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熊雄传

熊雄传

  • 字数: 3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辛增明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21011229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分“成长·探索”“奋斗·献身”两个篇章,以流畅的文笔、饱满的感情,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革命军队很好的政治工作者投笔从戎求进步、远涉重洋探真理、黄埔军校展才华、北伐战争建殊勋、坚贞不屈献生命的光辉一生进行了生动叙写,展示了熊雄的优秀品质、超凡见识、很好才能和杰出贡献,是一部宣传革命英雄、弘扬红色精神的读物。
作者简介
辛增明,江西省万载县人,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宜丰县工作。自幼兴趣广泛,出版过中、长篇小说,也在报刊上发表过散文、小小说和书法作品。对地方文史研究颇有心得,曾发表文史著述200余万字。现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秋叶集》《宜丰文化古今谈》《宜丰禅文化》《熊雄在黄埔》等。
目录
001序一 张俊
003序二 刘密
005序三 熊淼如
上篇 成长·探索
002熊氏:源远流长的宜丰望族
006“我辈不能再作井底之蛙”
009在辛亥革命大潮中
013加入中华革命党
016金戈铁马服务湘军
020赴法勤工俭学
028赋诗书怀
032组织书报流通社和劳动学会
036梦想科技救国
040枪击陈篆事件
044情系桑梓
049柏林入党,参与组建“少共”
058来到十月革命的故乡
063参与接待孙逸仙博士代表团
069思想的高度
076接受苏联军事教育
下篇 奋斗·献身
082奉命回国
086踏进黄埔军校
096首次亮相
100随军东征
105惠州战役
112参与军校招生
116就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121军校改组,从主任到副主任
127充实机构,延揽人才
132颁行教育大纲,健全各项制度
139创新军校政治教育
149创办《黄埔日刊》
156培育课外教育平台
172军校政治教有理论家
183学员眼中的“熊婆婆”
186中共党团组织负责人
195调解“两会”学员冲突
203冷静应对恶风浊浪
214北伐!北伐!
219校长的“临别赠言”
225毕业与开学
232政治教育全面升温
242接待外国友人
247全力支援北伐大前方
254支持群众运动,援助省港大罢工
266警惕“老同志们”
270中流砥柱
277军校“清党”与江心被捕
286铁窗火种
294永远的缅怀
300后记
摘要
    熊氏:源远流长的宜丰望族
     熊雄,1892年3月11日(清光绪壬辰年二月十三日)出生于江西省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这一年是阴历龙年,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龙”主管雨水,天降甘露,是个大吉的年份。
     熊雄出生的这个年代,即中国19世纪90年代,真可算得上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且不说国共两党中早已作古或牺牲的有名人物,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方面的领导人中,1893年,出生,1898年,、周恩来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有五个出生于这个年代(彭德怀1898年,刘伯承1892年,贺龙1896年,聂荣臻1899年,叶剑英1897年),如果再算上1901年出生的陈毅、和1902年出生的罗荣桓,熊雄应该说与他们都是同一辈的人。更为巧合的是,熊雄与这些传奇人物中的大多数都有过同学、同事或工作往来的关系。而另一位元帅(1906年生),虽然与熊雄不是同一年代的人,却是熊雄亲手教出来的学生。熊雄能在中共早期与这些风云人物一道,共同演绎中国大革命时期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既是一种巧合、一段传奇,也是他家乡宜丰的一个骄傲。 “一、 熊雄的出生地宜丰县,在他出生时还称新昌县,芳溪在那时称芳塘。宜丰是古县名,在三国孙吴期间就有了宜丰县,之后三并三立,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改称新昌县,直到民国三年(1914),因与浙江省的新昌县同名,才复名宜丰。而芳塘改称芳溪,更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有的事。
     宜丰历来有“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属于丘陵地区,整个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山区盛产竹木,东南沃野千顷,是宜丰的粮仓。而芳溪正处在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且处于宜丰(新吕)、万载、铜鼓三县通衢,交通方便,商贾云集,俗谚云:“水清米白,粥饮发坼,一碗剩饭,狗都不吃(qia)。”就是说芳溪此地非常富足,连米汤(粥饮)都熬得浓,过夜的剩饭连狗都不吃。
     芳溪镇的旁边有一个聚族而居的大村落,称三村,近四千人口,清一色的熊姓。地方政府为便于管理,按地段将其分为上屋村和下屋村。熊雄出生的房子,就地处下屋村。
     熊氏在芳溪乃至宜丰县是一个大族。宜丰的四大姓,熊、胡、蔡、漆,熊姓排在第一。相传,熊氏为黄帝后裔,源于湖北江陵。宜丰熊姓一世祖熊仔(音zT),原籍河南开封,北宋末年人,官中奉大夫(文散官名,宋徽宗时为文官第十三阶,正四品),利州观察使,给俸筠州(今高安市),娶崔氏,遂迁筠州之盐步镇(今宜丰县新昌镇)。熊仔八传孙熊友诚是元朝末年陈友谅的部将。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兵败鄱阳湖,部下纷纷逃散。熊友诚南下,见一处风景秀丽,地平土阔,旁有荒塘,便隐居下来,这也可能是地名“芳塘”的由来。
     熊友诚生四子,长子彦良、次子彦安、三子彦端,均居新昌县城。幼子彦恭(敬斋公)亦生有四子,大约在洪武末年,敬斋公携子来到芳塘,次子凯斌、三子凯南的后裔即定居芳塘,即今上、下屋村。历经六百余年的繁衍,熊姓遂成宜丰(新昌)望族,芳塘也建成了有名的聚族而居的大屋场。所谓“屋场”,即是大村落。宜丰历史上有“三个半屋场”之说,三个屋场即芳塘熊家、天宝刘家、同安张家,半个屋场是牌楼的周家。芳塘当地有民谚云:“四个门楼顺一向,麻石禾场活水塘;桅杆桅石不需点,转过身来看牌匾。牌匾上面四个字,翰林进士科甲第。”“一对狮子门前倚,右边有只鸡牯形,一公子孙万余人。”据20世纪40年代修的族谱称,当时熊姓共有一万余人。那时宜丰刚经过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人口骤减,这一万余人便占了全县人口的八分之一。
     县城和芳塘熊氏在历史上涌现出不少人才,在科举盛行的明、清两代,仅进士就有十一人,京官和知府、知县一级的官员多达二十余人。
     历史上,芳塘熊姓不但人多,而且较强悍。在清末,熊姓人还发生过殴打县太爷的事。据邑人胡思敬编撰的《盐乘?讼狱卷》记载,1911年5月,芳塘饥民因族中开局平粜,引发冲突。知县林欣荣不问青红皂白,胡乱捕人,引起公愤,熊姓饥民将林欣荣痛打一顿,关了起来,公开树起造反大旗,“啸聚二月之久”。此事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平息,知县林欣荣也白挨了一顿打。
     但熊雄家族这一支却老实本分。他们这一支是敬斋公三子凯南的后裔,他们的祖训中就写着:“父慈子孝,天地之经,兄宽弟忍,手足宜亲。幼当事长,卑莫凌尊,男女内外,规矩严明。我有读书,宜教子孙,我有田地,莫畏辛勤。早完国课,毋欠朝廷,贫当守分,勿做匪人……”熊雄的祖父熊文三务农,一生老实巴交,伯祖父熊裕三经商,头脑灵活,生财有道。父亲熊景星,字祥之,号庆云,过继给伯祖父为嗣,即是一子双祧。
     伯祖父因经营有方,家产渐丰,逐渐购置了一些田产、山场、商铺。其中优选的一处山场在离芳溪十多公里的直源官山,号称“百岭百窝”。当然逡可能是一个夸张的名称,并非真有一百座山岭、一百只山窝那么广大,但在山场内专门设有看守山场的庄屋,取名“桐梓山庄”,也可见该处山场应是有一定规模。据说该山场每年可出产杉树上千株,表芯土纸上百担(一担纸一百四十四把,约需三十根毛竹作原材料,上百担纸说明一年有三千余根毛竹出山)。这还仅仅是一处山场,如加上田产、商铺等,伯祖父熊裕三应该算得上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财主了。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