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道德与解脱:中晚明士人对儒家生死问题的辩论与诠释

道德与解脱:中晚明士人对儒家生死问题的辩论与诠释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 作者: 刘琳娜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5311363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明代儒道释三教思想融合的大背景下,儒家士人对生死问题表现出了空前的关注。王阳明承认“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将超出生死一念抬到了“尽性至命之学”的高度,与前代儒者“论生不论死”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也启发了此后中晚明“性命之学”的热潮。“儒学能否了生死”的问题成为当时学界论争的焦点。其中,“异人”邓豁渠批判“阳明良知了不得生死”,其学问以“先天后天不相联署”为特点,质疑儒家“落情识”,不能超脱生死。阳明后学耿天台则针锋相对地指出邓豁渠是“两截学问”,并通过论述儒家思想中“死而不亡”的境界,强调“吾儒自有死生之学”,他以“真机不容已”为宗旨,认为道德情感非情缘,响应邓氏的批评。而罗近溪又与耿天台的思想相呼应,他以“生生”为核心建构儒家性命之学,将人之性命与天地生生之德相统贯。从这场学术论辩中,可揭示明代士人如何在个人解脱意识和道德意识之间寻求平衡,建构新形态的儒家生死学。
作者简介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意识
第二节行文结构
第三节文献综述
一明代思想史的研究及王学分系问题
二关于明代生死问题与三教会通背景的研究
三关于具体思想家的个案研究
第四节研究方法
一内在理路
二思想史与观念史
三思想史研究的视域转换
四研究材料
第二章中晚明儒者的生死思潮
第一节宋代理学生死观的主要论述
第二节王阳明的生死态度及其影响
第三节王龙溪与“良知了生死”之说
第四节中晚明“性命之学”的热潮
第三章良知可否了生死:邓豁渠对儒家生死观的挑战
第一节邓豁渠的生平及思想历程
第二节“先天后天不相联属”:邓豁渠的学问宗旨
一本来面目:悬绝的先天概念
二情念:弃绝的后天层次
第三节认神识为性:邓豁渠对儒学的批判
一对阳明良知学的批评
二对程颢定性书的批评
第四节各方的回应
一从儒家卫道立场的回应:耿天台
二从儒佛圆融的角度的回应:赵贞吉、管志道
三从佛教无生义理的回应:永觉元贤
第五节小结
……
第四章死而不亡:耿天台对儒家生命观的维护
第五章生生无死地:罗近溪贯通天人的生命观
第六章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