待,是一场运动与体能的热身。先是考验100米跑的爆发力,得用最快的速度通过检票口,过了检票口考验的是中长跑的耐力,跟着人群狂奔,不能停留,稍微停下几步,后面的人群就会像潮水般冲到了前面。我同学是健身爱好者,有跑步的习惯,在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里爆发力和体能都属于中上,她在检票一关冲进了前十名,长跑也没落后,8点28分排到了武英殿的门外,10点钟进大殿。跟普遍排6个小时的观众相比,事先计划好和平时加强体育锻炼让她节约了不少的时间。 为了配合这个特展,故宫出版社的杂志《紫禁城》九月号刊登的内容全是中国古代书画专家对《石渠宝笈》的研究成果。开展10天,这本小众的杂志在故宫和故宫附近的书店里就卖光了,不少游客靠捧着杂志度过漫长的排队时间。 从策展的角度讲,《石渠宝笈》特展的确颇费一番心思。故宫书画部主任曾君说,从徐邦达先生时起,做一个《石渠宝笈》的展览就是中国古代书画研究者的夙愿。《石渠宝笈》的典故出自班固的《西都赋》:“天禄、石渠,典籍之府。”萧何主持修建未央宫的时候,在西北修造了收藏图书典籍和文献档案的“石渠阁”和“天禄阁”。乾隆皇帝将其引用在敕修的两部著录文献——《石渠宝笈》和《天禄琳琅》上,前者专录宫藏书画,后者专录宫藏善本。 皇家书画收藏的第一个高峰是唐太宗时期,后来在宋徽宗和元文宗时期又兴盛起来。到了清朝,前代的累积和康乾盛世,让皇家有充分实力对历代书画进行集中、辨伪和保护,乾隆时期的收藏达到最后一个很好,此时,散落民间的名家书画已经十分稀少。在这个背景下编撰的《石渠宝笈》,就成为中国古代书画优选成就的集合。 办一个《石渠宝笈》的展览并不是“晒宝贝”那么容易,背后是书画人的研究成果。“《石渠宝笈》著录有1万多件,看起来都盖了石渠的章,但是不是石渠的东西就要考证了。比如一本花鸟册,《石渠宝笈》打开,花鸟册一大堆,怎么确定呢,要对尺寸、要对画的内容,什么花什么鸟,还有页数、盖章的位置,是不是所有都吻合,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曾君说。故宫现在有1000多件《石渠宝笈》的东西,研究者们一个一个地比对,确认了好几年,再从这1000多件东西中,挑选出这次展览的书画作品。 展品的挑选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曾君说,故宫的展览是从精品展到专题展。“精品展就是晒宝贝,把《五牛图》《清明上河图》拿出来就可以了。这一次不是,这次是专题展,展品必须围绕着一个主题。现在《五牛图》的那个位置叫作重回石渠,那个单元讲的是国宝出宫又回宫,历尽沧桑,损坏得很厉害。1977年,故宫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