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物哀

物哀

  • 字数: 169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日)本居宣长,(日)大西克礼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5945023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重新定义美与生活。 ★“物哀”——日本文学、诗歌、绘画的精神源头,影响日本当代创作者的美学哲思 ★一代美学大师本居宣长、大西克礼写给年轻人的简明美学读本 ★川端康成、太宰治、村上春树、新海诚一致推崇的日本美学 ★村上春树:我们在春天迎接樱花、夏天看萤火虫、秋天赏红叶,即使所有事物最终都会消逝,日本人仍然在如此消极的世界观中,积极找出了美学。 ★ 畅销十年,累计再版十余刷,豆瓣高评。 ★全彩插图,唯美设计,精装典藏
内容简介
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写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美学表达──物哀。哀是怜悯,也是感叹、赞扬,是内心直接发出的声音。花鸟风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无常、发出死亡警告,万物都是一期一会。 古典的物哀追忆岁时,风花雪月,心向往之。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将物哀定义为“知物之心”,物哀是感受风物的姿态变换,让无法言说的美得以呈现。物哀情感的经典对象是落樱。看樱花落下,我们感受到美与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观下的漠然、热情,或哀愁,一切正符合了美的定义。唯美的物哀,象征人类认识了生命局限后的净化与超脱,转身谈论真实情感。
作者简介
王向远,生于1962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师大东方学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已发表论文260余篇,著书20余种计600万字,译作20册约400万字。著作结集有《王向远著作集》全10卷(2007年),论文结集有《王向远教授学术论文选集》全10卷(2017年)。 治学成果为“七史五论三学”。“七史”即《东方文学史通论》《东方文学译介研究史》《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日本文学汉译史》《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研究的学术史》《“笔部队”及日本侵华文化史》,皆为填补空白的首部史著;“五论”即《日本右翼历史观驳论》《翻译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学科论》《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中日“美辞”关联考论》,提出了一系列新见新论;“三学”即《宏观比较文学》《译文学》《东方学》(即出),建构了三个学科范型与理论体系。
目录

第一章 欲知“物之哀”,须懂“物之心”
第二章 在万事万物中皆可感知物哀
第三章 “知物哀”与恋情紧密相连
第四章 读《源氏物语》,感知“物哀之心”
第五章 有心之人才可体会物哀之情
第六章 古人为何在不堪“物哀”时咏歌呢
第七章 物哀的风雅之趣
附录 物哀的美学 大西克礼
摘要
     一切善恶都是相对的,由于时间和场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佛教中认定的善,儒家则视为恶,而儒家认为的善,佛家则认为是恶,可见善恶是变化的。和歌与物语不像儒佛之道,它不是令人解惑得悟之道,也不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和歌与物语有着自己独特的善恶观。 那么,和歌与物语中所谓的善恶究竟是什么呢?虽然它与儒佛之道的善恶标准没有截然不同,但也有自己的理解。首先,儒佛之道是解惑觉悟之道,其中不免要对人情加以严厉抑制,于是就将按人情恣意妄为者视为“恶”;而对人情加以控制约束者,则视为“善”。物语不属于这样的教诫之书,与儒佛之道中的善恶观也无甚关联,而在善恶的问题上,有“通人情”与“不通人情”之分。而在这人情中,就有不符合儒佛之道者,与儒佛之道中对“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不受善恶观念的束缚,只以通人情者为善,但又不是教读者为人情而作恶。如上所说,物语不是教诫之书,也不指导读者应该如何去做。对此,要远离教诫之心,才能加以理解。 物语中的所谓“通人情”,并不是叫人按自己的想法恣意妄为,而是将人情如实地描写出来,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情,这就是让读者“知物哀”。像这样呈现人情、理解人情,就是“善”,也就是“知物哀”。看到他人哀愁而哀愁,听到别人高兴而高兴,这就是通人情,就是“知物哀”。不通人情,不知“物哀”者,看见他人悲伤而无动于衷,看到他人忧愁而麻木不仁,物语将这样的人视为“恶”,而把“知物哀”者视为“善”。例如,在一部物语中,有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登场人物中有人感而叹之,有人则无动于衷。这个感而叹之的人,就是通人情而知物哀的人,这人就是“善”;而无动于衷者,则不通人情,应视其为“恶”。 今天的物语读者,如能看到物语中的悲哀之处而悲哀,就是通人情的人;麻木不仁者,就是不通人情的人。在阅读物语的过程中,看出物语中的某个人物是“知物哀”的人,而以他为“善”;把不知“物哀”的人视为“恶”。如读者自己觉察到自己对“物哀”有所不知之处,也会自觉到自己的不近人情,从而努力去感知“物哀”。物语描写“物哀”,让读者感知“物哀”的缘由,正在于此。因此说,物语不是教诫之书,即使说它是教诫之书,也不是儒佛之书那样的教诫之书,而是教人感知“物哀”的教诫之书。 或问①:如果说物语只是记述描写“物哀”之事,此外别无他用,那么物语中对四季风景的描写,或者对人物的容貌、衣裳的描写都很用心很细致,还写了一些滑稽可笑的事情,这是为什么? 答曰:四季推移与风景描写,都是为了让人“知物哀”,这无须多言。关于人物的容貌、衣裳的描写,也是为了让人知物哀。例如,在《帚木》卷中有“连鬼神见了都不忍伤害的漂亮容颜”,《浮舟》卷中有“即便有将仇人变作恶鬼的狠毒之心,也不忍抛弃这样的美人”,如此之类的描写,无疑都是为了让读者感知人物的容貌之姣好、衣裳之美丽。而末摘花②的服饰则让人感觉不佳。可见,善恶好坏在人的容貌、姿态、衣服、器物、居所等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着。即便是脆弱的器物,制作精美者也让人观之而喜,这就是感知“物之心”,也是“知物哀”的一个方面,万事无不如此。而描写滑稽可笑的事、恶事,就是见恶事而知其恶,这也是感知“物之心”、感知“物之哀”。物语就是将世上所有事物都记述下来,使读者在阅读中自然而然辨善恶、知物哀。知“物之心”者,就是知“物之哀”,这与日常生活中那些深谙世事、体验丰富的人,也都有很好的心理修炼,是同样的道理。 或问:如上所说,物语中的善恶观念与其他书籍中的善恶观念有所不同,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答日:儒佛之教本来是顺应人情而设定的,在道理上讲它们在任何方面都不会违背人情。可是人情当中有善恶,于是就有了弃恶扬善的教诫。对恶严加惩戒,就难免违拗人情。而物语不是劝善惩恶的书,所以在使人“知物哀”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描写是儒佛之教所严厉惩戒的。 譬如,一个男子对人家的女子想入非非,这个男子思恋难耐,命悬一线,而那女子得知此情,也体会到那男子的深情,于是瞒着父母与他幽会。说起来,爱恋彼此的容貌,男欢女爱,就是感知“物之心”“物之哀”。为什么呢?看到对方的美丽而动心,就是感知“物之心”,而女方能够体会男方的心情,就是感知“物之哀”。 物语中这样的情节很多,而愿意为了爱情献出生命亦在所不惜者,是“物哀”中最为刻骨铭心的。把这些描写出来,并非是以此为善,教人效法,或者以此为恶,教人警诫。物语与这样的善恶观念毫无关联,它所关心的只有“物哀”。而在儒佛之道中,又怎样看待这样的行为呢?与人家的女儿偷情,或背着父母与男人幽会,都是违背儒佛之教的,属于恶行败德。而物语对此恶行则不瞒不避,只以使人“知物哀”为目的。在对待善恶的态度上,这就与儒佛之教形成了差异。物语放弃善恶的判断,只追求“物哀”,对此须好好理解。P31-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