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未必说

未必说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叶匡政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3964040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未必说》分为“文化的意外”“传统的镜像”“历史的蒸馏”“智识的张力”四辑,视野广阔,睿智理性。文章常以传统文化观照现实人生,并化用到对世事的判断上,打通了中国传统与当下的诸多通道。这些文章没有简单的臧否,白描式的刻画与论述中,寄托着对现实冷静的思考和对文化深刻的理解。
作者简介
叶匡政,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1969年4月出生,祖籍安徽太湖县,合肥人,现居北京。1986年开始在文学杂志发表诗作数百首,曾对中国城市的汉语诗歌表达产生过重要影响,著有诗集《城市书》、文化评论集《格外谈》、长诗《“571工程纪要”样本》等,编有《孙中山在说》《大往事》等书。主编过“华语新经典文库”“非主流文学典藏”“独立文学典藏”“独立学术典藏”等多套丛书。2006年10月发表《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等一系列文化批评文章,在文化及学术界引起反响,成为新世纪以来的标志性文化事件。在各类报刊发表过一千多篇时政与文化评论。获过台湾第一届双子星国际新诗奖及国内十多种诗歌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金奖、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奖等,2010、2012年入选“华人百大公共知识分子”。《南方周末》《南都周刊》《新京报》《北京青年报》、香港东网等30多家海内外华文媒体的专栏作家。现为香港《凤凰周刊》主笔、信孚研究院研究员。
目录
第一辑 文化的意外
声音曾被视为文学的生命
文学需要语言的觉醒
艺术的“意外之声”
散文的述而不作
阅读是优选的悼念
画出你不知道的世界
周庄的“隐逸”之骨
有人领了金扫帚奖
对寓言有一种偏爱
人伦之情是成长的基石
活在民族的语文中
洛夫的诗宇宙
治愈、帮助与安慰
海洋造就的硬汉
另类歌手的文学之旅
战争与喜剧
第二辑 传统的镜像
养心之难在慎独
公文的 “诚意溢出”
别把罪责都推给传统
爱的匮乏症
儒家如何看自杀
当“庸”成为一种恶
“民本”思想的原则
社会的合作理性
“危言”与“言孙”
孔子改革了什么
人格才是真学问
儒家也有“幽暗意识”
孝之深爱
孔子的快乐教育
“以意逆志”与“隐微写作”
别误读了“王道”
“守望相助”的慈善之源
也说“内圣外王”之道
第三辑 历史的蒸馏
庙会的民间信仰
历史是不证自明的真理
魏晋风度和浪漫精神
儒家与欧洲民主的启蒙
“托古改制”的画蛇添足
顾颉刚的“颂歌”
敦煌学的生命
中国细节的复原
谈五四之“旧”
逃难者的天堂
第四辑 智识的张力
给荒原以自由
边界意识
水与生存
公共意识的养成
“雅好”和“雅贿”
书信的拍卖
大地震能否唤醒生态良知
知识范式的转变
黑杨荒诞剧
英语这只“拦路虎”
摘要
     声音曾被视为文学的生命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注定会引发一场重量的喧嚣,而且可能是诺奖设立以来优选的一次喧嚣。因为他的获奖,不仅会震动文学界,也会让音乐人和歌迷们加入这场文学的狂欢中。你会听到各种争议,也会看到各种阐释和解读。 鲍勃·迪伦身上的标签太多了;民谣教父、民权代言人、抗议领袖、诗人歌手、摇滚巨人、时代旗手、反战歌者、叛逆者等等,他的每一个标签、每一段经历、每一种观念都可能成为阐释他的依据,其中还包括对音乐或文学本体的反思。所以,他的获奖引发喧嚣并不奇怪。人们谈论的其实不是鲍勃·迪伦,而是自己理解的文学、艺术与生命观。 我听到鲍勃·迪伦获奖的消息后,第一直觉是,诺奖终于想起了文学的另一个伟大传统——声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被视为西方文学源头的《荷马史诗》,就出自游吟诗人之手。鲍勃·迪伦的获奖,无疑是在向这个伟大的文学传统致敬。我们今天形成的文学观与印刷品的普及有关,即使对诗歌来说,也更多地注重文本的精神和思想深度及想象力的创新,对它所呈现的声音之美并不在意。但在口口相传的年代,诗歌呈现的声音与韵律之美,甚至比诗歌所要表达的含义更重要。语言的音韵之美否,曾是评判文学的重要标准之一。 《荷马史诗》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它的文本所表达的情节和意义,更因为它风格化的语言,被视为西方古典韵律学的伟大成就。如《伊利亚特》主要使用的六音步长短短格有极强的节奏感,它会出现固定的短语、饰词,不断地重复、回旋,这不仅便于诗人记忆,也呈现出语言独特的旋律之美。你读鲍勃·迪伦的歌词,虽是英语,但也有这个特征,只不过它的节奏是现代的、的。 显然,可以歌唱的诗歌与纯粹书面表达的诗歌,在语言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可以歌唱的诗歌往往不会像纯粹书面表达的诗歌那么复杂,有那么多的隐喻,前者表达更简洁、直接,含义相对单纯,语言更有节奏感。所以鲍勃·迪伦的诗,比起与他同时代的美国诗人的诗来说,要简单一些。但正因为简单,他的作品的接受人群范围会更大,甚至影响了一个时代,而不仅仅是那些喜爱诗歌的人。 诺奖的颁奖理由是“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但鲍勃·迪伦的这种“全新的诗意”极难通过翻译呈现,它与英语的声音和韵律有关。你只有非常熟悉英语诗歌的历史,才能真正体会他诗中的那种微妙而难以言传的美,以及他的创新之处。 金斯堡在谈到鲍勃·迪伦的《暴雨将至》时曾说过:“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但真正“镇住”金斯堡的修辞,可能恰恰是它被翻译为汉语时丢失的那一部分东西。由于声音之美极为抽象,即便是金斯堡可能也难以表达出这种震撼。 这正像我们读唐诗宋词,所感受到的韵律和声音之美,既无法翻译成英语,也难以向一个不懂汉语的人传达一样。但这种美确实存在,我们也确实能感受到。我认为,鲍勃·迪伦诗中的“全新的诗意”,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无法言传、属于声音和韵律的诗意,而不只是它的文本所呈现出的意义。 所以,鲍勃·迪伦的获奖,不仅是向西方文学游吟诗人传统致敬,也是向诗歌本质的一次回归,也即对声音的回归。抛开诗歌的诗意不说,诗歌与散文优选的差别,无疑是它与语言的声音和韵律的关系更为密切。当一种语言成熟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重视它的音韵之美。我们看古汉语就很清楚,古文由于历史漫长,音韵学特别发达,是读书人的必修课,目的是学习汉字在文学和音乐中的声音之美和规律,快速解决文学与字音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声音曾被视为文学的生命,比起声音来,文本的意思有时反而退居其次。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古代被视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多是诗与赋这些以音韵为主体的文本。这大概因为,表意文字要呈现声音之美,比西方的表音文字难度更大,同时完成音与意的超越也更难,所以更受重视。 然而,由于白话文历史太短,中国文学界和诗歌界对语言的声音之美,思考者较少,实践者更少。鲍勃·迪伦的获奖,等于给当代文学评论界出了个难题。我们看到有的国内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评委的行为艺术”,有的说是对“青春的缅怀”,有的说因他的反叛力量或思想成就,这些都是文学之外的话。因为在西方文学中,具有他这种力量的诗人作家,还有很多。国内文学评论家有这种认知,与当代文学不太重视汉语的声音表达有关。鲍勃·迪伦显然是因为他的诗表现了英语中一种全新的声音之美而荣获了诺奖。以这个传统而言,在今天的美国其实也缺少能超越他的继承人。 中国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对文学语言完成了精神启蒙,但它也有副作用,就是对汉语声音的忽视和遮蔽。现代文学语言在声音上经常是凌乱的,这从当下作家和诗人的创作中就能感受到。现代汉语在一定程度上对声音的忽视,有时使现代文学远离了声音之美,也使现代文学有时成为一种反声音的案头文学。我想鲍勃·迪伦的获奖,会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