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河山有灵 岷峨记

河山有灵 岷峨记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龚静染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10018159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除了成都,蜀地的文化符号还有岷江和峨眉山—— 巴蜀地区有着奇诡而丰富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除却成都,四川仍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文化符号,本书即选取岷江、峨眉这两个蜀文化符号作为线索,爬疏历史,收集轶闻,让读者领略一江一山背后的历史沿革,以巴蜀大地为窗,管窥华夏之变迁。◎ 学者王笛倾情推荐,浸润山水灵蕴的随笔,亦可作为区域微观史的文学样本——作者行迹遍及四川,从官方档案中汲取地方山志等各种史料,亦通过随访等形式融入散佚的诗歌、竹枝词、民间传说等乡土素材,使得整部作品既是一部浸润山水灵韵的随笔集,亦可作为区域微观历史的文学样本,知识价值和文学价值并重。◎ 小城起笔的作家献给故乡巴蜀的情词—— 作者龚静染从家乡五通桥起笔,一直致力于“小城叙事”非虚构写作,作为《桥滩记》《昨日的边城》《西迁东还》之后的新作,《河山有灵:岷峨记》突破小城的一方天地,进入更广阔的时空书写,却以始终如一的情感书写巴蜀故事,串联起30个历史断面。◎ 特种纸唯美装帧、国风气韵的裸脊锁线、瘦长开本致敬传统山志 三十余幅图片,图文并茂展现巴蜀风情,裸脊锁线设计使全书可以平摊阅读;偏狭长开本古色古香,致敬古人的山志类写作。
内容简介
作者遍览巴蜀,查阅尘封史料,佐以轶事杂谈,连缀成30篇人文随笔,勾画出一幅岷江流域、峨眉山麓的地理画卷。其中15篇为《岷江记》,启于“桃花水”,收于“洗河水”,涉及沿途物候、渔产、水利、航运、桥梁、渔船、渡口等历史沿革,有自然风土,也有风土背后的人歌人哭。《峨山记》则以山为线索,从神秘的蜀山剑侠起笔,钩沉索引,在诗性的描摹中,依次形塑出文人之灵山,信徒之圣山以及探险者之宝山等多个峨眉面相,诗人、学者、高僧、军阀、政客……沉浮其间,照见时代风云变幻。贯穿始终的是一位文化寻根者的虔诚与情味。
作者简介
龚静染,作家。出版有《桥滩记》《我们的小城》《浮华如盐》《整个世界慢慢暗下来》《昨日的边城》《西迁东还》等。
目录
岷江记
岷江之春:桃花水来了
河流是大地上的一棵巨树,“波澜盛长”犹如蓬勃生长的植物。
万山深处寻江源
历史的岷江上永远有这样一叶轻舟,藏在西戎万山的深处。
六字古法中的水利密码
兴修水利其实是在加固王朝的根基,任何一个千疮百孔的皇权都坚守着这样一条基本的民生底线,在这之上又形成了一套貌似威严的政治道德。
四川盆地的一根脐带
如果说四川是个被包裹在盆地里的婴儿,那么岷江就是一根脐带。
一座江城的记忆
大佛当年是为镇江而凿,为的是“杀水”,但菩萨面带微笑,绝无杀意。
旧时岷江鱼
“立春后泛子,渔人以灯火照之,辄止不去。”
风烟望五津:古渡记
一切皆为尘埃所吞没。
从旧江河中开来的慢船
蜀人有盆地之困,就会有改变道路的渴望,而这显然不能寄希望于那些从旧时光中驶来的慢船了。
江底有部灾难史
岷江的水流之大、之急,江底犹如坟场,且不留任何碑铭,只当招收野鬼。
小桥通古今
改革开放后,女子渐摩登,那桥洞藏妖孽,不知折断了多少高跟鞋。
岷江话:一条河流的孑遗
岷江就像一个大自然的巨大录音机,录下了一点中上古时期的蜀地语言信息。
水运往事:从西坝窑说起
现实的河流与历史的激流曾经有过交汇,它们在不同时期为一地的经济带来了繁盛。
河帮菜的岷江印记
再鲜活的故事也会陷入虚无,如江水一样隐而不言。
岷江之秋:等待一场洗河水
江上千古月,岷江兀自流,它永远是以沉默来回应时空的诘问。
峨山记
从武侠小说迷上峨眉山
“惭愧书生空负手,宝刀何日斩楼兰。”
《译峨籁》中的山河遗梦
峨眉山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块世外桃源,一方只能在梦中萦绕的旧河山。
望峨:一座想象中的灵山
“蛾眉两片翠浮空,日月跳转成双瞳。”
登峨:人与山的对话
过去上峨眉山,只有爬过“八十四盘”,才能到达金顶。
九老洞中的桃花源
那深不可测的洞中仿佛藏着一股魔力,能够把一些人的生命吸附进去。
峨山顶上半轮月
在初冬的一天夜里,月亮奇大,把夜空照得终夜如昼,他又失眠了。
峨眉乱世缘
“鹤发不堪言此世,峨嵋空约在他生。”
朝峨:圣山之路
招财进宝的家伙居然也会念佛,真是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小金殿的生灭劫
一段峨眉山晦暗的历史,让人深感痛心之余,亦觉世间生灭的无常。
蒋超:一生写尽一座山
一部《峨眉山志》,就是一部峨眉山的思想史。
宝山的显现
那也是个极为喧嚣的世界,只是人类听不到它们的声音而已。
杜鹃:植物学家眼中的世界
他在植物学上的造诣不输于那只会听树的耳朵。
报国寺里的近代风云
“杀机那及禅机好,兵学何如佛学乘。”
消失的圣积晚钟
圣积晚钟非为一寺所敲,而是为整个峨山在敲。
峨眉在人间
“浩然坐何幕,吾蜀有峨眉。”
文献征引目录
摘要
     岷江之春:桃花水来了 阳春三月,开车走在岷江边上。 天气很好,阳光高照,车子缓缓地开着,在过一座大桥时,朋友突然说了一句:“桃花水就要来了!” 这句不经意的话让我非常惊讶,桃花水——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过这个词了。但我转头去看桥下的岷江,还是断流的样子,有些地方露出了滩涂,河面一片萧索,好像还未接近走出冬天的景象。但他这句话戳了我一下,心里猛地一缩。是的,只要后面的日子来一场大雨,河就又会涨水了。 人们把开春后第一场雨带来的涨水称为桃花水。 一年之计在于春,岷江好像也不例外,桃花水的到来预示着冬天的过去,而一条生机勃勃的江河即将出现在人们眼前。不知道现在民间还有没有相关的祭祀活动,但桃花水在人们的心里一定是带有仪式感的,它让河里的鱼虾、船只和人们的生计都具有焕然一新的寓意。而正是朋友的这句话,让我从桥上俯瞰岷江的同时,思绪已经沿着岷江飞得很远…… 桃花水,也叫桃华水,是“举物候为水势之名”(《宋史·河渠志》)。桃花水来临也叫桃汛。古人把不同时节出现的涨水分为凌汛、桃汛、伏汛、秋汛等,岷江几乎没有凌汛,在南方很难见到冰冻江面的情形;四川的河流是以桃汛开头的。《礼记·月令》中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唐初的学问大家颜师古解释道:“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河流是大地上的一棵巨树,“波澜盛长”,犹如蓬勃生长的植物,这是从天空的视角才能看到的意象。 过去,在春汛来临期间,岷江流经的地方都会举行一些与河水相关的仪式。如在都江堰,每年清明这天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仪式;清朝时期,每年农历三月底各地官员都要亲赴灌县,饬令成都水利同知开堰放水。但要是遇到这年雨水不丰,百姓就得去请愿,“如水来甚缓,或发水不足,则乡民千百为群,赴道台衙门,击鼓求水”。(傅崇矩《成都通览》)这个场面非常震撼,鼓声雷动,群情激昂。放水仪式的隆重体现了人们对丰年的渴望。1942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亲自主持过一次开堰放水,他先到伏龙观祭李冰,后到二王庙祭祀,再到鱼嘴开堰放水,一路过来,过程繁缛,但可以看出历代官方对水利的重视。 放水之日,观者云集,其中以“砍杩槎”最为壮观。所谓杩槎,是用来挡水的三角木架,木架腰下以竹篓镇之,竹篓内冲塞卵石,层层叠叠,截水蓄波,易筑易撤。放水之日把杩槎砍掉,水奔泻而下,即能起到控制两江水量的作用。 这个杩槎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个了不起的发明。杩槎一词的记载出现在明朝,说明明朝或者明以前就在使用杩槎了。更早的时候拦水曾放置过铁龟、铁牛、铁柱等物什,都是些极为笨重的家伙,体量庞大,一只铁龟就有六万六千斤,两头铁牛有七万斤,铸造和搬运都极为不便。后又采用过冶金贯石的方式,但耗费仍巨,效果也不好,落进水里,一样“震荡湮没,茫无可赖”。后来人们才发现竹篓效果很好,用粗木固定竹篓,制作简单,也非常廉省,最关键的是“不以水敌,诚固而可恃”。所以每年都江堰都需要大量的竹子,明正德年间,“蜀府每年亦助青竹数万竿,委官督织竹笼,络石资筑”(《灌县志》)。 车继续沿着江边开。朋友是个钓鱼迷,有闲就会去河边塘前钓鱼,桃花水一来,他又得忙上一阵了。在车上的时候,他不断给我讲他钓鱼的故事,如曾经钓起过多大的鱼,有过怎样神奇的钓鱼经历,去过什么奇特的江边,等等。他这样有钓鱼爱好的人毕竟只是少数,现代人的生活与自然实际上比较隔膜,就在他说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个人与江河的联系只剩下一根鱼竿了。 放水时的都江堰,真是壮观之极。记得有一年,我站在都江堰宝瓶口下的一座小桥上,只见下面清浪翻滚,如一匹柔滑的巨幅绸缎,扬起阵阵凉风,有种说不出的快意。奔流的水声,朝着远方而去。岷江水就这样进入到广阔的成都平原,想那些干涸土地上的禾苗在灌溉下,一定会发出咕咕咕的吃水声,农人一年的期盼就是从这股水开始。 P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