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转型——基于多案例的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转型——基于多案例的研究

  • 字数: 23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作者: 刘海蓝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366090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对于以教学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转型是其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核心。通过梳理建国以来应用型人才的历史演变历程与阐述高校的类型分化,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属于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转型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应该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转型?围绕着这三大问题,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构建理论解释模型;根据理论解释模型并结合浙江省的具体案例,阐明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转型的影响因素或成功的原因。这三所学校深受学校发展历程的影响,具有历史的积淀性;浙东文化经世致用、经史并重,知行合一、注重创新,求真求是、义利双行的精神影响着人的认知与行为。组织外部的经济发展与公共政策给学校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使人才培养的改革获得合法性。学校要控制外部环境,要有锐意改革的精神,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通过解释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假设: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转型是多方主体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其他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绝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针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转型要从国家、高校、校企之间、个人等方面加强改革与发展。
作者简介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职业教育研究。在比较教育、现代大学教育、高教探索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其他省市级课题多项。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问题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地方本科院校
1.2.2 人才培养模式
1.2.3 应用型人才
1.2.4 变革与转型
1.3 文献回顾
1.3.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研究
1.3.2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3.3 已有研究的总结与研究空间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应用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与理论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依赖理论
2.1.2 新制度主义理论
2.1.3 复杂系统理论
2.2 基本假设与理论构建
2.2.1 基本假设
2.2.2 理论构建
2.3 理论模型的构建
2.3.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想
2.3.2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转型的理论解释模型
2.4 小结

3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实证分析
3.1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
3.1.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演变
3.1.2 高校的分类
3.1.3 地方本科院校的类型与定位
3.2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证分析
3.2.1 问卷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3.2.2 数据统计
3.2.3 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4 知行合一:N学院“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
4.1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
4.1.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立期(1983—1998)
4.1.2 人才培养模式的模糊期(1999—2008)
4.1.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回归期(2009年至今)
4.2 “双核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2.1 培养目标
4.2.2 专业与课程设置
4.2.3 教学方法与评价
4.2.4 师资队伍
4.2.5 组织制度保障
4.3 小结

5 分层分类:W大学“多岗位适应”的人才培养
5.1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
5.1.1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期(1984—2004)
5.1.2 人才培养模式的模糊期(2004—2006)
5.1.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回归期(2006年至今)
5.2 “多岗位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5.2.1 培养目标
5.2.2 专业与课程设置
5.2.3 教学方法与评价
5.2.4 师资队伍
5.2.5 组织制度保障
5.3 小结

6 行业导向:C学院“三型两能一高”的人才培养
6.1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
6.1.1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期(1999—2004)
6.1.2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期(2005年至今)
6.2 “三型两能一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6.2.1 培养目标
6.2.2 专业与课程设置
6.2.3 教学方法与评价
6.2.4 师资队伍
6.2.5 组织制度保障
6.3 小结

7 变革与转型的解释分析
7.1 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
7.1.1 发展历程的依赖
7.1.2 地域文化的传承
7.2 组织外部的影响
7.2.1 经济因素
7.2.2 公共政策
7.3 组织内部的变革
7.3.1 办学理念
7.3.2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变革
7.3.3 内部制度保障
7.3.4 关键行动者的作用
7.4 组织之间的竞争合作
7.4.1 合作的主要形式
7.4.2 相关管理与制度
7.5 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2.1 加强国家的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
8.2.2 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人才
8.2.3 高校锐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8.2.4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提供多种发展路径
8.3 本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8.3.1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8.3.2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