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正在变化的天空——一位小说家的纪行

正在变化的天空——一位小说家的纪行

  • 字数: 1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 作者: (英)诺曼·刘易斯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3608929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不同于其他的旅人,诺曼·刘易斯对原生态文明之境有着深切的迷恋。在遍历南欧、西非、东亚和中美洲的旅途中,他避开安全舒适的道路,尽可能地深入不毛,探寻那些保有其独特风俗与灵性的国家。于是在本书中,你可以读到利比里亚的神断法,海地的巫毒法师,印第安人的酒桌礼节,古巴街头的政治流言……书中跳跃着丰富的色彩、欢乐,并充满春天万物生长的生命魅力。一切都在这个讲故事高手的笔下绽放着…… 诺曼·刘易斯的写作简单、清晰,充满好奇心与幽默,同时少有的在那个年代对食物进行较多的评论。本书虽然是深度游记,但因作者直接、幽默的叙述,使之读起来别有一番味道,同时提供了深度研究当地人文历史的资料。
作者简介
宋阳波,2010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经济金融系,2015年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热爱历史、文学与文化现象研究,其中以西方宗教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为主要兴趣。
目录
作者注
前言
译者前言
第一章 加纳的上流生活
第二章 “塔博曼令我们劳作”
第三章 伯利兹短章
第四章 韦韦特南戈的静夜
第五章 危地马拉——独裁者被刺之谜
第六章 真正的人
第七章 古巴短章
第八章 多米尼加共和国
第九章 加勒比海上的“非洲”
第十章 从和平出发的路
第十一章 老挝佳节
第十二章 个人主义者
第十三章 金色果阿
第十四章 莫伊人
第十五章 仰光特快
第十六章 屠杀之城实录
第十七章 伊维萨
第十八章 伊维萨暗杀案
第十九章 重遇斗牛
摘要
     第一章 加纳的上流生活 这片土地过去被称为黄金海岸,而现在名叫加纳;如欲前往一游,须牢记在心的是,那些从以往黄金海岸归隐的老人提供的建议,往往带着缅怀过往的浓墨重彩。他们会将那儿描述为蛮荒不化的“白人之墓”,旅人切勿遗漏任何合理的预防措施,路上须紧随当地游民的脚步,将财物放进防蚂蚁的金属箱锁好,以及频繁地从靴子上擦掉霉斑。我受此宣传的蛊惑,甚至在离开伦敦之前就买了一双防蚊的靴子。它们由细软皮子所制,在脚踝处包裹甚紧,穿起来一直提到将近膝头,其下可用带子绑紧。这双靴子我只在旅店房间里私下穿过一次,发现把它们和卡其色斜纹短裤一块穿上的话,我看着简直像个怪异的白人舞者。之后我就将它们束之高阁。买这双靴子只是个象征行为。我注意到,对于今日阿克拉的欧洲人,光头不戴帽走在正午的烈日之下被视为一种荣耀。而暮后小酌的习惯似乎也跟着遮阳帽一块消失无踪了。只要愿意,在任何时候都能跑到酒吧里来上一品脱上好的德国或丹麦淡啤酒。阿克拉天气炎热,但比不上纽约最糟糕的时候——旱季——也没有那么潮湿,而且海边总能吹来一股大西洋上的凉风。 阿克拉是个欢声笑语、熙熙攘攘的小镇,构成其建筑骨骼的是一片老式殖民地风格的拱廊大楼——其中的一些依稀能看出荷兰或丹麦风格。街道按着英国的方式,在各个方向都被截短了一段。拥挤的波纹铁棚屋堆在镇子中央,城郊围着一片宽阔的园林,镇里还星星点点地散布着几处现代建筑,看上去就像巨大的家具残片。一如既往,英国人没能——而法国人在其殖民地总能做到——将海边建出一条令人愉悦的林荫大道。海浪不断拍击岸边,片片崩碎,可这景象从海边的仓库后边就无缘得见了,这些仓库盖起来的时候正值贸易方兴未艾,商人们甘愿推延奢华的生活,只为从黄金海岸大赚一笔,并在疟疾或黄热病攫去他们的生命之前,满载回到英国。街道被一团团缓慢移动的人群所占满:男人们身披宽外袍,女人们穿着维多利亚或爱德华时代样式的裙子。这种服装最初由传教士带入,但现在光从其材料就能看出,它已经被转化而附带了一抹野蛮而花哨的色彩。这些棉布的印染风格值得一提。它们原产于非洲本地,在曼彻斯特、布鲁塞尔和巴黎制成,而尽管它们让人想起惊艳的印度纱丽,其图案背后仍然隐藏着某种狂热与天启般的味道,透出纯粹的非洲气息。据说好看的花布是由西非艺术家根据自己梦中所见绘制的,作者有时在一块布上混搭各种抽象的符号与写实的图案,营造出一种麻醉与邪魅的质感,就像《棕榈酒醉鬼》中绘声绘色的一段似的。深蓝色的鸟儿从僵硬的树木组成的苍白森林中飞掠而过;银色的马匹腿上缠着毒蛇,狂怒地冲进墨漆般的天空,另一边一片让人毛骨悚然的丛林里,金属质的昆虫在藤蔓间闪闪发光;拉斯科洞窟中的黑肤弓箭手穿过金灿灿的田野追逐着长颈鹿、金莺鸟和老虎,盾牌一般大的秋叶在他们的肩头跳跃翻腾。为什么欧洲女人几乎从不穿这种料子呢?在伦敦和巴黎明明有几间偏远的店子能买到。恐怕是担心这么做会不见容于大众吧。 令人讶异的是,英国人倒是对这种环境驾轻就熟,可说是不顾非洲的骄阳、色彩,以及那种沸腾的生气,成功地再现了一点英国生活的味道。例如,加纳的非洲市民相比达喀尔人而言,在行为上可谓矜持。实际上,很难想象一个世纪的独立就足以将黄金海岸生活中的英国味儿祛除掉:烹饪(温莎浓汤和牛排腰子馅饼),不同阶级的规矩,须着法兰绒参加的舞会,茶聚,以及谈话中以板球所做的各种比喻。就连阿克拉城郊的一片栅栏的涂色,也是大不列颠及其领土之外绝见不着的一种变了色的苹果绿。阿克拉的中产非洲人日常的生活环境,也与伦敦城郊的同阶级人群并无二致。人们也像英国人一样对怪脾气与假作幽默趋之若鹜:画着扑腾的中国鸭子的墙纸,灵丁丁图案的书夹,胖老头形状的小酒杯,装成洋娃娃样子的电话,墙上烙画的格言警句,以及后园里陶塑的欢乐仙子们。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