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孙中山与戴季陶

孙中山与戴季陶

  • 字数: 15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高萍萍,顾武英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30523119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有名人物,多面人生,时局变幻,掩卷可深思 孙中山,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也曾步入会党旧轨,要革命党员盖手印,效忠于他个人…… 戴季陶,有名“日本通”,曾是孙中山事业的忠实追随者,却又走入了歧途炮制谬说…… ★ 严谨求实,专业学者执笔,有根有据立论 ★ 简洁精当,十五万字,概览半世纪民主革命风云、民国要人往事,一日畅读近代史
内容简介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目前一位非凡的人物。他怀抱崇高理想,不懈革命,开创民国,翻开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孙中山的一生中,有许多追随者和得力助手,他的机要秘书戴季陶就是其中之一。本书从“生逢时代聚于一处”“亡命日本依偎扶助”“共事广州不离不弃”“创办杂志共研理论”“建立军校相伴北上”“戴季陶主义与孙中山”六个篇章讲述了孙中山与戴季陶的故事,图文并茂地缅怀了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伟大功绩,同时也深度展现了中国近代目前另一位重要的思想者、理论者和政治人物戴季陶的尽忠职守与反复多变。
作者简介
高萍萍,1980年生,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现为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文史研究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华民国史、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国共产党史研究。著有《时代经典永存留:中山陵墓的建设者》《忠孝两全情未尽:孙科》,参与撰写《民国谒陵第一人:蒋介石》等、编写《中国抗日航空史》(副主编)。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1项,参与社会科学文献重点项目1项,独立承担与主持完成江苏省社科研究文化精品立项课题1项。在国*级、省级、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目录
引子
第一章生逢时代聚于一处
一风起云涌大时代
二戴季陶日本求学,孙中山组织同盟会
三戴季陶参加革命,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第二章亡命日本依偎扶助
一戴季陶担任孙中山在日期间翻译
二孙中山由戴季陶等协助在日本创立中华革命党
三孙中山与戴季陶的日本观
第三章共事广州不离不弃
一孙中山在广州三建政权
二戴季陶与宋庆龄左右追随孙中山
三戴季陶与广州中山大学
第四章创办杂志共研理论
一孙中山的“信徒”
二戴季陶与孙中山共宣马克思主义
三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与戴季陶的考试思想
第五章建立军校相伴北上
一国民党“一大”前后的戴季陶
二戴季陶与黄埔军校
三戴季陶追随孙中山北上
第六章“戴季陶主义”与孙中山
一中国国民党首席“理论家”
二“戴季陶主义”对南京国民政府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戴季陶人生的终点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生逢时代 聚于一处 一个多世纪以前,中国积贫积弱,处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866年,中国近代目前公认的伟人、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诞生在广东香山。1891年,日后与腐朽的清政府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戴季陶出生在四川广汉。为开阔眼界,戴季陶赴日本留学,此时,孙中山正在日本筹组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后,怀着爱国报国的共同理想,戴季陶加入孙中山的革命队伍中。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戴季陶开始到孙中山身边工作,逐渐得到孙中山信任,与之一起度过一段革命岁月。 一 风起云涌大时代 堪忧逆境伟人诞生 19世纪,统治中国的清朝政府逆世界潮流而动,专制、闭关锁国。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土地和资源虎视眈眈。两次鸦片战争均以清政府的屈辱让步而告终。中国自主、独立的地位开始丧失,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19世纪中期,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开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结束标志的英国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对外扩张愿望强烈,以印度作为在亚洲扩张的基地,成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目的是想要打开中国的经济及原料市场,廉价掠夺中国原料,并对华进行商品倾销。由于中国的对外贸易此前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对华走私鸦片,攫取暴利。 1838年,清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奔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尽数销毁,是为“虎门销烟”。此举打击了英国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28日至1842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战争以中国的失败与赔款割地而告终。由此签署了中国近代目前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割让于英国,并使英国得到领事裁判权。1856年至1960年又爆发了在俄、美支持下的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即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与法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发动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致使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而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进一步丧失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逐渐被卷人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另一方面,鸦片战争的失败、领土等的丧失,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一些进步人士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形成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和运动,对封建思想起到一定冲击。鸦片战争期间,面对西方列强优选的武器装备,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揭开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序幕。之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开启“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变化的主流。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