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手机行为 手机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手机行为 手机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 字数: 29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严正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760044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聚焦手机行为的书籍。通过手机行为的四个基本方面(用户、科技、活动及其效应),以及手机行为的四个基本领域(医疗、商业、教育和日常生活),本书为读者展现了人类手机行为的复杂性。本书一共包括10个章节,每章都以普通手机用户对于手机行为的常见观点开篇,进而介绍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科学研究以及综合知识,最后以深刻而又富有趣味的结论结束全篇。通过与大量手机用户的访谈、一系列科学研究,以及系统的知识介绍和日常生活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人类手机行为的方方面面。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但可以获取手机行为复杂性的有用知识,而且可以掌握分析手机使用复杂性(以及其他科技行为)的技能。本书会给关注当前手机使用的社会心理学爱好者提供手机行为的科学思考,为智能手机设计和制造领域的从业人员、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人类手机使用行为和心理的科学分析,为手机产业发展提供心理学的指导。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手机行为,通过手机行为的四个基本方面(用户、科技、活动及其效应),以及手机行为的四个基本领域(医疗、商业、教育和日常生活),本书为读者展现了人类手机行为的复杂性。本书一共包括10个章节,每章都以普通手机用户对于手机行为的常见观点开篇,进而介绍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科学研究以及综合知识,最后以深刻而又富有趣味的结论结束全篇。通过与大量手机用户的访谈、一系列科学研究,以及系统的知识介绍和日常生活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人类手机行为的方方面面。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但可以获取手机行为复杂性的有用知识,而且可以掌握分析手机使用复杂性(以及其他科技行为)的技能。本书会给关注当前手机使用的社会心理学爱好者提供手机行为的科学思考,为智能手机设计和制造领域的从业人员、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人类手机使用行为和心理的科学分析,为手机产业发展提供心理学的指导。
作者简介
严正,博士,纽约州立大学副教授。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曾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任教。他一直致力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下人们的心理、行为研究。刘烨,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至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知识表征、社会认知和情感计算。一直致力于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进行更好地交叉和融合。
目录
序言
译者序
中文版序
第一章 手机行为科学
第二章 手机用户
第三章 手机科技
第四章 手机活动
第五章 手机效应
第六章 医疗领域的手机行为
第七章 商业领域的手机行为
第八章 教育领域的手机行为
第九章 日常生活中的手机行为
第十章 手机行为的复杂性
索引
摘要
     第一章 手机行为科学 1.意想不到的回答 2015年的一个下午,我收到一封邮件,发件人邀请我给一群研究生做一个有关手机行为的报告。这是我第一次受邀以手机行为为主题做报告。鉴于手机行为是我目前研究专注的焦点,我就欣然接受了这次邀请。在准备这次报告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清楚这些听众对手机行为的了解程度。为此.在报告开始前,我询问了在场的听众,他们是否有手机,并且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在场的每位听众都举手表示肯定。我接着又问了他们凡个简单的问题,并要求他们快速写下关于这几个问题的看法。这么做的目的是掌握他们对手机行为的了解情况,并以此调整我的报告进度。与此同时,这也算是为这场手机行为报告热热场。 整场报告进展得十分顺利,我和听众们针对手机行为研究也进行了饶有兴趣的讨论。报告之后,我重新阅读了当时听众写下来的有关手机行为问题的想法,总结如下:(1)当要求快速写下两个最典型的手机特征时,绝大多数人都写下可以打电话和发短信。(2)当要求快速罗列2到3个手机行为的日常例子时,大部分入回答的是发短信、查看邮件和使用脸书(Facebook)。(3)当让他们估计已发表的有关手机行为研究论文的数量时,他们大多数给出的数字是在6篇至500篇之间,平均值是173篇。 听众们的这些回答让我感到既有趣又有些意外。首先,尽管我研究手机行为已有好些年,并且在这次报告的前几周,我也刚好完成了《手机行为百科全书》①的编撰,但是这次报告却让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了解到大众对于手机行为的直觉看法。很显然,这群研究生听众不假思索就做出回答,非常快速和非正式。但是这些看似快速和非正式的回答却反映出了一些真实并有趣的信息:普通大众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直观地了解手机、手机行为以及有关手机行为的研究。 其次.尽管我们都知道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手机,并且他们每天都使用手机,但是当看到听众的答案时,我还是感到相当意外,因为普通大众竟然对于他们的手机以及手机行为的了解如此之少。他们有点儿过度简单化了手机行为的复杂性。正如我们在本章这个概述性章节里,以及贯穿本书所有章节中所讨论的那样,现代手机、手机行为,以及手机行为的相关研究比我们想象的其实要复杂得多。这次演讲之后,我又与好几个研究机构、团体以及个人进行了沟通交流,以这种非正式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于手机行为的认识。从他们那里得到的答案也是惊人的相似:尽管他们拥有不同的背景、需求和知识体系,他们都将手机行为的复杂性过于简单化。这最终构成了写作本书的基本动机、核心主题和主要目的:描述、分析、整合以及解释手机行为的复杂性。 此外,我们现在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人会将手机行为的复杂性过度地简单化。这个现象可以由不同的理论和假设来解释。根据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直觉判断理论:(1)存在两种不同韵思维系统——直觉思维(系统1)和理性思维(系统2);(2)由于各种认知的启发式和偏见,直觉思维往往具有局限性;(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直觉思维为主,但是在付出额外努力或者提升已有知识后,人们也可以进行理性思维。就手机行为来说,人们基于他们日常使用手机的经验形成有关手机的直觉思维。但是由于各种认知上的偏见,他们对于手机行为的直觉思维具有局限性。一定程度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对于手机行为的理性思维,并促进对手机行为异乎寻常的复杂性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将使用直觉思维(系统1)和理性思维(系统2)作为主要的概念框架来分析手机行为。 在本章接下来的部分里,我们将简要讨论手机与手机行为的基本知识,以及手机行为的相关研究。与此同时,我也将对整本书进行简介,包括指出阅读本书后需要实现的两个主要目标,以此促进本书对手机行为各个方面的深入讨论,并揭示手机行为的复杂性。 2.手机 公元前490年,斐迪庇第斯(Pheidippides),一位希腊的传令官,从位于马拉松的战场跑了超过42千米到达雅典,传递希腊战胜波斯的讯息。到达雅典后,他高喊“庆祝吧,我们胜利了!”说完之后便倒地而亡。 2366年之后的1876年,一位美国发明家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时任波士顿大学语音生理学和演讲学教授,坐在他的实验室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与他的研究助理托马斯·沃特森(Thomas Watson)的通话。贝尔接通电话时说道:“沃特森先生,到我这儿来,我要见你。”自此之后,人们便开始使用电话进行有效而又便捷的远距离语音信息传送,而不再需要由人长途跋涉亲自传递信息。 大约100年后的1973年,另一位美国发明家马丁·库伯(Martin Cooper),时任摩托罗拉通讯系统部门主任,站在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上用手机给时任AT&T公司贝尔实验室的研究部门主任约尔·恩格尔(Joel Engel)打了第一通电话。电话中库伯说道:“约尔,我是马丁,我在用手机给你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