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黄河的回响

黄河的回响

  • 字数: 3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杨东占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2211472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由作者游览黄河流域的风景名胜后所创作的散文集,看似游记却包含了国家情怀、时代发展、生活感悟以及美好回忆等。一百多年来,黄河铁桥阅尽了黄河历史,黄河春色,黄河变迁,黄河情怀。见证了中华民族曾经经受的磨难和辛酸;黄河两岸,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谋幸福所付出的艰苦努力;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见证了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目录

1 行万里路
黄河随想曲
登黄山有感
长江之行
武当山行
敦煌游览的记忆
再游岳阳楼
泰山感怀
2 读万卷书
永远的陈忠实
谈贾平凹散文风格
李白的山水情怀
好书耐人看
黄鹤楼上话古今
3 美好记忆
西娘庙记忆
说看戏
古城西安展新姿
我的高中生活
麦收时节
4 生活感悟
说茶
说人品
论读书
说说自信
何陋之有
改革启示录
说说贵阳这座城
5 家国情怀
父亲的情怀
母亲
老师
马泉沟河随想
我的同学杨和平
后记
摘要
    黄河随想曲
     儿童时期的记忆是最持久,最刻骨铭心的。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儿童的未来发展和理想信念的形成至关重要。每每读到大唐诗人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体会到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的魅力,而且必然会引起对黄河的联想。读“诗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便会想到黄河之水是从高山上走来,最后走向大海。每读到这些与黄河有关的诗词,便自然而然会想到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因为我的家乡就在黄河之滨,与黄河的耳鬓厮磨,铸就了对黄河的深深依恋和根深蒂固的情怀。黄河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永远永远不能分割。
     儿童时期凝结的那份浓浓的黄河之恋,成为了我生活中砥砺前行的重要精神依托。从儿童到青年的成长,始终有黄河的深情厚谊相伴随。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到参加工作,黄河的情结始终萦绕在心里。未曾分开过。这些年,有机会饱览了祖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旅游胜地,在游历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享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不管走到哪里,黄河始终是我关注和倾情的重点。从甘肃省兰州市黄河第一桥开始,到山东省济南市黄河大桥。其间黄河周边的主要名胜古迹,如水电站、黄河大桥、峡谷关隘、黄河古渡等黄河的主要游览名胜,都有我游览的足迹。游览黄河,了解黄河,感受黄河,吟唱黄河,为母亲河奉献一份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黄河曾经的功能,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车水马龙,曾经的人声鼎沸已经不再,但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黄河的崇高地位永远没有变,也永远不会变。
     黄河印象
     据最早的史书典籍记载,黄河曾经被称为“河水”“上河”“中国河”“九河”,司马迁的《史记》称为“大河”。西汉以后,由于河水中泥沙增多,才有了“浊河”或“黄河”的叫法,但直到唐宋时期,黄河的名字才被广泛使用。由于千余年来,黄河流域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生态恶化,黄河逐渐成为天下悬河。黄河的主要灾害是泥沙灾害和洪水灾害。历史上黄河曾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正是由于黄河河患频发,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才相继产生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治水神话和传说。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曾尝试依靠筑堤和开凿水道等方式,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但都收效甚微。解放以后,“治黄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重视的重大工程。随着黄河上一系列重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黄河水患已得到有效,“九曲黄河万里沙”的问题已成为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逐步推进,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推行河长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黄河将会迎来新生。
     文化人对黄河情有独钟,独树一帜。他们伫立在黄河源头,探寻“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真谛;久久徘徊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吕梁西坡、渭河谷地黄河岸边,感受“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气势;沿着黄河一路前行,追寻两岸曾经有过的商家云集,八方来客,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古渡景象;站在壶口瀑布、禹门峡谷、潼关古道,中流砥柱之上,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那份豪迈。在与黄河的交流和对话之中,用画笔描绘出万里黄河的历史长卷,动人心魄,令人赞叹!
     为黄河母亲画像,为黄河母亲立传,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期盼。
     把黄河所有的美景,所有的瞬间都绘入一幅画中,这就是黄河印象。
     最早最系统为黄河画像的是西安美术学院的苗重安先生。
     苗先生为黄河画像可谓是殚精竭虑,全身心投入。为了达到最理想的视觉效果,画出黄河精神,画出黄河魂魄。他废寝忘食,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徒步旅行,足迹遍及黄河两岸。为了感受黄河文化,感受黄土高原风土人情,感受黄河两岸原生态景观,感受黄河儿女的黄河情怀,苗先生有两个春节都是在黄土高原,在黄河岸边与黄河人家一起度过。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