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老病死的生意 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

生老病死的生意 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

  • 字数: 26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陈纯菁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7600846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上海的人寿保险市场的民族志研究,深入细致地揭示了经济的文化嵌入性。作者的田野工作几乎贯穿了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在上海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呈现了中国寿险市场上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经济理性的碰撞交织、全球化与本土化力量的纵横博弈、历史型构的当下现状与未来趋势之间的内在关联,堪称新兴市场形成史的一副优美画卷,也为我们如何进行中西学界之间的建设性对话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出版后即获得美国社会学会2013年度“亚洲研究很好著作奖”,社会研究协会2012年度“全球化研究很好著作奖”以及“玛丽·道格拉斯图书奖”提名。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在上海等地进行的深入细致的民族志访谈,记录了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在避谈死亡的文化禁忌下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微观政治。书中提出的“文化多重互动模型”,对市场起源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文化解释,呈现了作为共享价值观的文化和作为工具箱的文化的精彩交互。本书同样面对学术圈外的读者,包括人寿保险公司、经理和代理人,计划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想要拓展海外业务的中国公司员工,以及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是如何影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读者。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纯菁,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她获得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后,曾任教于匹兹堡大学和洛杉矶加州大学分校。她的研究兴趣包括社会文化、市场行为、全球化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目前的研究课题包括中国医疗服务中的非正式支付与社会关系、医患关系,以及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社会文化意蕴。译者简介:魏海涛,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文化与经济、劳动过程与集体行动。符隆文,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医学人文部博士后,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兴趣为医疗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
目录
推荐序001
中文版序001
导论001
研究困惑:“死亡禁忌”下的寿险营销006/寻找答案012/选择田野地点017/中国文化与人寿保险019/本书主要内容022
第一章人寿保险发展的一方乐土?中国的社会条件、市场与困惑027
中国商业保险的历史背景029/保险业的复兴033/中国城市的经济与制度条件036/有利于人寿保险的文化因素046/文化障碍053/关于上海个案的简要说明062/三种理论假设063/新兴市场与研究困惑065
第二章定义人寿保险及产品开发:迥异的制度逻辑075
两难选择:企业利润还是本土偏好?080/迥异的制度逻辑084/中外阵营的对决087/解读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108
第三章打造寿险代理人:文化资本与管理策略111
寿险销售:脏活苦活和罪恶之源116/具有中国特色的寿险代理人118/“老大哥”:A公司121/“威权家长”:P公司132/“温暖的大家庭”:T公司140/“外国强人”:L公司148/管理层的文化资本和机构管理157
第四章促成业务:销售策略与销售话语167
肇始168/关系的局限和人情保单的减少178/新战略:推销“自我”和建立关系181/拉关系过程中的互惠关系、拟似亲缘和性别角色191/关于寿险需求的话语196/文化、制度和销售话语207
第五章购买人寿保险:一致的偏好和多样的动机211
“为什么”与“是什么”的问题215/投保动机的文化与制度基础226/产品偏好、功能认知和产品选择234/偏好与选择的文化逻辑241/文化、制度与行动247
第六章文化如何影响经济:文化、市场与全球化251
人寿保险市场形成中文化的多重互动过程253/结构与能动性:多重互动过程模型的一般性机制259/人寿保险如何再造文化265/文化与现代资本主义全球化268/后记:变化与预测274
附录一研究方法287
附录二2009年在中国的人寿保险公司名录337
术语表347
注释349
参考文献36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