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战斗的日子

战斗的日子

  • 字数: 7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 作者: (美)里克·阿特金森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04710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三届普利策奖得主14年心血巨献 ,每一句都有史料支撑。再现盟军从登陆西西里到攻下罗马的殊死战斗,诉说无数“为自由而死”的悲壮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盟军从入侵西西里,到最终攻下罗马城的战争进程,重现了恢弘壮烈的意大利战役:集结的号声伴着奔涌的海浪将冲锋艇送上西西里的金色海岸,轰鸣的钢铁战车履带碾过萨莱诺平原坚固的防线,呼啸的战机在塔兰托港投下雨点般的炸弹……一幅雄浑与悲壮共同挥就的画卷徐徐展开。不堪重负的艾森豪威尔,无畏却自负的马克•克拉克,天纵奇才的巴顿,偏执、激情的丘吉尔、运筹帷幄的坎宁安、四面楚歌的墨索里尼……从将军到士兵,从政客到平民,无数生命轨迹在这段历史中汇聚、燃烧。这是进攻第三帝国的第二阶段,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战争迫使美国肩负越来越多的战场责任,也磨砺了美军的战斗力和意志力。崎岖的地形、严苛的气候、强大的敌人,战场形势已然明晰:要么杀敌,要么被杀。正是在意大利战场上,美国军队从新手蜕变为主宰二战局势的强大力量。
作者简介
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曾任《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和编辑25年,获得16项与新闻报道、军事历史等有关的重量级奖项,是目前美国拥有代表性的军事历史学家。 里克·阿特金森生于德国,从芝加哥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便辗转世界各地,先后为《匹兹堡太阳早报》《堪萨斯城时报》《华盛顿邮报》负责国防、外交、情报方面的新闻报道。长期的战地报道生涯和与将士的亲密接触,使他先后写下《与士兵同战》《漫长的灰线》和《十字军东征》等超级畅销作品。 “二战”解放三部曲为其近期新力作,全面记录了“二战”中欧洲及北非战场大型战役,被公认为最重真实、重记述、重人性的史诗级巨作,对“二战”历史研究作了极大的补充。 里克·阿特金森荣获三届普利策奖等16项专业大奖 作者荣获 1982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1983年利文斯顿新闻奖 1984年冠军媒体奖 1989年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1989年莫顿明茨新闻调查奖 1990年玛莎·阿尔勃朗特别奖 1999年普利策优异公众服务奖 2003年普利策历史奖 2003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2003年联邦政府历史学会亨利·亚当斯奖 2007年杰拉尔德·福特杰出报道奖 2009年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奖 2010年普利兹克军事图书馆文献“终身成就奖” 2013年诺威治大学军事史名誉博士 2014年塞缪尔·艾略特军事历史“终身成就奖” 2014年美国米德兰作家协会“年度很好非虚构图书奖”
目录
序幕“三叉戟”会议1
第1章跨越地中海27
以杀戮终结灾难28
优选统帅的烦恼47
风暴似乎永不平息59
战争是世间好看丽的景象70
第2章燃烧的海岸77
独眼巨人之地78
钢铁兄弟,德意志95
死于友军之手110
腐蚀英雄的灵魂120
第3章岛屿堡垒131
孤军深入的蒙哥马利132
攻占西西里岛首府139
恶魔之首崩坏147
不明原因发热154
“大红一师”的不幸162
墨西拿,新的起点174
第4章萨勒诺之战191
摇摆不定的小轴心192
阴谋与反阴谋200
钝化的劲旅212
“黑色星期一”234
残酷的序曲247
第5章尸野腹地261
“鬼城”那不勒斯262
“寒气逼人”的冬战273
险恶的腹地282
毒气沸腾的巴里293
第6章无望的苦寒307
小城宿命308
被弃后的闲逸324
一场暴徒之战329
丧生之勇339
第7章战场上的赌局355
丘吉尔抛出的“鹅卵石”356
强渡拉皮多河363
“比斯坎”号的囚徒387
第8章死亡圣地聂图诺395
鬼魅的锚地396
罗马前战—卡塞塔410
突袭奇斯泰尔纳424
第9章杀戮场439
如何占领卡西诺440
地狱般的滩头456
“复仇者行动”476
第10章“四骑士”:战争、饥荒、瘟疫和死亡487
美式“总体战”488
山丘争夺战496
人性是生存的“绊脚石”517
第11章安齐奥僵局529
维苏威大灾难530
给他们点厉害尝尝543
你们都是勇士,你们都是君子551
成就伟大事业的前夕560
第12章进军罗马575
攻破“古斯塔夫”防线576
一场第五集团军的表演593
撕开卡西诺前线611
罗马“不设防”621
尾声最后的进军637
摘要
     以杀戮终结灾难 1943年7月的骄阳灼人双眼,烘烤着白色的城市,将暗红的海水映成银色。士兵们或挤在商贩遮阳棚的阴影下,或簇拥于一直延伸至港口的雪花石膏建筑的背阴处。汗水濡湿了他们的衣领和袖口,特别是那些身穿厚重人字斜纹布军装的作战部队。有些人摘掉了领带,将其仔细叠好塞在腰带下,以便能迅速拿出来戴上。司令官正沿着码头而来,每个人都知道,如果被小乔治·S.巴顿发现没戴钢盔或领带,就会被罚款25美元。 被盟军占领8个月后,阿尔及尔已经挤满了士兵:美国人、英国人、新西兰人、廓尔喀人……而商船海员在夜间行走时总会握着手枪,以防备出没于港口的强盗。士兵们大摇大摆地走在林荫大道上,穿过露天市场,朝阳台上的姑娘们吹口哨,或随手翻翻店铺里的物品,看看还有没有什么纪念品。 在戴红色毡帽的法属塞内加尔人或胡子拉碴、留着辫子、身穿条纹斗篷的摩洛哥民兵聚集的地方,总有身穿丹宁布衬衫、头戴白帽子的水手混迹其中。德国战俘唱着《艾瑞卡》,在卫兵的看押下,列队走向将把他们送往新大陆战俘营的“自由轮”。身穿战斗服的英国老兵们回敬以一首叫《阿拉曼》的下流小调:“呔嗬,呔嗬,混蛋们有多远滚多远……”美国人则高唱着《比塞大省的格蒂》,据说其歌词已发展到200句,每一句都很淫秽。“你的鞋子里有沙子!”他们相互叫喊着(在北非,这句话的意思是“祝你好运”),并带着会意的表情伸出食指来表示“I”,意思是“入侵”(invasion)。 有轨电车叮当作响地超过满载着葡萄酒的大马车,却又被呼啸而过的吉普车超越。尽管艾森豪威尔曾对“带有将官标志”的指挥用车签发过一道特赦令,但超速驾驶在军中实在太过普遍,以至于宪兵们不得不扣押违规者的车辆。大多数阿尔及利亚人会选择步行,或使用自行车和手推车,据一位目击者叙述,这里有“任何一种你能想象到的马车:双轮马车、四轮马车、单马马车、运货马车、双轮单座马车和四轮敞篷轻便马车,简直应有尽有”。 年轻的法国人戴着窄边帽,身穿磨旧的夹克在大街上漫步。阿拉伯男孩们穿着从士兵背囊中偷来的肥大裤子,蹦蹦跳跳地穿过小街小巷,他们的裤腿几乎都磨破了两个大洞,臀部还印有裤子前主人的姓名和序列号。衣衫褴褛的乞丐戴着面纱,穿着旧军用床罩改制的长袍,而这些床罩也曾充当过死者的裹尸布。在阿尔及尔,专享穿丝袜的女人是阿菜蒂酒店酒吧中的妓女,尽管军事当局已在5月下达了禁止卖淫的命令,但她们仍然是这座城市里最有钱的上班族。 比这一切都重要的是,1943年7月4日中午,在这座城市时尚的街区米什莱大街上,一支法国军乐队演奏了他们并不熟悉的乐曲《星条旗永不落》。在木管乐器和大号后方,伫立着粉刷一新的马蹄形拱门,露出了圣乔治酒店锯齿形瓦片铺就的屋顶,盟军驻北非司令部就设在这里。院子里,棕榈树树影婆娑,微风中还掺杂着九重葛的香气。 国歌演奏得并不流畅,结束时,海军中将亨利·肯特·休伊特仍然保持着敬礼姿势。艾森豪威尔站在他的右侧,同样一动不动地敬着礼。他曾试图取消一切庆典活动,以便能够集中精力处理手头重要的工作,但英国人坚持要为他们的美国表兄举行一场简短的庆祝仪式。在最后的音符消失后,礼炮响了起来。掠过这座城市中建筑物低矮而平坦的屋顶,以及壮观的阿尔及尔湾,休伊特看见皇家海军“梅德斯通”号军舰上腾起了一股灰烟,随后便听见第一声炮响。“梅德斯通”号的炮弹越过防波堤射向外海,烟雾一股接着一股,轰鸣一声接着一声,在山丘中回响。 19响、20响、21响……休伊特放下了举着的手,但礼炮仍在继续,他用余光嘌了一眼,发现艾森豪威尔的右手仍贴在卡其军帽旁。美国海军放礼炮最多是21响,不同的是,陆军会在独立日鸣放48响礼炮,每一响代表一个州,现在,“梅德斯通”号的舰员们则沿用了这一礼仪。休伊特再次举手敬礼,直到炮声停息下来,从此,他将这个姊妹军种间的区别牢牢记了下来。 仪式结束后,休伊特匆匆穿过院落,踏过大厅里的马赛克地板来到自己的办公室。沿走廊继续向前,便是艾森豪威尔位于角落处的套房。圣乔治酒店的每一个角落都挤满了参谋人员和通讯(现称通信,为满足阅读习惯,本书沿用旧称)设备。8个月前,在对北非发起进攻前夕,盟军优选指挥部表示,需要700名军官以充实总部各个岗位。 随后,一名指挥官提出抗议,认为这个数字比真正所需的人数“多了2~3倍”。可现在,军官人数已近4000,其中包括约200名上校和将军。副官、文员、厨师以及各种各样的副手使得盟军总部的人数达到了1.2万。通过7条海底电缆传入和传出阿尔及尔的军用通讯量已经占了陆军部通讯总量的2/3。但没有哪条电报比今天早上签发的密令更加重要:“执行‘爱斯基摩人行动’。” 休伊特从未这么忙碌过,甚至连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也无法与眼下相比。当时,他指挥海军特遣舰队将巴顿的3000名士兵从弗吉尼亚运往摩洛哥,整个航程危险重重,但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