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时期美学译文中的

新时期美学译文中的"现代性" 1978-1992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赵禹冰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10016183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新时期美学译文“现代性”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作者意在重返新时期西方美学汉译的历史情境,从跨文化的视角考察“现代性”概念的本义,及其在离开原产地传播到中国文化场域中所遭遇的种种变形、调适、重组与再造的过程;进而探讨“现代性”概念在新时期中国美学理论建构过程中所起到的“起承转合”的关键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现代性”问题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学术思想界众说纷纭的热点话题。本书意在重返新时期西方美学汉译的历史情境,从跨文化的视角考察“现代性”概念的本义,及其在离开原产地传播到中国文化场域中所遭遇的种种变形、调适、重组与再造的过程;进而探讨“现代性”概念在新时期中国美学理论建构过程中所起到的“起承转合”的关键作用。对“现代性”问题之所以优选为文学、艺术领域所关注,最集中地反映到美学译文中进行了讨论和反思。西方早期现代性理论早在上世纪20年代,经由鲁迅、周作人、卢勋、袁可嘉等人的译介就已进入中国学界。新时期以后,伴随着海德格尔、弗洛伊德、法国“新浪潮”观念以及贡布里希、波德莱尔、本雅明等多种现代性观念的汉译和讨论;贝尔、詹姆逊、韦伯、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等人的后现代理论的大规模译介与传播,“现代性”命题经历了重返中国学术思想界;对于“现代性”的认识逐步历史化、多元化;再到反思和批判“现代性”。中国学界有关“现代性”之认识的深化过程即新时期中国美学理论之建构过程。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20世纪前期美学译文中的“现代性”问题
第一节“二周”与西方“现代性”文艺思潮的早期译介/11
第二节尼采译介与中国人的“现代性”初体验/24
第三节诗人的敏感:审美“现代性”的译介与发现/35
第四节“十七年”文艺理论译介中的现代性话语/48
第二章新时期“现代性”译介浪潮
第一节“文化大讨论”与《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丛书/71
第二节“科学精神”与《走向未来》丛书/81
第三节“美学热”与《美学译文丛书》/90
第四节聚焦《世界美术》的西方艺术思潮译介/95
第三章现代性之“新”的困惑
第一节怀疑“现代性”从“时间”开始/115
第二节传统变先锋:“现代性是一种有着本质区别的艺术观”/141
第三节贡布里希译文对新时期艺术观念的影响/152
第四章“光晕消失”的现代性
第一节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译介及“现代性”定义/167
第二节本雅明对“现代性”言说的理论拓展/183
第三节“新的美学”之本土衍义/199
第五章后现代主义:审美现代性的终结
第一节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与“现代性”危机/219
第二节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现代性对抗后现代性/245
第三节后现代主义对“逻各斯”的解构/254
余论/272
附录/277
参考文献/307
后记/31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