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花一世界

一花一世界

  • 字数: 50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朱良志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143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5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以充满哲思的文字,追索存在的价值,探究生命的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传统艺术哲学中“一朵小花的意义”。佛家讲“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意在说一花、一草这样的“小物”也有它自己存在的逻辑和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完满的价值和意义世界,是一种“大全”,没有缺憾,不需要补充。本书即以人类的艺术生活为切入点,来说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也是在讲一种回到世界、归复本真的智慧。上篇主要是一些观念性的讨论,如“无量的世界”“懒写名山照”“大成若缺”“让世界敞亮”“由青山白云去说”“德将为汝美”“无上清凉界”,下篇涉及一些具体的艺术家,如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倪瓒、石涛、黄宾虹等,理论和个案相结合,共同呈现了传统艺术哲学的这一重要面向,富有理论深度和穿透力。
作者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研究,近年来又多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方面投入心力。出版有《南画十六观》《石涛研究》《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石涛诗文集》《八大山人研究》《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曲院风荷》等著作,受到学界和读者关注。
目录
引言
上篇
上篇述要
第一章无量的世界
一、以物为量
二、大制不割
三、小中现大
四、一即一切
结语
第二章懒写名山照
一、巨师神髓
二、赏雨茅屋
三、石上菖蒲
四、江路野梅
五、清浅蓬莱
六、光而不耀
结语
第三章大成若缺
一、局促与自足
二、支离与大全
三、残缺与圆满
四、破碎与浑一
结语
第四章作为“非历史”的艺术
一、历史与历史感
二、在怀古中超越历史
三、不作“时史”
四、时空的截断
五、另一种永恒
结语
第五章让世界敞亮
一、“照亮”还是“敞亮”
二、“山河大地”的发现
三、且随色走
四、存在即意义
结语
第六章由青山白云去说
一、说“说”
二、我不“说”
三、让世界“说”
四、世界“皎皎地说”
结语
第七章德将为汝美
一、自性为美
二、澹然无极
三、归根曰静
四、空花自落
五、不作妍媚
结语
下篇
下篇述要
第八章无上清凉界
一、《闲情》之“闲”意
二、不爱不应物
三、幽鸟不知春
四、幽冷的眼神
结语
下篇述要
第九章陶渊明的“存在”之思
一、存之有尽
二、无遁而存
三、不存之存
结语
第十章王维的“声色”世界
一、色声即法身
二、色空无碍的辋川组诗
三、一行三昧的体验法门
四、作为非风景的山水
五、色声世界中的“尘”
结语
第十一章白居易的“池上”之知
一、池上
二、主人
三、逍遥
四、无隐
五、虚白
结语
第十二章苏轼的“无还”之道
一、“无还”的概念
二、庐山真面目
三、庐山烟雨浙江潮
四、何必论荣枯
五、造物初无物
结语
第十三章虞集的“实境”说
一、“实境”的概念
二、真性
三、真理
四、真实
结语
第十四章倪瓒绘画的“绝对空间”
一、“绝对空间”的概念
二、泛泛:超越对境关系
三、萧散:淡化联系纽带
四、寂寞:消解动力模式
五、苔影:抹去时间痕迹
六、蘧庐:重置无量空间
第十五章石涛的“兼字”说
一、画与字
二、“一字”与“一画”
三、经权与画变
四、本之天与全之人
第十六章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
一、“浑厚华滋”说的提出
二、浑全的法则
三、生生的机趣
四、纯化的语言
结语
剩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素朴的世界,是大全的世界。无际,是大全世界的根本特点。《庄子·知北游》说:“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际,分也。大道之中没有分际,没有界限,所以浑成。浑成的世界是大美之世界,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分别的世界是残破的。捧着一个残破的玉器,还以为是天下之美物,庄子认为,这是很愚蠢的。庄子把浑沌称为“天放”境界,一个纯任自然的世界,与浑沌相对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他以马的活动来说明:野马放逸,任其驰骋,这是“天”;将马套上缰绳,装上衡轭,马成了非自由的马,任人驱使的马,这就是“人”。“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庄子·达生》)庄子的浑一哲学,是守天之全。此全,非知识之完整,乃生命之完足,是颐养生命之方(德生),非戕害生命之术(贼生)。 大制不割的思想,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特别的动力。没有这种思想的出现,可能传统艺术的道路会通往另外的方向。它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艺术的世界,在黄宾虹以来的现代中国艺术中也可看出其影响的痕迹(如下篇所论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它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它带来的不是效法天地的传统,而是与世界融通一体的精神,中国艺术当下圆成的体验哲学,便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这是形成中西艺术差异的根本思想观念之一。这里讨论两个问题。 一是“与天为徒”。 在西方哲学中,自古希腊开始,就有一种系统的模仿自然的思想,而在中国哲学中,师法造化也是其根本原则。《周易·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法象天地,效法自然,以造化为优选范式,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原则。艺术观念也深受其影响,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艺术的优选纲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夺天工,追求天趣,这些观念深刻影响着传统艺术的发展。这一思想极为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将其判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理解为对外在自然的效仿。 即就天人一体哲学来看,也有不同的理论侧重点:一是以人合天,以主体为主,通过人的创造,去融合天地,进而达到天人之合一,这是一种形式。此中的天,是理性、秩序的存在。二是以天统人,以天为效法对象,匍匐在天地之下,甚至认为“自然全美”——自然具有比人更全面、更完美的体现,天工开物,鬼斧神工,以宗教的感情对待外在自然,这也是一种形式。此中的天,是信仰之对象。但是,与上述两种形式不同的是,既非以人合天,又非以天统人,而是没有天,没有人,只有一个浑沦的世界。不将人从天中划出,人即天,天既不在心内,又不在心外,这是生命体验论中的天人一体论,是第三种形式。在唐宋以来的艺术传统中,第三种形式拥有影响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早期的效法天地的创造模式,由天人一体哲学转化出一种生命体验的理论。 P11-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