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日西风吹雨点:陈衡哲传(精装)

一日西风吹雨点:陈衡哲传(精装)

  • 字数: 2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作者: 鸿儒文轩 王玉琴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68431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8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陈衡哲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人生线索中,围绕陈衡哲女儿、学生、教师、学者、作家、妻子、母亲等多重身份,联系历史流光,寻绎陈衡哲各个侧面、各种角色的魅力和价值,以使这段被尘封了许久的智慧光芒启迪今人,光照后世。
目录
一、末世书香
二、自然之子
三、童蒙受教
四、千里求学
五、违抗父命
六、蓄势待发
七、远赴重洋
八、黄金六年
九、异国文缘
十、学成归来
十一、文学先驱
十二、杏坛学者
十三、贤母良妻
十四、乱世屏风
十五、心的选择
十六、遗世独立
十七、馨香绵长
附录:陈衡哲生平事略
后记
摘要
     回到茫茫人海的大上海,陈衡哲再一次来到女子中西医学堂,但她感到自己终究不会走医学的路,又何必勉强自己继续留下来呢?1911年春天,陈衡哲无奈弃学,只身来到苏州常熟姑母家居住。 在《纪念一位老姑母》的文章中,陈衡哲详细记录了她在这位姑母家的生活。从陈衡哲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姑母是一位有着慈母情怀而又忧国忧民的老妇人。 老妇人名陈德懿,是父亲陈韬的大姐,比陈衡哲大40多岁。这个身材高大的老妇人才华横溢,德行高尚。她做诗、读史、写魏碑,既烧得一手好菜,也精通传统的中医。由于姑父早逝,姑母一个人主持着一个人数众多的大家庭。陈衡哲离开上海之后,无处存身,全身投靠这个自幼就很赏识她的老姑母,老姑母给了陈衡哲无微不至的关爱。 有一次,姑母带着杜诗和自己的近作、食盒,与陈衡哲乘一艘小船去游湖看山。她在船上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杜诗之后,忽然站起来,背着双手,迈出小脚,在小船的舱中踱来踱去,口里念念有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吟诵到这儿,这位60多岁的老太太站住了。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 “阿华,你知道吗?庇护穷困的读书人,一直是我从前的梦想,现在啊,我连自己的儿孙也庇护不了啊!” 原来,陈德懿的儿子娶了个吸鸦片的老婆,这个女人现在把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孩子都带上了吸鸦片的不归路,现在儿子一家全有鸦片瘾,家里几十年的大宅子,还有一座大观园一样的花园,看样子不久就要卖给别人了! 想及自己的晚年,自己的儿孙,以及自己以后很可能要在某处小屋子里终老此生,老太太不仅感慨有加。 陈衡哲能理解老姑母的心情,她诚恳地说:“但是,姑母,您现在是庇护着我这样一个苦孩子啊!”听到这样的话,姑母高兴起来,立刻对随侍的佣人说道:“去把菜热一热,拿来我们吃酒吧!我同二小姐,要好好地看看湖光山色呢!” 于是姑母和内侄女两人,吃着,笑着,谈着,把各自的忧愁都忘了。 有一次,陈衡哲害了疟疾,贫病交加的窘况,让陈衡哲对人生有了些许的无望。精通医药的老姑母亲自为她寻医问药,陈衡哲病情有所好转之后,姑母每天在一个小洋炉子上给陈衡哲炖鸡汤,并为她做各种清淡而又滋补的菜肴。 在姑母两个多月精心的照顾下,陈衡哲的疟疾好了,而且她以往郁郁寡欢的心情也随着病体的恢复而明朗起来。得益于相对的清闲,陈衡哲在此期间自学了一些像《尚书》这样的经典,背诵了李白等人的诗歌,靠着字典的帮助,学习了英国文学,翻译了一些英国文学作品给老姑母消遣。可以说,在寻求光明道路的探索过程中,老姑母伴随陈衡哲走过了一段最黑暗、最痛苦的日子。就在陈衡哲避难一样地呆在姑母家苦苦等待机会、养精蓄锐之时,她身外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样一个山雨欲来的时代,也在不断地考验着陈衡哲的选择,激起她对社会、对人生新的思考…… 在陈衡哲还呆在四川期间的1908年,中国晚清朝廷的两个优选统治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辞世。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间隔只有10个时辰,相隔不足1天。据现代医学专家检测,光绪皇帝是在慈禧辞世的前一天身中砒霜之毒,毒发身亡。①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戴逸在其论文《光绪之死》中分析道:“以当时的条件、环境而论,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主使、授意,谁也不敢、也不能下手杀害光绪。”②不管这个结论能否经得起推敲,有一点确实毋庸置疑,在权大于法的封建王朝,拥有绝对权力的优选统治者如果不想自我约束,确实可以在某个时刻,在自己主政的特殊时机,为所欲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有时只是权力之徒嘴里玩弄的高级词汇。随着两个优选统治者的先后辞世,大清近300年的基业被转交到不足3岁的末代皇帝溥仪手里。 P53-5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