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古人的生活世界

古人的生活世界

  • 字数: 1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王宏超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10114540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古代也有反季蔬果和温室种植?古人怎么看待自己的肚子和身材?身上痒了怎么挠?近视了怎么办?古人怎么养宠物?如何度过酷暑?如何午睡?……
本书涉及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凡衣、食、住、行、玩、用,作者均作了全方位的扫描和呈现。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其中细节和引发现代人普遍兴趣话题的挖掘,使得历史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作者简介
王宏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文艺学硕士、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学科博士后。俄亥俄州立大学(OSU)、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联合神学研究院(GTU)等访问学者。近年主要研究领域: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美学史、巫术与中国审美文化等。承担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及其他项目多项;在《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饮食:五谷、肉食与蔬果
一 青菘绿韭古嘉蔬:中国人的饮食追求
二 烹羊宰牛且为乐:主副食、餐馆及其他
三 青蒿黄韭试春盘:岁时饮馔
四 桑下春蔬绿满畦:古代的蔬菜
五 一骑红尘妃子笑:古代的水果
六 二月中旬已进瓜:黄瓜及反季果蔬
七 何家笼饼须十字:市肆中的食品
第二章 逸兴:品茗、饮酒与抽烟
一 与君剪烛夜烹茶:古人茶生活
二 惟有饮者留其名:古人酒生活
三 水村山郭酒旗风:古代的酒肆
四 却餐一炷淡巴菰:抽烟
第三章 姿态:形体、感觉与时尚
一 短长肥瘦各有态:古代的身体美学
二 楚腰纤细掌中轻:肚子的审美
三 似倩麻姑痒处搔:虱子、搔痒及其雅致化
四 温泉水滑洗凝脂:古人的沐浴
五 叆叇斜窥红粉妆:古代的眼镜
第四章 娱乐:运动、游戏与休闲
一 翻身向天仰射云:射箭与投壶
二 名园蹴鞠称春游:球类运动
三 力拔山兮气盖世:角力类运动
四 梦中犹记水秋千:水上与冰上运动
五 棋罢不知人世换:棋类游戏
六 六博争雄好彩来:赌博类游戏
七 乐意相关禽对语:古人生活中的宠物
第五章 游逸:交通、旅行与游乐
一 春风得意马蹄疾:古代的交通方式
二 一生好入名山游:古人的旅游
三 画舫寻春载酒行:游船与逸乐
四 旅馆寒灯独不眠:古代的宾馆
第六章 身份:文人、女性与儿童
一 幸有良朋同雅集:文人的休闲与交游
二 长安水边多丽人:古代女性的出游
三 挑灯闲看《牡丹亭》:女性的娱乐与文化生活
四 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儿童的玩具
第七章 时间:假日、岁时与节庆
一 九日驰驱一日闲:古代的放休假制度
二 四时佳兴与人同:四季与古人的生活
三 不知人间有尘暑:古人的消夏
四 一派笙歌夜未央:夜间的欢愉
五 炼药燃灯清昼同:花灯与烟火
六 花竹幽窗午梦长:睡眠及午睡
第八章 空间:自然、乡村与城市
一 山水之中足可娱:山水与自然
二 莫将城市比山林:城市与乡村
三 竹篱茅屋真吾家:居住空间与生活理想
四 箫管迎龙水庙前:庙会与集市
五 北陌东阡看戏场:看戏与戏台
附 录 现代:西潮、都市与摩登
一 申江自是繁华地:现代都市与日常生活
二 竿灯千盏路西东:城市中的照明
三 歌楼舞馆销魂地:舞厅与城市娱乐
四 海上风行请大餐:西餐厅与咖啡馆
五 鬼工拍照妙入神:电影、照相及视觉娱乐
后记
摘要
     味觉上的追求 中国人在食物的味觉上,追求平淡自然的本味,这符合中国人的自然哲学。《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任何的人为雕琢都会使事物失真,过多的味料会遮蔽食物原本的天然之味,自然原味才是至味。“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古人称‘鲜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明陈继儒《养生肤语》)所以很多人反对用过于浓重的调料来制作食物,吃到口中的只有调料的味道,而食物的味道则湮没不见了,就像有人批评的那样:“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豕类,用料物炮炙,气味辛酞,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明陆树声《清暑笔谈》)当然,中国的食物中也有丰富多元的味道,如甜、咸、酸、辣、苦等,似乎这些味道更接近于世俗大众的味觉标准,而清淡自然的本味更有文化的内涵。视觉上的追求 中国食物的“色、香、味”,色为首,说明中国人对于食物外观的偏好。悦目是第一印象,美艳可人的外观会提升食客对食物的兴趣,也多少会掩盖其他方面可能的不足。对食物外观的追求,也各有侧重。有时强调的是保持食材本身的颜色:“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宋陆游《蔬食戏书》)“青菘绿韭古嘉蔬,莼丝菰白名三吴。”(宋陆游《菜羹》) 有时强调的是在烹饪过程中对火候恰到好处的把握。清人袁枚有名的《随园食单》中提到“红煨肉”的做法:“或用甜酱,或用秋油,或者不用秋油、甜酱。每肉一斤,用盐三钱,纯酒煨之。亦有用水者,但须熬干水气。三种治法皆红如琥珀,不可加糖炒色。早起锅则黄,当可则红,过迟红色变紫,而精肉转硬。”火候的把握妙在一瞬之间,而这个时刻并非靠机械的时间来确定,而是依靠烹饪者的经验和感觉,恰如艺术家的直觉一般,做菜的过程也随之艺术化了。 有时追求的是食物之间色彩的搭配,使之错落有致,和谐统一。陆游的诗歌,尤其注意描写食物的色彩:“黄甲如盘大,红丁似蜜甜。”“素月度银汉,红螺斟玉醪。染丹梨半颊,斫雪蟹双螯。”(以上《对酒》)“鸡跖宜菰白,豚肩杂韭黄。”“□香红糁熟,炙美绿椒新。”(以上《与村邻聚饮》)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有时追求的是食物的造型逼真生动,做出以假乱真的效果。佛教有食素的传统,但时间既久,不免有荤腥之念,于是有人发明出了以假乱真的用素食做成的“荤菜”,如唐代的崔安潜是佛教信徒,他“以面及蒟蒻之类染作颜色,用象豚肩、羊□、脍炙之属,皆逼真也”(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至今在一些寺庙中,还能吃到这类的食物。名称上的追求 中国人对食物的讲究,也体现在对食物的命名上,在菜肴的命名上花了大量的心思。菜肴的名字或雅致、或通俗、或巧妙、或有趣,有时人们会忘记菜的味道,但其名字却成了被人长久回味的对象。有些菜肴本是普通常见的,但往往因为一个名字而广为流传,如东坡肉、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等。还有如蒙古族的全羊席中,有一百多道菜,名字中却没有一个“羊”字,堪称绝妙: 采闻灵芝(羊鼻)、凤眼珍珠(羊睛)、千层梯丝(羊舌)、水晶明肚(羊肚)、吉祥如意(羊髓)、七孔设台(羊心)、文臣虎板(羊排)、烤红金枣(里脊)、酿麒麟顶(盖头)、鹿茸风穴(羊鼻)、金铳猩唇(上唇)、金熠翠绿(精肥肉)、凤眼玉珠(羊睛)、天开秦仑(耳根)、百子葫芦(葫芦门)、扣焖鹿肉(熟肉)、菊花百立(羊髓)、金丝绣球(羊肝)、甜蜜蜂窝(羊肚)、宝寺藏金(干肉)、虎保金丁(鲜肉)、御展龙肝(羊腰)、彩云子箭(羊肺)、冰雪翡翠(羊尾)、丝落水泉(羊舌)、丹心宝袋(羊心、散丹)、八仙过海(肚、心、胸、葫芦、散丹、腰子、肝、蹄)、青云登山(羊蹄)等。(王歆辉《中国蒙古族饮食文化初探》) 但花样翻新的名目带来的麻烦是,食客只见其名却不知实际为何物,过分追求新奇、雅致,却失去了名称本该有的指涉功能。P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