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读懂深圳——四十年四十个视点

读懂深圳——四十年四十个视点

  • 字数: 25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3060691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面反映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读本,通过四十个不同视点,对特区创办、特区精神、文化创新、产业体系、深港合作、前海新区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梳理,揭示了深圳奇迹创造之谜,展现出深圳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历史沿革和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
吴俊忠,深圳大学教授,文学与文化研究专家。长期从事俄罗斯文学、文学鉴赏与深圳文化研究。
目录
1 创办初衷——“杀出一条血路来”
2 小平题词——关键在于“证明”二字
3 “蛇口模式”——中央决策与袁庚的大手笔
4 立国强国——一体两面决不偏废
5 开放有度——难能可贵的政治智慧
6 统一语言——超凡的远见卓识
7 “一街两制”——开放前沿的独特风景
8 文化设施——塑造深圳文化形象
9 概念之变——从“特区文化”到“深圳文化”
10 小平画像——深圳特有的文化标志
11 小平塑像——深圳的文化象征
12 重在敢闯——“南方谈话”的高度评价
13 雕塑移位——“以民为本”细微可见
14 文稿拍卖——推动文化产品走向市场
15 “文化沙漠”——一个不切实际的错误概念
16 高教发展——从应急办学到高端布局
17 荔园风云——“高校长子”书写改革创新传奇
18 文化名城——不甘寂寞的自我宣示
19 文化立市——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思维
20 “两城一都”——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名片
21 “十大观念”——改革开放的生动注脚
22 特区精神——深圳城市精神的高度凝练
23 文化创新——文化自觉与城市亮色
24 “文化流动”——给深圳文化一个说法
25 “三个不变”——中央重申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
26 “抛弃之问”——并非多余的忧患意识
27 “深圳学派”——不无浪漫的学术追求
28 文化讲堂——慰藉市民的精神大餐
29 “关爱行动”——城市文明以爱见证
30 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强力支撑
31 前海新区——深圳的“曼哈顿”
32 智慧城市——深圳试点的前沿探索
33 学术天空——群星闪耀,蔚为大观
34 国学之光——传统文化的当下传承
35 主题公园——华侨城的一个神话
36 文化菜单——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品牌
37 深港双城——彼此依存的“核心引擎”
38 深圳三赋——文学视野中的深圳巨变
39 文化愿景——建构彰显现代文明的“理想城”
40 先行示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参考文献
附录
1992年“南方谈话”(摘录)
在深圳特区建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关于深圳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后记
摘要
     创办初衷——“杀出一条血路来” “杀出一条血路”是军事术语,是部队陷入重围后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突围的悲壮呐喊。把创办经济特区比作“杀出一条血路”,可见这一关键抉择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习近平同志在《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创办经济特区在很大程度上是“伟大觉醒”和“伟大创造”的重要标志。 创办经济特区是“杀出一条血路”的突破口 “‘’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 1976年“”宣告结束之际,媒体对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的报道,破天荒地运用了“崩溃”“开除球籍”等特别化词语。有人甚至出馊主意:卖掉半个故宫渡过难关。 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能再搞下去了。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成为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回忆录中感慨地说:“经历十年浩劫,国民经济已是干疮百孔,重整河山,任务艰巨。” 为了走出困境,必须借鉴“他山之石”。1978年5月,中共中央向西方国家派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任团长,成员包括国家部委和部分省市的负责同志,其中大部分以前都没有出过国。代表团出发前,一再嘱咐,要广泛接触,详细调查,深入研究一些问题。从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法国、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欧洲五国,考察了这些国家的工厂、农场、城市建设、港口码头、市场、学校、科研单位、居民点,回来后,写了一个很长的考察报告——《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报告中写道:“我们现在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大体上落后二十年,从按人口平均的生产水平讲,差距就更大。” 尤为有趣且耐人寻味的是,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代表团向中央高层汇报情况的汇报会,从下午三点半一直开到晚上11点,听者无不动容,大呼“石破天惊”。谷牧在回忆录中写道,到会的领导同志都做了讲话或插话,强调要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要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合作。聂荣臻元帅更是态度十分坚决地说,过去我们对西方的宣传有片面和虚伪之处,这反过来又束缚了我们自己。与会的领导同志都认为,我国要老老实实承认落后了,与世界优选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解放思想,多想点子,开拓路子,绝不能自我封闭、自我禁锢,贻误时机。对此,在另外一个场合则讲得更加果断和明确:“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然而,偌大的一个国家,改革开放怎么搞,既无前人经验可借鉴,又没有现成模式可参照,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探出一条新路来。创办经济特区的思路逐渐孕育成熟。 从出口加工区到经济特区 1978年11月,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做了题为《广东的建设如何大干快上》的发言,提出“希望中央能给广东更大的支持……允许我们吸收港澳、华侨资金,从香港引进一批优选设备和技术……凡是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方面的经济业务,授权广东决断处理,以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和手续”。习仲勋的发言明确表达了广东的开放设想。 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的办公室。阅后,当即批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显然,同志决心支持广东开放改革先走一步。 1979年4月,习仲勋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汇报中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和重要侨乡汕头市举办出口加工区”③。 就这样,广东历史性地走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出口加工区的设想呼唤着经济特区破空而出。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